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貿易戰真的爲了貿易嗎?

美國貿易戰真的為了貿易嗎?

中美貿易逆差實際上遠沒那麼大

美國自從川普上臺以後,對華的貿易摩擦不斷,大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從鋼鋁關稅到500億、1000億美元的加徵關稅層層加碼,到禁止出口芯片給中興,美國一步步緊逼,我們沉著應戰。

表面上美國發動貿易戰的理由是因為貿易逆差。川普聲稱的3757億美元的逆差,對中國很不公平。實際上,因為美元世界貨幣的地位,必然會有大量的貿易逆差,不是在中國產生,就會在世界其他國家產生,比如韓國、東南亞等。而且,究其實際,這3757億美元的逆差說的是貨物貿易的逆差,並不是實際就有這麼多。因為美國有大量的企業在中國有分公司。比如蘋果手機在中國製造,他一部手機出口到美國600美元,但是中國公司真正獲得的價值只有30美元左右,佔比5%。其餘都由美國設計商和韓國、日本等零部件供應商獲得。如果把這600美元都算作是對美國的逆差,顯然是很不公平的,應該是由韓國、日本和美國等國家來分攤。實際上這裡面還包括了香港轉口貿易的部分,刨去這部分和統計口徑和範圍的差異,據中方統計,2017年中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2758億美元,佔中國貨物貿易順差的65.3%,與美方統計值相差近1000億美元。

美國貿易戰真的為了貿易嗎?

由於上述原因,實際上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也遠遠小於2758億美元。據中方統計,2017年,中國貨物貿易順差的57%來自外資企業,59%來自加工貿易。美國對華進口信息及通訊產品達1600億美元,這些產品很大一部分就是美國的蘋果、摩托羅拉、戴爾等在中國製造然後迴流到美國的產品。如果都是蘋果那種模式,中國得到的只有可伶5%的價值,恐怕美國對中國的5000億美元的貿易進口實質上要少一半多。原來的逆差恐怖要變成順差了。

貿易戰真的為了貿易嗎?

如果只是貿易逆差引起的貿易戰,那解決貿易逆差就好了。而且從上面的分析可以見,實際的貿易逆差遠遠沒有那麼大。打打嘴仗的意義會遠遠超出實際的意義。

美國貿易戰真的為了貿易嗎?

F22猛禽戰機

而且美國如果真的想解決對華貿易逆差,那就增加對華出口吧。美國並不是沒有東西可以出口,美國的高科技產品還是不少的。比如美國的戰鬥機、芯片等產品,我們肯定非常歡迎。按照美方統計,2017年美高科技對華貿易逆差1354億美元,佔商品逆差的36%,佔美高科技全部貿易逆差的122.7%,2005年該指標為109%。美國如果放開高科技出口限制,實現該領域的貿易平衡,即可減少逆差近四成。

而且從中國的角度,如果美國人想解決貿易逆差問題,中國是很樂意從美國多進口一些好東西的,比如各種高科技產品、專利技術、農產品等等。這樣美國人賺錢了,貿易逆差沒了,中國也能享受高科技帶來的樂趣。這樣一個“完美”的方案,美國人沒什麼不樂意呢?反而大費周章不惜搞得驚天動地,這樣有什麼好處呢?

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打壓中國的科技升級之路,想把中國扼殺在發展的路上。

美國這麼做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這在歷史上是他慣用的伎倆。美國是不會向他認為有威脅的國家出口高科技產品的。這是他保持世界霸主優勢的保障之一。

美國貿易戰真的為了貿易嗎?

在冷戰時期,美國通過糾集一幫西方國家成立了巴黎統籌委員會限制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高技術產品,冷戰結束之後有一個瓦聖納協議,不向中國出口任何有軍事用途的高科技產品,這個協議一直在做。在1989年更是帶領西方國家對中國全面封鎖。

美國貿易戰真的為了貿易嗎?

其實所有有威脅的國家,美國都不會放過。不僅僅是蘇聯、中國,甚至他的盟友也不會放過,而且手段多樣化,非常全面。比如逼迫日本於1985年簽訂“廣場協議”。導致日元大幅升值,對日本以出口為主導的產業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日本被迫降息來維持經濟,結果導致泡沫經濟。經濟泡沫1991年破滅之後,日本經濟陷入長期的不景氣狀態,被稱為“失落的十年”,然後一直失落在經濟低增速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精準打擊中國“2025”,防止中國崛起

美國貿易戰真的為了貿易嗎?

