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學驢叫:驢鳴悼王,曹丕爲何對建安七子的王粲情有獨鍾?



我們一起學驢叫:驢鳴悼王,曹丕為何對建安七子的王粲情有獨鍾?

河洛郎

現在有一個小視頻裡面有一個歌叫:我們一起學貓叫…喵喵喵!可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就有一大幫老爺們兒在人家的葬禮上一起學驢叫,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我們一起學驢叫:驢鳴悼王,曹丕為何對建安七子的王粲情有獨鍾?

在我國古代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文化昌明,當時比較有名的文化大家有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除此之外,還有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位文人。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優秀作者,被後世稱為“建安七子”。

我們一起學驢叫:驢鳴悼王,曹丕為何對建安七子的王粲情有獨鍾?

曹操

曹丕對這七人的看法,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我們一起學驢叫:驢鳴悼王,曹丕為何對建安七子的王粲情有獨鍾?

王粲(can)

而這建安七子之中,尤其以王粲(can 四聲)文學造詣為最。王粲在小時候就已經展現出驚人的記憶,看過的石碑過目不忘,可以一口氣全部背出來,不錯一個字。記憶力超級驚人,看到別人在下圍棋。棋局突然間被打亂掉了,他能把他重新擺好,一子不差。建安時期,三朝以曹植的文學功底最為深厚,而王粲竟能和曹植並稱為“曹王”。《決疑要注》記載:漢末喪亂時,玉佩斷絕消失。而王粲認得舊佩,才重新作之。西晉時的玉佩,都是受法於王粲。王粲與衛覬等制定新的典章。直接影響了魏晉時期的禮法!


我們一起學驢叫:驢鳴悼王,曹丕為何對建安七子的王粲情有獨鍾?

作為曹操的幕僚。王粲和曹操的兩個兒子,曹植,曹丕關係都特別好。時不時還有詩詞歌賦的來往。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王粲隨曹操徵孫權。次年再回到鄴城途中,41歲的王粲因病故去。得到這個消息,曹丕,曹植都痛心疾首,痛失良友。在王粲的葬禮上,一幫好友,待他入生前一般,一直想要忍住這種悲傷。曹丕那個時候是魏王世子,也就是他們這一夥的頭頭,但是個人也和王粲關係好啊!

想起來王粲生前喜歡模仿驢叫,這也是他們在一塊兒聚會時的一個娛樂項目。於是就提議大家我們一起學驢叫,讓王粲走的開心一點。於是在王粲的葬禮上,一群大老爺們兒一起學驢叫,這就形成了後來的一個成語“驢鳴悼亡”說的就是紀念王粲的這個典故。也形容這個時期的文人不拘小節,文風開明。這是故友有的一種緬懷。輕輕的來,開開心心的走,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我們一起學驢叫:驢鳴悼王,曹丕為何對建安七子的王粲情有獨鍾?

2018-8-7

這種建安時期的文化風氣,也直接影響到了後來的魏晉文化。比如說後來的竹林七賢,都深受其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