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把他和張良相提並論,「伏波將軍」爲何含冤而終?(上)

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人,東漢開國功勳,曾在劉秀剿滅天水隗囂的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後又在平定南越交址郡的叛亂中立下赫赫戰功,被劉秀封為伏波將軍;年逾花甲又主動請纓,披甲執兵,最終悲壯地死在了戰場上,實踐了他“馬革裹屍”的人生追求。然而,就是這麼一位舉世少見的名將、功績彪炳史冊的大英雄最終甚至都不能葬在祖墳裡,只是被草草地埋葬在洛陽城外的荒草之中,這真是令人無限唏噓!

曹雪芹把他和張良相提並論,“伏波將軍”為何含冤而終?(上)

馬援,其先祖是戰國時期趙國的趙奢將軍,當年趙奢因為善於養馬,被拜為“馬服君”,其子孫於是以“馬”為姓。馬援十二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幼時由三個哥哥照顧,他年少就有大志,當時他的幾個哥哥都很驚異,於是便送他去學《齊詩》,但馬援心思根本不在這些經學章句上,而是一心想去邊郡畜牧,但適逢兄長去世,馬援只能在家守喪,一年期滿,被舉為孝廉做了督郵。

不過,過了沒多久,他就犯事了:私自放走了重犯,自己也逃亡到了北地郡,這下兜兜轉轉,馬援還是放牧去了。並且,馬援真不愧是“馬服君”趙奢的子孫,對養馬放牧還真是有天分,沒多久就積攢了不小一筆錢:牛、馬、羊幾千頭,穀物數萬斛。但此時正值西漢末年,黃巾兵起,天下大亂,正是有志男兒建功立業之時,胸懷大志的馬援怎甘心只是屈居邊境做一個放牧郎,於是時年37歲的馬援散盡家財去投奔了當時在隴西稱雄的隗囂。

後來,馬援認定相比劉秀而言,隗囂只是一時梟雄,為人多疑氣量狹小,絕非明主;而馬援的發小兼老鄉蜀地公孫述更是妄自尊大的井底之蛙,實在不足與謀!於是,在平定隗囂的戰爭中,馬援暗中遊說隗囂的將領,陳說禍福利害以離間隗囂的黨羽,並在劉秀西征途中,以沙盤推演敵我兵力的部署,最終助劉秀大破隗囂。之後,在朝廷大臣提議要放棄金城郡破羌縣的時候,向劉秀獻上謀羌方略,劉秀力排眾議聽從了馬援的全部建議,最終換來了東漢西北邊境幾十年的安定。

再後來,南越之地交址郡女子徵側和妹妹徵貳反叛,攻陷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蠻夷都響應他,侵略嶺南六十餘城池,徵側自立為王。劉秀一看,南方情況危急,就拜馬援為伏波將軍,發兵南越;馬援真不愧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不光對付西羌人有一套,在南方戰場上也是遊刃有餘,節節勝利,斬殺了徵側、徵貳兩人,因此被封為新息侯。

等到馬援班師還朝,舊友多來祝賀慰勞他。平陵人孟冀,素來以有計謀聞名,在座中祝賀馬援,馬援對他說:“我希望你有好意見,怎麼反而和大家一樣?過去伏波將軍路博德開闢了九郡疆土,才分封了幾百戶;如今我只有這麼一點微薄的功勞,卻受封大縣,功薄而賞厚,怎麼能長久呢?先生有什麼辦法來幫助我呢?當今匈奴、烏桓還在騷擾北方邊境,我打算請求率兵攻打他們。男兒若死應當死在邊野,用馬革裹屍送回來安葬了事,怎麼能躺在床上,讓女兒、兒子照顧呢?”

“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今日讀來,仍然是讓人心情澎湃、熱血沸騰,這才是一個錚錚鐵骨的男兒風範,實在是我輩之楷模!

曹雪芹把他和張良相提並論,“伏波將軍”為何含冤而終?(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