根據貿易代表辦公室信息,美國對中國產品徵收的關稅將集中於先進技術產品,包括自動化機械工具、太空設備、航空、海洋、高科技運輸、新能源汽車和設備、農業設備等。301調查報告甚至原文引用了“中國製造2025”裡面的幾大領域,清單裡面的1000多項產品,幾乎是詳細研究了這些領域的每一項產品後做出的精確的打擊。目的很明顯,你中國想在這些方面突破,那我必須在這些方面打壓。

去年11月8日,國會參眾兩院的議員分別提交了一項名為《外國投資風險評估現代化法案(2017)》的法案,尋求拓寬Cfius的審查範圍,改變審查程序和範圍。法案的起草人之一、共和黨眾議員羅伯特·皮坦吉爾(Rep. Robert Pittenger)聲稱,法案用意之一就是針對“中國製造2025”,“我們要確保美國科技保持領先,不要讓外國政府通過任何渠道取得這些技術”。這次301調查報告延續了去年的思路,因此今天的局面實際上早就有預兆。

在白宮擔任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主管達6年之久的梅德羅斯認為,川普政府將針對中國採取非常嚴厲的單邊貿易政策,即更大程度的對等政策,也就是美國要得到跟中國進入美國市場相同的准入程度。他說這很危險,“這基本上是一場不要命的遊戲 (game of chicken),看誰在達成協議之前能忍受最大痛苦。這將是一條非常顛簸的路,從2018年開始每個人都要繫好安全帶。”

美國對中國收購美國高科技企業嚴格管控,甚至是銷售額很小的企業也不放過,要知道萊迪思只是一家年銷售額1.44億美元的小公司,這次收購金額只有1.3億美元。五角大樓的報告將谷橋基金(Canyon Bridge Capital)收購半導體公司萊迪思(Lattice)作為規避政府監管的例子。報告稱,創立與中國有關係的私募股權基金,是為了掩蓋資金來源,令Cfius批准交易的“可能性提高”。2017年9月14日,谷橋基金對萊迪思的收購被特朗普叫停。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甚至發推特說:“重回冷戰時代”。

美國貿易戰真的為了貿易嗎?

中國科技當自強發展

首先我們承認我們和美國在高科技尤其是在芯片領域的差距。但是我們也不要妄自菲薄。遠的如兩彈一星,長波電臺,近的有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探月工程等,中國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即使在89年後我們被西方全面封鎖的那些年,我們也沒有耽誤發展,反而在被封鎖的領域取得了不少突破性成就。因此靠封鎖和打壓是打敗不了我們的,甚至都不能讓我們的經濟發展有任何停步。

美國貿易戰真的為了貿易嗎?

核心技術的突破,需要堅持不懈的深入研發,要有“十年磨一劍”的定力。在芯片、發動機等很多方面,我們需要下定決心,咬緊牙關,攻堅克難,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產業,把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這樣,不管是“狼來了”還是“狼走了”,都能從容應對。

一定要繼續加大投入,這個世界上沒有砸錢砸人搞不出來的事情。

比如,我們目前投入到芯片領域的錢太少了。

臺灣不要說日月光、聯發科等一大堆設計和封測產業,僅僅是一個臺積電,一年的資本投入就超過100億美元。而我國2014年成立的集成電路大基金一期,到2017年底三年多,才累計實際投資818億元。三年多的資本投入相當於臺灣一年的資本投入。和韓國,美國等國家更是沒法比。三星公司2017年一年的資本開支就是440億美元。如果單看半導體,ICInsights 2017年1月的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資本支出將達到908億美元,較2016年成長35%。其中三星半導體的資本支出由2016年113億美元,成長至2017年的260億美元。

三星半導體一年就是260億美元。相比之下我國集成電路大基金一期,三年多下來,平均每年300億人民幣左右的投資額,也就是每年50億美元的投資額。

太少,太少!!!我們應該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點,集中精力公關一批核心的高科技項目。

中國科技當自強,靠花錢買不來核心技術。在充分認清自身差距和不足的同時,對自身的成績和發展潛力也要保持充分信心,堅定信念,迎難而上,實現更多更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