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法略說》:到底什麼是「無明」?

《百法略說》:到底什麼是“無明”?

文:心愚法師

我們繼續看六個根本煩惱心所的內容,下面一個叫做“無明”,這個“無明”是什麼意思呢?窺基大師是這麼說的:

無明者,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障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雜染所依者,由無明起痴、邪定、貪等煩惱、隨煩惱業,能招後生雜染法故。

理和事,我們早就已經學習過了。學教理有什麼用?就是搞清楚理和事。迷暗是什麼?迷就是迷惑,就是這些理和事太複雜了,自己搞不清楚,你自己沒有能力把它分門別類,理出一個線索和框架來;暗呢就是不知道,這些理和事你沒有學過,沒有接觸過,那就跟在黑乎乎的屋子裡什麼都看不見一樣,你也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所以叫暗。無明是一切雜染法的所依,為什麼是雜染所依呢?他後面解釋說,無明是貪、瞋、痴以及隨煩惱的最根本的原因,無明熏習多了,來世還是會感召這些貪、邪定、痴的雜染法。

我們再看看普光法師的註釋,是這麼說到的:

了其真實,名之為明;不了真實,號曰無明。 普光法師說的是無明最基本的含義。這個“真實”有淺層次的和深層次的區別。淺層次是指我們世俗的道理,也可以看成是真實。深的層次來說呢,諸法實相才是真正的“真實”,是聖者所證的境界。你知道真實的情況就是明,不知道就是無明。

然後再看看《瑜伽師地論》的定義,是這麼解釋的:

無明者:於所知事,不能善巧。於彼彼處,不正了知。謂於彼彼所說義中,及於名句文身,不能解了。 這裡的“所知事”,就是我們所認識的、能夠接觸到的所有的東西,你不能善巧,所謂不能善巧就是你不明白它實際的情況和理論。

這裡的“彼彼處”,後面有解釋,是指大家所說的各種觀點啊,道理啊,以及名、句、文身,對於這些東西不能理解,不能明瞭,就是無明。

唯識裡面的“名言”是很重要的。民國時候有個章太炎,是個革命家,也是個學問家。他也學唯識,並且也下了不少的功夫。他曾經說過法相唯識學是以“分析名相始,破遣名相終”,這是他對唯識法相學的看法。這個看法其實是有道理的,我們所謂的執著,我執、法執,歸根結底來說你執著的是什麼呀?其實執著的就是一些名言概念而已。

《百法略說》:到底什麼是“無明”?

從佛法來講,所謂的人我、所謂的諸法,根本就是沒有的,沒有的東西你在執,那你執的是什麼呀?不是說因為你執,就會有一個實在的東西讓你執了。你執著的那個東西是沒有的,你真正執著的只是一些名言概念。我們說阿賴耶識的種子,實際上所謂的種子可以大致理解為就是一個個的概念,就是一個個的符號。

我們學習佛法,基本上都是要從名相開始的,分析這些名言,什麼是名身?什麼是句身?什麼是文身?為什麼這個叫色法,那個叫心法?什麼是心不相應行法?都是從分析這些名言為入手處的。但這些東西到了最後又都是要破遣掉的,通過分析你知道它們都是假的,都是我們虛妄分別出來的而已。把這些東西破除掉之後,那就破掉我執和法執了。我們不知道這些實際存在的都只是名言,也不知道我們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破除這些名言——這時候我們就是無明,就是對所知的事、理不能善巧。

關於“無明”這個概念呢,內容也是比較多,我們累世以來積累的無明實在是太多了,所以佛菩薩和祖師們得多給我們說的明白一點。那麼我們再來看看無明有哪些種類,這個內容我們看看《瑜伽師地論》裡是怎麼說的:

