中法戰爭時,北洋艦隊為何不馳援福州水師,僅僅是地方利益作怪嗎?

黑色幽默下的盛世花開


大清末年,各派系之間的利益糾葛確實存在,但至少在中法戰爭時,光緒皇帝的權威還在,當皇宮命令李鴻章南下馳援福建水師時,他絕對不敢怠慢,尤其是漢人居多且掌權的南方地區,李鴻章還是很願意救援的!但在甲午戰爭以後,南方的漢族官僚並不願意為大清流血,這才出現了八國聯軍來犯,南方諸總督作壁上觀的現象。


很多人都想問,甲午戰爭也好、中法戰爭也罷,為何大清水師總有一部分按兵不動呢?這其實不是表面上那麼簡單,既有無奈也有巧合。
(福建水師的楊武號官兵)


首先,1883年在中法戰爭時期,李鴻章已經因為日本的肆意擴張而焦頭爛額,琉球王國就已經被吞,且他的洋務運動剛剛起步!說白了就是實力不足、分身無數。



1853年太平軍逼近江南,李鴻章開始組建團練作戰,到1864年剿滅太平軍,1965年又捲入鎮壓捻軍到戰爭,也正是這一年李鴻章在江南開辦洋務屬性的現代工業,而又到了1874年(同治13年)海軍的建設才提上議程,截止到此時大清已經經歷了10多年的陸上戰亂,終於有機會建設海防禦敵於國門之外了!但是直到1885年(光緒11年)才成立正規化的海軍衙門,1888年北洋水師才勉強成軍,而且總指揮是醇親王而不是李鴻章。



注意時間節點,中法戰爭是1883~1885年進行的,這說明是清朝的動作太慢,北洋水師並沒有趕上戰爭,反而是中法戰爭的刺激加快了成軍速度。而且,當時的南方也福建水師和廣東水師,依託馬尾船廠的福建水師是大清當時最現代化的海上力量之一,只可惜在1884年的馬尾海戰中全軍盡沒了,在摧毀了大清南部沿海軍事設施後,法國艦隊一路北上,在杭州灣等地肆無忌憚!


(法軍艦隊的戰艦)

到此時,北洋水師絕對不能坐視不管了,南下支援作戰勢在必行,可無奈實力太差,僅有超勇”號、“揚威”號兩艘戰艦具備一戰的能力,其配備的254mm艦炮和金屬船身在當時都是很先進的設計!北洋水師的兩艘船到上海地區與南洋水師的5艘船會和,這支艦隊走走停停,始終不敢和法國艦隊正面作戰,而當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後它們就更不敢去了。

更可恨的是,日本趁著中法戰爭之際,挑唆朝鮮王國的親日派造反,也就是甲申政變!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讓大清的屬國朝鮮脫離藩屬關係,方便日本吞併之!大家都知道,朝鮮王國的重要性遠勝于越南,雖同為大清藩屬國但前者距離京師更近,李鴻章只能讓超勇”號、“揚威”號兩艘戰艦北上威懾日本!有意思的是,當時北洋水師的洋人參謀式百齡也強烈要求北上,這沉重打擊了南下艦隊的士氣。

要說清朝的各個封疆大吏團結一致,那是鬼都不會相信的!左宗棠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馬尾海戰失利之後,他立刻要求組建統一的海軍衙門,只有把全國的海軍都歸為一人或者一個部門領導,才能有效避免各自為戰、互不協調的問題!

(福建水師楊武號)

但是,由於他已經失去了自己的部隊,哪還有話語權,清廷並不重視!醇親王領導的海軍衙門是在左宗棠病逝後成立的!而根據甲午海戰的結果可見,這個衙門也沒能解決各派內鬥的問題,馬尾海戰10年後,當北洋水師與聯合艦隊苦戰時,清朝南方的各水師無一響應。

尊重客觀事實,探究事件真相,關注兵器世界號,瞭解更多軍武知識。


兵器世界


題主這個說法有誤,中法戰爭時北洋水師實際上曾經南下馳援。然而在上海等待南洋水師時,北方有變,北洋水師不得不緊急返回,失去了建功立業的機會。

中法戰爭爆發時,北洋水師此時剛剛草創,除了幾艘蚊子船外,只有超勇、揚威兩艘無防護巡洋艦,應該說實力還不算很強。不過在得知開戰以後,李鴻章還是命有實戰經驗的洋員式百齡帶領超勇、揚威兩艦南下上海,打算和南洋水師的開濟、南琛、南瑞、馭遠、澄慶等艦匯合以後,再一起南下尋找法國軍艦決戰。

應該說北洋水師這次南下還是真心實意的,所以在上海等待期間,針對超勇、揚威兩艦防護薄弱的情況,還特意進塢加強了裝甲甲板的厚度,以提高其防護能力。另外還在艦上各加裝了兩門哈乞開斯機關炮,以增加火力。

如果說超勇、揚威在和南洋水師匯合以後真的南下,那麼憑藉其10英寸口徑的巨炮,還是能對法國軍艦造成很大的威脅的。而且此時揚威的管帶,就是後來在甲午戰爭期間殉國的鄧世昌。他素來以勇敢著稱,在戰鬥中肯定會有出色表現。

然而正當鄧世昌等人摩拳擦掌積極備戰的時候,北方局勢卻突然起了變化。日本看到清政府忙於中法戰爭,就唆使親日的開化黨人發動政變,暗殺了親華的右營使閔泳翊、海防總管閔泳穆等人,劫持了高宗,閔妃等人,史稱甲申政變。

雖然隨即袁世凱立即出兵,在朝軍配合下平息了政變。但是為了震懾日本,李鴻章還是緊急抽調超勇、揚威兩艦返回,護送威遠號運送淮軍前往增援。隨後超勇、揚威又在黃海巡邏,威懾日本海軍。

在這種情況下,北洋水師自然無法南下,倒不是李鴻章私心作祟,故意保存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