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以奔放的樂思將義大利南方的色彩與芬芳刻畫得栩栩如生

《意大利隨想曲》:富麗堂皇,雅俗共賞,美妙絕倫,流傳甚廣

——柴科夫斯基管絃樂曲《意大利隨想曲》美學分析

向陽光

《意大利隨想曲》(作品45)這部風光旖旎、五彩繽紛的管絃樂曲,是柴科夫斯基1879年底至1880年初三個月羅馬之旅的成果。全稿是在1880 年夏天,柴科夫斯回到基輔附近的卡明卡創作完成的。該隨想曲於同年12 月,由尼古拉·魯賓斯坦指揮,分別在聖彼得堡與莫斯科首演,並大獲成功。柴科夫斯基把這部作品獻給了當時聖彼得堡音樂學院院長、著名大提琴家查理·達維多夫。

柴科夫斯基以奔放的樂思將意大利南方的色彩與芬芳刻畫得栩栩如生

其創作前後的情況如下:

1877 年,柴科夫斯基因不幸婚姻造成的痛苦,影響了身體的健康。在出國療養期間,他曾先後到過柏林、巴黎、威尼斯、米蘭等許多名城。直到1878年3 月才離開意大利。柴科夫斯基在旅居意大利羅馬期間,廣泛收集了意大利的民間音樂素材:他在街頭、旅館或其他地方,經常聽到賣唱者的歌聲,這些動人的民歌或“流行歌曲”深深打動了他。1879 年聖誕節前後,他又從巴黎去羅馬住了三個月。旅館附近皇家警衛軍的兵營號角聲,也給作曲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正如1880 年2 月17日,柴科夫斯基在給他的友人梅克夫人寫信介紹這部作品的創作情況時所說:“在過去的數天中,我已寫好了《意大利隨想曲》的草稿,這是根據意大利民間的若干流行曲調而譜寫成的。我想這一作品是成功的;它所以能獲致良好的效果,要歸功於這些從無意中得來的動人曲調——有些是我從民歌中收集來的,有些是我在馬路上親自聽到的。”總之,意大利明媚綺麗的風光、引人入勝的歷史遺蹟、絢爛多彩的民間藝術、以及意大利人民的樂觀精神,給柴科夫斯基留下了極為強烈的印象,引起了他的創作衝動。他的這首富麗堂皇的《意大利隨想曲》,就是這樣產生的。由此可見,柴科夫斯基的音樂之所以雅俗共賞,流傳廣泛,與他不斷從民間音樂中汲取素材有著密切關係。

柴科夫斯基以奔放的樂思將意大利南方的色彩與芬芳刻畫得栩栩如生

柴科夫斯基在他的這首作品中,集中反映出意大利人民生活的明朗愉悅的一面、特別是狂歡節的民間歡樂的場面,他在給梅克夫人的信中所描述的關於羅馬狂歡節的那些詳情細節,毫無疑問,在他的這首作品中也得到了生動的反映。他的這首隨想曲從初演開始,一直受到廣大聽眾的歡迎,一直是他最通俗的作品之一。

《意大利隨想曲》是柴科夫斯基以其天才的筆觸,奔放的樂思,以四首意大利民間音樂主題為基礎,將意大利南方的色彩與芬芳刻畫得栩栩如生。表現了作者兩年前訪問意大利時所獲得的印象——風俗、人情、生活和自然風光。

柴科夫斯基以奔放的樂思將意大利南方的色彩與芬芳刻畫得栩栩如生

樂曲分七段,其中第一、四段,第二、六段,第五、七段使用了相同的主題材料。順序為:A—B—C—A′—D—B′—D′。

第一段(A是稍自由的行板,樂曲從小號單獨吹奏的一個樂句開始,然後是一系列詞性很不穩定的和絃。這頭一個華麗而又帶有號角味的主題音調,據說是作者從羅馬一個意大利兵營中聽來的,在這裡它用以作為樂曲的前引。E大調,6/8 拍子,莊嚴、雄渾:

1 . 5 51 |3 . 3 . |3 . 5 53 |1 . 313 |5 . 5 51 |1 . 1 . |1 .

柴科夫斯基以奔放的樂思將意大利南方的色彩與芬芳刻畫得栩栩如生


接著,木管與銅管奏出雄偉壯麗的和聲,後在大管和銅管的“00 XXX X0 XXX |X00 000 |”節奏型的和絃伴奏下出現徐緩、自由、森嚴、而又有點沉鬱、甚至飄搖的主題(a小調、6/8 拍子):

