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目!「延遲滿足」,騙了多少父母耽誤了多少孩子?

淚目!“延遲滿足”,騙了多少父母耽誤了多少孩子?

  案例:妍妍是名2歲的小女孩,每天臉上都掛著滿足的笑容,妍妍媽媽覺得這與自己對孩子的細心照顧,及時滿足孩子的各項需求有關。

  週末,妍妍媽媽帶著孩子和朋友一起逛街,孩子看到一個布娃娃,想要媽媽給買,媽媽看著妍妍渴望的小眼神,立時就心軟了,正打算滿足妍妍這個小小的需求時,朋友拉過她,說:“不要立馬滿足孩子,要讓孩子學會等待,要培養孩子控制內心慾望的能力,更有利於孩子成長,這叫延遲滿足。”

  妍妍媽媽有點糾結,她不知道到底應該怎麼做,才是對妍妍最好的教育。

  幾乎每一個媽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遭遇妍妍媽媽一樣的問題。

淚目!“延遲滿足”,騙了多少父母耽誤了多少孩子?

1

  當孩子提出要買玩具、零食或各種物品時,剛開始媽媽都會毫不猶豫地答應。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孩子買最好的。有時候孩子挑了一個十幾塊錢的玩具媽媽還會嫌棄呢。

  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當他越來越有主見後,很多媽媽忍不住會有與妍妍媽媽一樣的擔心:如果什麼都遵照孩子的意見來,孩子會為所欲為,沒有未來。

  所以當孩子提要求時,媽媽會刻意否定,想要通過否定來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這樣的做法是否真的對孩子好呢?

  家長們的顧慮有一定的道理。在20世紀70年代,就有一個跟蹤實驗證明,同樣的孩子,控制力強的,長大以後會更有出息。

  20世紀7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基地內進行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實驗人員準備了好吃的軟糖,糖對4歲的孩子來講,那可是極具誘惑力的事情。

淚目!“延遲滿足”,騙了多少父母耽誤了多少孩子?

  當每個孩子的面前都放好一個軟糖後,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可以吃糖,但是馬上吃掉的話,只能吃一顆軟糖;如果等20分鐘之後再吃的話,就能幸運地吃到兩顆糖。毋庸置疑,誰都想吃到兩顆糖,那麼就看誰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強了。

  實驗人員通過單面鏡進行了觀察,發現:有些孩子只等了一會兒就不耐煩了,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軟糖;有些孩子很有耐心,他們想出各種辦法拖延時間,比如閉上眼睛不看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講故事等等,成功地轉移了自己的注意力,順利的等待了20分鐘,這些“延遲者”當然享用到了兩顆糖。

  等參加實驗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調查發現,“不等者”在個性方面,更多的展示出孤僻、易固執、易受挫、優柔寡斷的傾向;“延遲者”較多的成為適應性強、具有冒險精神、受人歡迎、自信、獨立的少年。在學習能力上,“延遲者”比“不等者”在數學和語文成績上高出20分。

  於是,人們的思想意識裡,就有了一個詞語叫做“延遲滿足”。

淚目!“延遲滿足”,騙了多少父母耽誤了多少孩子?

2

  延遲滿足是個體有效地自我調節和成功適應社會行為發展的重要特徵,是一種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主動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屬於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個部分,是心理成熟的體現。

  看到這裡,媽媽們可能會想:延遲滿足既然這麼重要,那我一定要早點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以後孩子的要求不能輕易贊成,絕不能因為我的縱容讓他成為一個沒有自制力的孩子。

  但是延遲滿足真的需要通過否定孩子的要求來培養嗎?

  各位自己想一下,自己最想得到的是什麼?當然是平時不容易得到的東西,孩子也一樣,往往對不得手的東西保持熱情。

  餓了想吃、渴了想喝是本能,不被滿足就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而超出本能之外的東西,才屬於慾望,是可以拒絕的範圍。對寶寶所有要求都不假思索地“延遲滿足”,或乾脆置之不理,結果往往適得其返,慾望真會變魔鬼。我們都知道,3歲前是寶寶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故意延遲,寶寶可能會覺得父母不愛他。

著名心理學家阿達麗說:  1歲以前的寶寶,是建立對身邊養育者的信任和親密感的關鍵時期,延遲的感覺對這個階段的寶寶而言,次數多了影響不亞於心理的創傷。延遲滿足應該是對3歲以上的寶寶進行訓練的內容。

