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歷史上籌算的發展和珠算的應用

十進位值制的記數方法和在這基礎上以籌為工具的各種運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極為出色的創造。“它比世界上其他一些文明發展發生較早的地區,如古巴比倫、古埃及和古希臘所用的計算方法要優越得多”(《中國科學技術史稿》1985年科學出版社),印度直到第六世紀(相當於中國的隋代),20、30、40等10的倍數仍用特殊的記號表示,到了相當中國的唐代才有採用十進位值制記數法的明顯證據。“現在通用123456789所謂的“印度阿拉伯數碼’,大概在十世紀才傳到歐洲。而其淵源很可能是起源於中國”。十進位值制記數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世界人民的一項不可磨滅的貢獻。正如英國的科學史家李約瑟所著《中國科學技術史》說的那樣,“如如果沒有這種十進位

制,就幾平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這充分說明早期籌算技術的出現,對我國和世界各國的計算技術的高度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自漢代一直流傳至今,對後世歷代數學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古算書《九章算術》,就是以算籌為計算工具,而形成具有自已的獨特風格的數學體系。

安康歷史上籌算的發展和珠算的應用

但是籌算也同時存在著弱點,籌算不如筆算或其它計算方法,主要在於籌算在計算過程中的中間步驟不能保存,因而檢驗較難,以至影響到邏輯推理的發展。還有第算術演算十分繁瑣,也不適應不斷髮的社會經濟,特別是商業經濟的需求,於是在長期的數學實踐中,人們們逐浙由籌算演變到珠算,從而出現了算盤。所謂算盤,據據《辭海》解釋釋:“其形長方,周為木框,內貫直柱,俗稱“檔”,一般從九檔、十一檔至十五檔。檔中橫以梁,樑上兩珠,每珠作數五;梁下五珠,每珠作數一,運算時定位後撥珠計算”。在古算書中記載算盤名稱的,始見於明代

吳敬所著《九章詳註比類算法大全》,約在明代初期逐漸流行,因其簡單易學,運算方便,很快普及我國各地,並流傳於東亞各國。

安康歷史上籌算的發展和珠算的應用

1985年,旬陽縣早壩川發現一處宋代窖藏,其中出土有數粒算珠,珠為瓷質,灰白胎施黑釉,中有穿孔,珠徑4.2釐米,與現在算珠無異。國內迄今還尚未見關於算珠出土的報道,旬陽算珠是出土的首例。

珠算術是用算盤演算,比籌算術用算籌演算方便的多。因此,在商業發展需要的條件下,珠算盤作為數學計算的一種簡便工具,很受人們的重視和歡迎。

安康歷史上籌算的發展和珠算的應用

元末明初人陶親儀所著《南村輟耕錄》中,有關於珠珠算盤的明確記載,書中講到一條俗諺,這條俗諺用“描盤珠”和“算盤珠”打比喻說:“擂盤珠,…・不撥自自動,”“算盤珠撥之則動。”既然算盤珠不像描盤珠那樣可以自由轉動,那麼算盤珠必是被串起來固定在器具上,撥弄它時只能按一定方向移動。又如《元曲選·龐居士誤放生債》一折中有“去那算盤裡撥了我的的歲數”一句唱詞,說明那時珠算盤已是一件比較常見的計算工具,因此被反映到文藝作品中去了。

安康歷史上籌算的發展和珠算的應用

據此可知,珠算術至遲在元末已經普及,而它的產生當在此之前的宋代,雖然史無明文,但是旬陽出土的宋代算珠,卻是珠算術發生於宋代的極好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