345 | 6 . 6 . |6 5 654 |3 . 3 . |3 . 345 |6 5 6 5 |61.7 6.54 |

3 . 3 . |3 . 3 . 321 |7 - - |7

第二個主題為行板,a小調,6/8拍子,在伴奏音型之後,由小提琴、大提琴奏出具有“隨想”氣質的主題,這一主題採用“威尼斯船歌”的形式,帶有搖動性質的旋律中流露出明顯的傷感色彩,這是多少帶點憂鬱而悲壯的民歌旋律之一。這個主題由絃樂器奏出,與有點急促的和絃反覆的伴奏音型,形成鮮明的對比。接著,主題交給雙簧管演奏,長笛隔一小節自由模仿,在小提琴與中提琴的顫弓伴奏下情緒越來越激動。每當主題旋律進入延長音的時刻,管樂器便以一些節奏型統一的和絃填充進來。這樣,旋律的進行彷彿迭次為這些伴奏和絃劃分開來似的,特別富有效果。隨後,在這主題重複呈現之前,可以聽到軍號合奏的一段穿插,號角聲又威武地出現了,這時候,絃樂器的顫音和管樂器的和絃為它提供強有力的背景,效果更加輝煌。緊接著,主題又不緊不慢地轉到英國管和大管上,絃樂器則倒過來充當它的節奏背景,然後逐漸地減弱、消逝。

柴科夫斯基以奔放的樂思將意大利南方的色彩與芬芳刻畫得栩栩如生

第二段(B為小快板,A大調,6/8 拍子,主題具有美麗迷人的意大利風格:

100 500 |100 503 |5 3 534 |2 3 4 4 |5 3 003 |5 3 ……

111 |6 6 671 |5 5 567 |4 4 456 |3 .

這是一首簡單而樸實的街頭小歌曲,由兩個樂句組成主題,用變奏的方法使其發展:起先它在低音絃樂器強調出的進行曲節奏背景上,開始用雙簧管吹奏這歌唱性的抒情曲調:意大利民謠《美麗的姑娘》,然後長笛回應。這個旋律溫柔動聽,富有意大利民歌特色。第一變奏:是在“X0X X0X ”節奏型伴奏下,由短號演奏,絃樂器不時伴以飛速的上行音階。第二個反覆樂句,由小提琴演奏,其中第二樂句為裝飾性反覆,並得到擴充(此時飛速的上行音階伴奏型交給了木管)。第二變奏:主題又移給木管、圓號等樂器,力度逐漸增強,在快速起伏的絃樂音階式伴奏下,迅速發展成洪亮的樂隊全奏,由於一些打擊樂器加入演奏,使這一主題越加顯出興高采烈和洋洋得意的情緒。高歌入雲的曲調,伴以氣勢磅礴的絃樂背景(飛速的上行音階,急促的調性變化),造成了強烈的、節日的歡樂氣氛。

柴科夫斯基以奔放的樂思將意大利南方的色彩與芬芳刻畫得栩栩如生

第三段(C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一個熱情奔放的舞蹈性主題,中庸的快板,降E大調,4/4拍子,號角般歡快有力的旋律,具有羅馬市民慶祝狂歡節時的氣氛:

05 |1 - - - |1 - 1113 2176 |75 . 5 5 - |5 0 0 02 |

5 - - - |5 - 5671 7542 |17 1 . 1 - |10

在絃樂跳弓的“xxx xx xxx xxx”節奏型作和絃反覆的背景上,旋律從四度上行的音調開始,它先由第一小提琴和長笛在降E大調上奏出,接著由小號在降D 大調上獨奏,它那急劇向前的飛躍進行,以及類似回聲一般的襯腔,表達出一種銳氣和健爽的歡樂情緒,熱烈而歡騰;第二部分是既有意大利歌唱風格又具有舞蹈性節奏的主題,即帶有舞蹈節奏的歌唱性旋律(降D 大調,4/4拍子),優美舒展、活躍明快,它從一件樂器轉到另一件樂器,從一個聲部轉入另一個聲部,它同前一個旋律一樣,給人一種急速飛奔前進的感覺:

234 |5 5 5 63 |5 - 02 34 |5 5 5 16 |7 - 01 23 |4 . 3 51 23 |

4 . 5 63 54 |4 3 2 1 7 6 |4 6 5 0

柴科夫斯基以奔放的樂思將意大利南方的色彩與芬芳刻畫得栩栩如生

它在單簧管、大管、圓號、豎琴及鈴鼓的舞蹈節奏背景上,由絃樂輕快抒情地演奏。反覆後,在豎琴起伏的琶音伴奏下,各樂器作動機的變形展開,後由長笛、單簧管和短號再現。結束前由圓號回應,形成音色上的強烈對比,從而使人產生很多聯想。

