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缸窯,一代舒城人的記憶

太陽,蜷縮在大別山末的山頭,慵懶著不肯探出腦袋。山下的田野,被寒夜灑了一層厚厚銀霜,白晃晃看不清莊稼的色彩。彎曲線條,挑起高高低低的田塊,映出一幅水墨風韻的畫卷來。缸窯,便在這中國風的畫中渲染起火熱生活的氣息。

窄窄街巷的溜光石板路上,鄉鄰們挎著小竹籃,在獨具缸窯特色的小巷,挑著各自要買回家去的生活用品,小商販們肩挑手推各類窯貨穿行其間。街巷中心的早餐店門口,楊師傅正往一口油鍋裡小心放下條狀麵糰。“滋滋滋”,條狀麵糰瞬間膨漲成一根黃燦燦的油條。在油煙中眯著眼,用筷子將油條翻身煎一下,噴香誘人的的油條出鍋嘍。

舒城缸窯,一代舒城人的記憶

今天缸窯小鎮上的獅子頭,依然是附近出了名的好味道。

“楊師傅,給你錢!”有商販打著飽嗝,遞過來糧票和幾張五分錢面鈔。“老黃找錢!””老楊扭頭朝店內使勁叫了聲,那聲音似冬日飛掠過枝頭的“喳喳”聲,清脆喜悅有力度。在白麻布圍群上擦擦手,快速抓起幾個獅子頭放入油鍋中,再小心撈起煎好的米餃放入油鍋邊的鐵網架上。手腳利索重複著這些動作,老楊時不時招呼著在一邊夾點心的食客。

“老楊,你快點煎啊!我等半天也搶不到一個獅子頭!”一位舊時鄉紳模樣的老人正往窯碟夾著米餃打趣,老人身後站了撲閃著大眼睛的小男孩,饞饞眼神直盯著噴香誘人的早點。“呵呵!您老今個帶了孫兒來吃點心呀!”楊師傅的招呼聲裡明顯多了份恭敬。

舒城缸窯,一代舒城人的記憶

舒城缸窯,一代舒城人的記憶

今日缸窯早餐店裡的場景,是否會觸起你兒時的記憶?

“老何!獅子頭沒了,再端兩籠來!”老楊回頭一聲喊叫,那邊“噢”了聲,兩籠獅子頭就端到了油鍋邊。“師傅!來碗紅豆粥!”年輕商販擠坐進一張油亮木桌邊,抬頭亮了嗓子叫。“來了哎!”同樣圍繫著白麻布的何師傅轉了個漂亮弧度,滿滿一大海碗紅豆粥穩穩當當放在了年輕人面前。

瞪眼嚥下一大口獅子頭,再“噓溜”一口濃稠紅豆粥,夾一口小菜,這一刻的幸福和滿足就在年輕商販的舌尖。寒夜趕路到缸窯,裝好窯貨飽飽吃一頓早餐,再肩挑窯貨走上幾十裡來時的路。這一頓早餐的意義不同於往常。

舒城缸窯,一代舒城人的記憶

舒城缸窯,一代舒城人的記憶

每天清晨,附近鄉鄰,尤其是稍遠地的老人們即使步行幾里路,也要到缸窯吃上幾個獅子頭,喝上一碗紅豆粥。

“唐奶,您看,我這松椏焦乾!”“唐奶,我這柴也幹!昨個還曬過了!”熱鬧街巷邊的窯塘茛上,佝僂著腰扛了一杆大稱的唐奶,正挨個查看一擔擔松香味濃郁的松枝柴。“不急不急,我走到那頭按順序稱。”每走過一擔柴邊,柴主人都要“咔嚓”折斷一兩枝椏來給唐奶看。一邊安慰賣柴人,一邊努力快步移動腳步,大大鐵鉈懸在後背,隨吃力搖晃的瘦小身體漠然搖晃。

“那頭五十,這頭五十五,合計一百一十五斤!”。捏緊稱鉈線一臉公正無私樣的唐奶,稱柴時的說話聲鏗鏘有力,似是端坐高堂鐵面無私的青天爺。“好!”買柴的窯主,賣柴的山民都緊盯著稱杆。然後又都一臉讚許地用力點頭。擔起,放下。唐奶的視線焦點始終在手中的稱星上,好像大意絲毫就會有失公允。給窯場主們稱柴得些微薄手續費,是唐奶的唯一經濟來源。也許,孤身生活久了忘了悲苦,年逾古稀卻仍需為生計愁苦的老人總是面露和善笑容。

舒城缸窯,一代舒城人的記憶

缸窯老街僅存的一間極具窯地特色的老房,輕輕走過,傳出燒土豬肉的誘人香味來。

“馮奶五兒子從臺灣回來了!”一陣熱鬧鞭炮聲後,這個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飛傳開來。即使是外族鄉鄰洋溢在臉上的表情,也像是中了神秘大獎似的竊喜且歡愉著。親情、鄉情,在隔離半個世紀後的重逢裡,總有那麼多難以言說的故事。遊子的思鄉情懷無以表達,一桌桌酒席擺開,四鄰八鄉,無論熟知與否,吃飽喝足不用招呼誰。這在才剛吃上白米飯沒幾年的年月,成了人們最感懷的記憶。

八十歲以上的缸窯村老人,每到新春都會收到岸那邊遊子的禮物。年復一年,歲復一歲,馮奶早已西去,健在的村裡老人依舊還會在新春前夕,收到遊子的祝福與厚禮。“馮大媽愛心橋”,一顆遊子心一份思鄉情。鄉鄰們口耳傳頌著,這以孝心和愛心建起的一座公路橋。

舒城缸窯,一代舒城人的記憶

舒城缸窯,一代舒城人的記憶

缸窯,這伴著粗陶繁榮起的小鎮,除了製作粗陶時的敲擊聲,還有喧於街巷別與他處的歡樂聲。“快抓!快抓!那有一條!那也有一條!”夏日的一場暴雨後,急聚的雨水漫過窯塘茛,魚兒游到街巷亂竄。這時的缸窯人會笑鬧著丟下一切,捲起褲管,舞著雙手在快淹沒木門檻的街巷水中忙作一團。小鎮,便在這歡樂場景裡沸騰成另一幅動態畫面。

來源田園拾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