  當孩子長到3歲後,尤其過了肛欲期,慢慢地有了自主意識。學會控制大小便後,表示孩子逐漸有了自控力。這時孩子在生活中會逐漸學會延遲滿足。

——摘自阿達麗著《培育陽光寶寶:3歲前決定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

  比如他要喝奶,而媽媽正巧在忙。他可以耐心地等待一會再喝。他要出去玩,也可以讓他等10分鐘,媽媽把手頭上的事做了再出門。因為這時的他知道自己的需求遲一點就能被滿足。

  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自然而然會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當孩子想要擁有某種玩具、零食時,也是一樣,媽媽先充分地滿足他,當他被滿足過,他會知道,自己的需求是可以被滿足的。

  那麼有一天你對他說,今天媽媽買不了,我們明天再來買的時候,他就能夠忍耐,多等一天。

  當然,家長要說話算話,到了第二天約定的時間,帶著孩子去讓他滿足,幾次之後,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就會越來越強,可以等待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如果家長腦子裡總是想著延遲滿足,最後卻從不滿足,當孩子一直得不到後,他內心的空洞越來越大,一旦遇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會變得異常貪婪。

淚目!“延遲滿足”,騙了多少父母耽誤了多少孩子?

淚目!“延遲滿足”,騙了多少父母耽誤了多少孩子?

3

▌“延遲滿足”的秘訣,不在於延遲而在於滿

  3歲以前,是孩子學習平復情緒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儘可能地滿足孩子的依賴感,這樣寶寶才會有充分的安全感,到了該獨立的時候,就能主動的走向獨立。

  作為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最應該做的,

不是控制孩子的需求,而是理解他們,然後決定是及時滿足,還是延遲滿足,或者不能滿足。

  當然,無論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孩子都有知情權——他們有權利享受立刻得到滿足的快樂,也有權利知道需要等待才能獲得滿足的原因,還有不能得到滿足的原因。明白原因,才能幫助他們成長,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自控能力。

▌正確的“延遲滿足”訓練

  一個從來沒有被“即時滿足”的孩子,你讓他如何“延遲滿足”呢?想要訓練“延遲滿足”的能力,孩子至少有以下幾種特質:

1.能夠正常和家人溝通,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無需用哭鬧來引起家長的注意。

2.自己的需求,多數時候可以快樂地被滿足。

3.通常在4歲以上,理解並能遵守規則。

淚目!“延遲滿足”,騙了多少父母耽誤了多少孩子?

  同樣,家長也要能做到以下幾點:

1.有充足的耐心

2.能夠做到真正的理解孩子

3.能接受孩子暫時做不到,家長不發火,並且家長還願意繼續嘗試並接受失敗。

淚目!“延遲滿足”,騙了多少父母耽誤了多少孩子?

4

  正確的延遲滿足鍛鍊對孩子的確有幫助,到底如何培養呢?

  1.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

  一味按照父母的需求來控制孩子,往往會導致非常尷尬的局面:為什麼有的事情要“等一下,不要著急”,而上學出門時卻被一個勁兒地催促“快點,不要磨蹭”?一來二去,孩子被弄得暈頭轉向,不知所措。

  如果我們必須制定規則,那麼就和孩子共同制定。比如和孩子逛商場,在出門前,可以一起商定孩子可以購買的物品數量,出門後必須遵守。

  1995年,美國心理學家考克斯卡及同事,通過實驗研究將孩子的順從行為分為約束性順從和情境性順從。情境性順從是迫於外界的壓力,是一種由外部動機誘發的外控行為;約束性順從是兒童發自內心地按照父母的要求、指令來約束和調節自己的行為。共同商定的規則,很容易引發孩子的約束性順從,這種主動的順從行為,才能發展為良好的自控力。

淚目!“延遲滿足”,騙了多少父母耽誤了多少孩子?

  2.鍛鍊過程中,和孩子共情。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一書中提到,男人向女人傾訴,期待的是脫離困境的方法,女人向男人傾訴,期待的是則是溫柔的擁抱和安慰。

  對於孩子,家長則要雙管齊下。

  如果孩子因不能及時被滿足而難過,家長要學會換位思考和傾聽,例如,和孩子說“我知道你很難過,媽媽也很遺憾……”,說話的同時可以抱抱、親親孩子,這樣的舉止和言語能讓孩子感受到媽媽對自己情緒的理解。在這樣“延遲”的過程中,孩子雖然不愉快,但內心不至於受到傷害。

  延遲滿足的度很難把握,實際上,如果我們有原則地在良善的道路上對孩子“有求必應”(非溺愛的),孩子也未必會變得越來越霸道。總之,在良性循環的延遲滿足鍛鍊中,孩子的自控能力會不斷提高,如果家長髮現孩子的狀態越來越差,就要及時停止,反思。

  其實,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真的也不難,也許只需要換一種更接近孩子的方式。只要孩子足夠信任你,延遲滿足不是什麼大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