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VS李寧:多品牌戰略和專攻主品牌誰主沉浮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頡宇星)8月13日、14日,兩大國產體育運動用品公司安踏集團和李寧交出2018年中期經營成績單。安踏半年營收達105.5億元,同比增長44.1%,而19.4億元的淨利潤也創下新高,增幅高達34%。李寧半年收入達47.13億元,同比增長17.9%,創下2010年以來的最快增速,淨利潤上升42%至2.69億元。兩家國內運動品牌巨頭表示,將根據自身品牌的特點採用不同戰略,效果如何尚待市場檢驗。

安踏:多品牌戰略擴大版圖

眾所周知,安踏在早些年提出了“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的發展策略。公司在財報中表示,安踏把2018年作為集團“創新賦能,多品牌全面發力”的一年。

財報顯示,截至上半年,公司在中國的安踏門店(包括安踏兒童獨立店)共計9650家;在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及新加坡的FILA專賣店(包括FILA KIDS及FILA FUSION獨立店)數量共計1248家;其他近幾年陸續收購的品牌如DESCENTE、KOLON SPORT、KINGKOW及SPRANDI在各細分市場的門店數量分別為85家、189家、63家及81家。

回顧安踏2017年年報,公司重點披露門店數量的品牌僅有安踏、FILA和DESCENTE三個,彼時的門店數量分別為9467家、1086家和64家。

在這些門店中FILA的增長最為亮眼。東方財富證券研究表明,FILA自2017年第四季度以來,連續三個季度保持80%以上的高增長。店效從2017年末約40萬元提升至2018上半年的約60萬。預計2018年上半年FILA的銷售佔比從2017年末的28%左右提升至37%左右,2018年至2020年FILA收入年均複合增長率將達到52.4%。在今年六月,FILA正式發佈其潮流運動品牌FILA FUSION,FILA擴張時尚版圖,意味著安踏全面向新生代消費者進軍。

不僅佈局時尚市場,安踏也涉足童裝市場。作為中國最早進兒童領域的運動品牌,自去年開始,安踏兒童推出跨界聯名產品:凱蒂貓、神偷奶爸和漫威英雄。除聯名合作外,安踏兒童推出高性價比及舒適的體育用品系列,專攻零至十四歲兒童的大眾市場,門店聚焦於二三線城市。另外安踏還收購了香港童裝品牌KINGKOW(小笑牛),由此開啟兒童體育用品市場的多品牌戰略。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配合公司新品牌、新產品的銷售增長,公司廣告及宣傳開支也出現近幾年罕有的大幅增長,期內廣告與宣傳開支佔收益比率上升2.4個百分點。安踏的子品牌門店數量在上半年的增加也導致公司的銷售及分銷開支達到27.65億元,佔收入比重的26.2%,較上年同期的15.24億元增長81.43%,遠遠超過營收的增幅,佔營收比重也增長了5.4個百分點。

此外,2018年中期,安踏存貨週轉天數為83天,較上年同期增加15天。其中安踏品牌的週轉天數約為50至60天,而FILA則達到120天以上。公司存貨和應收貿易賬款及其他應收款項在期內也小幅增長至22.74億元和40.36億元。這些因素的疊加,致使公司回款能力有所減弱。

據安踏現金流量表顯示,公司上半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淨額為14.75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0.58億元減少28.33%。

記者採訪相關業內人士,他們認為,業務擴張確實是一把雙刃劍,可以為公司帶來實質收入,但同時也可能增加公司財務風險,並且導致多品牌在管理、組織架構、資源分派方面不聚焦。資本市場對此也有所反應,午間發佈財報後,安踏股價瞬間拉昇4%以上,一度觸及42.5港幣,但隨即大幅跳水10%以上,最終收報36.5港幣,目前市值為979.99億港幣,這也是今年2月27日以後安踏股價的最低值。

安踏管理層對此回應,多品牌戰略對業績成長產生的是正面的推動作用,細分領域的各品牌面對了不同消費者的訴求,因此,多品牌戰略為公司帶來的更多是機會。

李寧:專攻主品牌戰略

從上半年的業績表現來看,2018年全年李寧有望實現百億營收成績,淨利潤的大幅增速不僅與李寧品牌、渠道等的升級相關,還與李寧專注於主品牌的發展有關。李寧通過紐約巴黎兩大時裝週將“中國李寧”的潮流風貌帶進了年輕消費群體的視線。

不同於安踏,在擁有紅雙喜、AIGLE、Danskin、Kason及Lotto(樂途)的情況下,李寧並沒有披露多品牌的營收情況。和大多數體育品牌在近年走向多品牌矩陣不同,李寧開始“戰略收縮”,專注於主品牌的發展。

“我們還是重點做李寧,”李寧本人表示,“暫時沒有剝離(多品牌)計劃,但是也沒有太大發展。李寧品牌自身的發展對李寧公司是最大的機會,也最有效率。”

李寧以一種深度挖掘零售效率的方式,把最多的資源傾注在這個“最大的機會”上。在渠道方面,更精細的品類劃分和人群挖掘成為趨勢。報告期內,李寧在不同層級的市場中開發相應級別的時尚店、跑步店、韋德店,同時繼續關閉低效店鋪。2017年二季度開業的深圳來福士韋德店在報告期內獲得190%的同店銷售增長。

而大店方面,體驗是一大核心理念。截至上半年,李寧共有27家平均面積為445平方米的體驗店,運動體驗相關銷售佔比達3%。以2017年一季度開業的成都春熙南路體驗店為例,這個900平方米的門店在報告期內同店銷售增加了約70%。

截至上半年,除去李寧YOUNG之外,李寧主品牌一共擁有6267個銷售點,今年以來僅增加5個,且零售(直營)店鋪關閉39個,批發業務(加盟店)增加44個。

但數量顯然不是最重要的。2017年上半年,李寧的1544家直營店創造了13.33億元的營收,而今年儘管直營店數量減少42個,但收入增至15.56億元。

“店鋪數量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更多是追求效率。我們很多渠道是源於過去的,我們還需要很大的改造。商圈、租金、價格、人群都有很大變化,我們還是在持續的調整,”李寧本人表示。

除了收入之外,一系列數據都顯示了李寧正在改善的經營情況,整體零售流水錄得10%-20%中段增長,整體同店銷售錄得高單位數增長。李寧特別在財報中提到,零售渠道的新品銷售佔比提升3個百分點至81%,新品線下零售流水錄得10%-20%的中段增長。

但李寧本人表示,李寧的售罄率依舊是個難題,“售罄率不理想一擴張就會產生庫存,而且需要打折,這又影響了應收賬款和利潤,這是我們最大的挑戰,這塊做的非常不理想。所以需要我們投入力量到方法、經驗和模型建立和運營改造方面。”

李寧市場部一位工作人員向中國商報記者表示,李寧更偏向於將更多精力放在主品牌上。另外在時裝週的亮相讓他們感受到社交媒體起到的帶動作用非常大,下一步有可能會進行更多貼合目前年輕消費群體的消費心理的營銷活動。

中國輕工業企業管理協會秘書長郭和生向記者表示,運動品牌的財報顯示出運動品牌的戰略佈局起到的效果。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被認為擁有世界上最廣闊的體育鞋服市場。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一市場幾被看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總有極大的開發潛力。但經過過去幾年國內品牌的高速增長和國際品牌的不停湧進與渠道下沉,對於大多數國內品牌來說,待挖掘的潛在購買力已經很少,現有的市場也面臨更多品牌的爭奪。各大品牌可以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提升門店效率、用戶體驗以加強零售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