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AI最大的醜聞——哦!我的眼睛……

雖然近年來人工智能發展得很紅火,但關於“AI泡沫”的討論也從來沒有平息過。有些人擔心我們正在接近下一個人工智能的嚴冬——如果AI沒法在媒體宣傳上賺夠足夠多的眼球,投向AI研究的基金池就會隨之乾涸。

這才是AI最大的醜聞——哦!我的眼睛……

機器人索菲亞

當然,關於人工智能的炒作不總是正面的,也不總是負面的。2017年10月26日,沙特阿拉伯授予美國漢森機器人公司生產的機器人索菲亞公民身份,這一事件迅速發酵,被各國媒體爭相報道,索菲亞也因此被稱為史上首個獲得公民身份的機器人。撇開媒體渲染的機器人威脅論不談,你眼裡的索菲亞是什麼形象呢?說的難聽點,她就是一個外接一顆奇怪腦袋的聊天機器人。

即便是日新月異的深度學習技術,它也不能開發出真正具有人類智能的東西,甚至連接近都做不到。但它確實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影響,大大促進產品研發的技術進步,在現實世界中為人們帶來了便利。比如機器翻譯:

這才是AI最大的醜聞——哦!我的眼睛……

就說不智能嘛

所以我們不需要爭論我們是否處於AI泡沫中,相反地,我們可以發揮娛樂精神,去重點探討一下AI發展對各國美工的思維荼毒——幾乎每一則和AI有關的新聞背後都有一堆口吐白沫的美工,而覆蓋在他們身上的則是絕對辣眼睛的作品。

下面我們進入正題。

這才是AI最大的醜聞——哦!我的眼睛……

我不知道製作這張圖片的人是怎麼想的,但幾乎每篇AI報道上都出現過它和它的親戚們。在這年頭,如果你沒用過這種計算機元素十足的、自帶一個發光腦袋的圖,你都不好意思稱自己是家科技新媒體。我們承認,論智也用過,而且遠不止一次。

那這種圖想表達什麼呢?設計師的想法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清楚自己的體驗:沒有圖的文章不是一篇好文章,如果連美觀封面都沒有,讀者壓根點都不會點進來。當然更多時候,我們只是因為懶……

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一下黑歷史。以前小編在報道機器人資訊時,還特別喜歡用這種圖:

這才是AI最大的醜聞——哦!我的眼睛……

機器人把手指放在鍵盤空格鍵上(有時在打字),彷彿要為人類歷史寫作一個新篇章……非常中二的設定。

另一種流行設計趨勢是簡單的元素拼貼——從二十幾年前的老圖上扣一個金屬質感的3D模型,然後把它粘到電路板上:

這才是AI最大的醜聞——哦!我的眼睛……

看內容就是個普通機器,加上“大腦”圖片後,它就成了AI

將心比心,如果我是美工,我也不願意設計這樣千篇一律的無聊作品,相信這些工作對他們來說也很無趣。當一個非常負責的美工接到這麼個任務時,也許他會不眠不休一整晚,設計出400個方案來描述“AI”。

但其實在座的各位可以簡單點,比起事後兩臉懵逼,我們不如直接在電話裡告訴他們:你去找張iPad的圖片,在上面貼上Adobe Illustrator(簡稱AI)的盜版logo,再弄個發光的手指。他們肯定在一天內就能交出令人“滿意”的作品:

這才是AI最大的醜聞——哦!我的眼睛……

福布斯的審美也就這樣

看了這麼多圖,如果你不信,你大可以把主流新聞平臺下的科技頻道都打開來看一下,這些病態的設計確實已經把我們包圍了:

這才是AI最大的醜聞——哦!我的眼睛……

但就和其他所有傳染病一樣,我們總得有個首例感染者(patient zero),對吧?這裡我們先惡意滿滿地黑一黑ML先驅吳恩達。他為機器學習事業做了許多奉獻,尤其是在宣傳、推廣、教育層面上。他不僅主導創建了“谷歌大腦”(Google Brain),還對教育程序員運用ML技術十分熱忱。而大家對他也有口皆碑。

就是這樣一個行業領軍人物,吳恩達在推廣機器學習時用的也是這種設計:

這才是AI最大的醜聞——哦!我的眼睛……

所以,理所當然的,如果我們搜索“ai”:

這才是AI最大的醜聞——哦!我的眼睛……

呃……

面對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我覺得我們是時候該奮起反抗了,我們應該幫助媒體擺脫這種偏見。不要會發光的電路板;不要和機器人握手;也不要再在電路板上寫“AI”了,Adobe會瘋的!

或者,我們是否可以——至少——轉而用現在最先進的機器人的圖片?

這才是AI最大的醜聞——哦!我的眼睛……

所以,如果你是那個可憐的、被AI折騰得畫不下去的美工,你可以休息一下。這裡我給你一張圖,免費的——

這才是AI最大的醜聞——哦!我的眼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