無明者:謂於所知真實覺悟,能覆能障心所為性。此略四種。一、無解愚,二、放逸愚,三、染汙愚,四、不染汙愚。若於不見聞覺知所知義中,所有無智,名無解愚。若於見聞覺知所知義中,散亂失念,所有無智,名放逸愚。於顛倒心所有無智,名染汙愚。不顛倒心所有無智,名不染汙愚。又此無明,總有二種。一、煩惱相應無明,二、獨行無明。非無愚痴而起諸惑,是故貪等餘惑相應所有無明,名煩惱相應無明。若無貪等諸煩惱纏,但於苦等諸諦境中,由不如理作意力故;鈍慧士夫補特伽羅,諸不如實簡擇,覆障纏裹闇昧等心所性,名獨行無明。

《百法略說》:到底什麼是“無明”?

這是《瑜伽師地論》裡面講無明的種類有哪些。首先說了一下無明的概念,就是說你對於自己所認識到的事情和道理,都執著為真實的正確的,由此會遮蔽和障礙聖道上的進步。那麼,從種類上來簡略的說說呢,有四種,分別是無解愚,放逸愚,染汙愚,不染汙愚。

“無解愚”,就是你對一些事情和道理,這些事和理你都沒有見聞覺知過,你對它們根本就不知道,不明白,這是無解愚,這是一種無明的情況。

有些道理和事情是你想去了解的,可是你的習慣於懶惰,心一直是散亂、失唸的狀態,那也不會得到知識,這也是沒有智慧的表現,這個叫放逸愚,因為放逸所以沒有得到義理上的收穫。

再一個呢,因為你的心是顛倒的,是染汙的,所以造成了目標上的不純粹,認識上的不清楚,這個叫染汙愚。

有些時候你的心雖然不顛倒,但是你也沒有得到智慧,這個叫不染汙愚。

顛倒這個概念的內容挺多的。所謂的顛倒就是你違背正常的道理,違背正常的邏輯。按照經論裡面說,就是執無常為常、執無我為我、執不淨為淨、執苦為樂,這是四種顛倒。還有所謂的三顛倒,就是想顛倒、見顛倒、心顛倒。想顛倒,就是你的想法是錯的;見顛倒就是你的見解是錯的,心顛倒就是你整個心、思維模式是錯的,是虛妄的,是邪的,這是最為根本的顛倒。三顛倒和四顛倒加起來就是七顛倒,這是《瑜伽師地論》裡說的。

那麼,前面說了四種愚,這是四個種類了。後面說了另一個分類方式,可以分成兩種無明,一個是煩惱相應無明,一個是獨行無明。煩惱相應無明就是和貪、瞋、痴相應的的無明,因為你有貪、瞋、痴和無明相應了,就是煩惱相應無明。還有一些跟貪、瞋、痴無關,比如說的直接些就是一些笨人,他們不如理作意,沒有慧力,不能對一些東西做出清晰的判斷來,這也是無明,叫獨行無明。

“覆障纏裹闇昧”是什麼?覆就是覆蓋住了,障比如走路它擋著你了,纏和裹呢就是把你的腿腳給你綁住了,讓你邁不開步,闇昧呢就是把你的眼鏡給捂住了,或者天黑了,讓你看不見方向。這些都是比喻無明的狀態,它能妨礙你獲取知識,能讓你沒法朝著目標前進。

《百法略說》:到底什麼是“無明”?

無明的種類呢,《瑜伽師地論》裡說了不少了,《廣五蘊論》裡面也還有不同的分類方式,是這麼說的:

云何無明?謂於業果諦寶,無智為性。此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又欲界貪、瞋及以無明,為三不善根。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此復俱生,不俱生,分別所起。俱生者:謂禽獸等。不俱生者:謂貪相應等。分別者:謂諸見相應。與虛妄決定疑煩惱所依為業。

《廣五蘊論》說什麼是無明呢?就是對業力、因果、四諦、三寶沒有正確的認識。它有兩種類型:一種俱生無明,一種分別無明。後面對於俱生、不俱生和分別等概念都有解釋,這個內容比較簡單,就不細說了,大家自己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