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其实是伪命题

当下大数据杀熟的现象,似乎引发消费者的强烈痛感。这很好理解,谁也不愿意多花冤枉钱。实际上,这个问题远比通常人们认为的那么简单,需要耐心的分析。

首先,先从技术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在多数情况下,这是一个误会。

一般来说,OTA平台,也就是携程、去哪儿、飞猪这样的平台,会对新用户进行营销,比如赠送酒店优惠券。这种优惠券,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做到千人面,在加上优惠券有时候也是自动使用的,这就会形成价格差异。

大数据其实是伪命题

还有一种情况是相对隐蔽的。就是激活,已经注册,但沉睡的新用户。平台会对之前注册,但多年未预订过产品的用户发放优惠券,以吸引用激活,再次使用。有共享单车的人士曾介绍过,他们给很久没有的用户发短信。短信里面有优惠信息、劵、甚至免费使用。这些优惠短消息,激活老用户的比率因产品、模式而不同。但显然,优惠力度越大,越能激活老用户。除了激活用户方面,用户在平台,或者酒店会员体系中的不同等级,也会产生不同的优惠力度。

正式这些优惠造成了价格不一致的现象。正如携程就表示,“酒店的价格对用户是一致的,展示上的差异,是因为用户领用或购买优惠券。”并称‘杀熟’现象在携程平台上绝不存在,“未来也绝对不允许杀熟的行为发生。”

在其他的一些商业模式中,除了新用户优惠、激活老用户之外,不同的场景、路线、甚至信号都会造成价格不同。在被指杀熟之后,滴滴坚决否认。滴滴出行CTO张博在滴滴内网发言的截图流到网上,截图显示,张博称,“滴滴平台上不允许价格歧视,打车价格更不会因人、因设备、手机系统而异。滴滴从未有过任何“大数据杀熟”的行为,以前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有。”张博还给出了详细的解释,乘客定位、实时路况、预估行驶里程、时长计算预估的,而这些变量都会影响预估价。

大数据其实是伪命题

除了新用户,以及场景等具体交易情况之外,高频度用户得到的优惠力度会大一些,这也是一个一般的商业规则,就如同批发价格会更低一样。一方面,客户提供的单客利润已经足够,另一方面,高频度的用户提供了更多的消费总额,使得这些用户更加重要,需要以更低的价格来吸引。在传统商业模式中,这些客户的等级标示都是清晰的,比如,银卡金卡的形式,但是,现在这种标示转到了后台,甚至客户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享受到的优惠力度。

虽然没有享受到优惠会让消费者不满意,但消费者可以去投诉一个公司高价,但无法去投诉一个公司没有优惠自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制定的《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这都是正常的优惠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制定的《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规定,价格欺诈指的是,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在这个规定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对于原价,原价指的是指经营者在本次降价前7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如前7日内没有交易价格,以本次降价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作为原价。所有的优惠价格,打折价格都是以此为依据认定的。但是,这里并没有一个身份上的概念,即给出真实的优惠,并不构成对不享受优惠的人冒犯。这也符合消费者的一般常识的。比如滴滴,相同用户等级的人,得到的是一样的价格,但是,新用户仍然会有优惠与补贴,这些优惠的力度甚至会使得价格低于一般价格,低于成本,但即便消费者都知道这一点,也没有人投诉。

大数据其实是伪命题

值得指出的是,合理的市场包含消费者和企业的舆论互动。技术的发展使得商家能够更细致的收集信息,区分客户,给出优惠措施,能比传统的商业模式更加细致,也更隐蔽。这难免会造成一些不适。但是,只要一个市场的习俗、观念,不接受这一点,那么,这些平台,会相应的做出改善,把优惠做得更好,更人性化。更何况,平日被媒体、舆论紧盯,如此高调的宣称之后,消费者即可放心,不会在遇到杀熟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