第四段(A′是第一段音樂在另一個調上的變化再現(移為降b 小調)。這時它那有點悲慼的旋律,主要用來反襯即將出現的最美妙的一瞬間,使最後一個塔蘭臺拉舞曲主題(a小調)的呈現顯得更加光輝,更加熱烈和充滿熱情。 這是19世紀歐洲音樂中最優秀的塔蘭臺拉舞曲之一。柴科夫斯基主要就是在這段舞曲中,才最充分地反映出他從羅馬和佛羅倫薩的狂歡節所得來的深刻印象的。飛快的速度,精確的節奏,鮮明的和聲織體,意大利人民所特有的悲壯音調,意大利民間音樂常用的動機發展和即興發揮——所有這些,都促使這一主題得以席捲整個樂隊,並形成全曲的最高潮。結尾速度越來越快,以連續反覆的“432”為第五段樂曲作好速度、節奏和調性的準備。

柴科夫斯基以奔放的樂思將意大利南方的色彩與芬芳刻畫得栩栩如生

第五段(D 速度急快,a小調,6 /8拍子,體裁是意大利民間的塔蘭臺拉舞曲,表現一種狂熱的氣氛:

000 607 |101 607 |101 607 |176 504 |3 . 3 . |3 . 3 . |……

432 432 |432 432 |432 432 |321 432 |543 654 |765 176 |……

這裡,三個連續上行與下行音型的交替出現,造成旋風式的急速運動。展開時,“102 |

303 102 |3 ”與“405 606 405 |6”的多次大小調交替及木管上下起伏的平行三度經過句,造成了特別狂熱的氣氛。在雙簧管的多次反覆演奏平行三度的“1 3 2 1 |2 1 2 1 2 |

柴科夫斯基以奔放的樂思將意大利南方的色彩與芬芳刻畫得栩栩如生

3 1 3 2 1 |2 1 2 1 2 | 3”後,木管分兩條線:一組向上模進,一組向下模進。這支樸實無華的曲調和它那屬於意大利民間歌調中典型的三度襯腔,轉化為一支強有力的頌歌,由全樂隊輝煌地奏出,達到了最高潮的全體樂隊的一聲撞擊,樂曲再現主題。結尾,下行音調使情緒漸趨平靜,為連接下一段樂曲作好準備。

柴科夫斯基以奔放的樂思將意大利南方的色彩與芬芳刻畫得栩栩如生

第六段(B′

是第二段音樂的變化再現。由原來的6/8 拍子變化成3/4 拍子,樂隊愈奏愈強,乃至達到狂熱的程度。樂曲雖有熱情、歡樂的情緒,但卻較平穩,與前後兩段形成強烈的對比。

第七段(D′是以第五段中塔蘭臺拉舞曲的音調變化發展而成的,也就是說音樂重又回到塔蘭臺拉舞曲主題(A大調)上來,情緒有很大的起伏,不過它的旋律片段這時只是不連貫地分散在一些聲部中呈現,實際上卻是協同定音鼓的不停頓的滾奏作為進入尾聲之前的一個過渡。

柴科夫斯基以奔放的樂思將意大利南方的色彩與芬芳刻畫得栩栩如生

最後在結尾時,變化成2/4 拍子,速度極快,旋律的進行像不斷在打轉似的,造成極其熱烈的氣氛,就這樣,音樂在這真正大喜若狂的場面中宣告收束。

向陽光簡介

柴科夫斯基以奔放的樂思將意大利南方的色彩與芬芳刻畫得栩栩如生

湖南臨湘人,大學文化,中學音樂高級教師,國際作者作曲者聯合會(CISAC)會員、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會員、中國二胡學會會員、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會員、湖南省音樂評論家協會理事,“世界文化名人成就獎”獲得者、中國音樂學院全國藝術水平考級優秀指導老師。《音樂教育與創作》專欄作家,先後在國內外發表文藝作品、音教論文800餘首(篇) 。《沁園春·國慶感懷》《西江月·祖國六旬贊》《清平樂·黨誕九秩感賦》《鷓古天·頌十八大》《搗練子·盛世召開十八大》等40餘首詩詞、15條語錄榮獲全球華人聯合會(HRA)、世界華人作家協會金獎、特等獎;《美麗臨湘·組詩》(26首)榮獲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最佳獎;《中華輝煌》等2首歌詞獲湖南省文聯一等獎;作品榮入《全球優秀華人詩歌頌典》《古今中外名家語錄精編》等6部詩歌銘言集。《獻給老師的禮物》等8件作品參加了中國國際名人研究院舉辦的藝術界名人作品展示會系列大展並獲銅鼎獎;《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賞析》等2篇美學論文榮膺“世界學術貢獻獎”金獎;《摭論素質教育中的器樂教學》等10餘篇論文被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中國教育學會評為一、二、三等獎; 8篇論文蟬聯湖南省教科院一等獎; 4首歌曲獲全國徵歌大賽金、銀獎;《我的中華》《我們擁抱春天》等50餘首歌曲入選《全國教師作曲家歌曲集》《中國當代優秀校園歌曲》等8部歌集。著有《音樂文化與素質教育》《中國音教十家優秀歌曲專集》等10餘部。藝術成就簡介及代表作入選《湖南文藝六十年(1953-2013)·音樂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