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美的和格力,海爾的市值爲什麼差這麼多?

雪走漫談


美的、格力和海爾集團三家公司都是國內家用電器行業的巨頭,而且三家公司的領頭人何享健、董明珠和張瑞敏都是國內著名的商界明星。


目前,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都是在A股深證主板整體上市,而海爾集團除了在A股滬市主板以青島海爾簡稱上市之外,集團還有一部分資產在港股市場上市流通。


海爾集團旗下在A股市場的青島海爾最新市值為1121.92億元,加上在港股市場的海爾電器698億港元(約合597.34億元人民幣),一共1719億元。


以最新收盤價計算,當前美的集團的總市值為3040億元,格力電器的總市值為2698億元。以市值計算,海爾總市值1719億元相當於美的集團3040億元市值的60%,或者是相對於格力電器2698億元市值的65%,顯示海爾集團總市值和美的格力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在最新的《財富》中國500強榜單中,美的集團以2419.189億元營業收入排名第32位,而格力電器以1500.1955億元營業收入排名第56位,;青島海爾以1592.5447億元營業收入排名第51位,但加上在港股上市的海爾電器,海爾集團2017年的營業收入達到2419億元,剛好和美的集團平分秋色,領先於格力電器。


但如果比較三家上市公司的賺錢能力,根據A股市場的公開資料顯示,格力電器2017年的淨利潤高達224.015億元,最近十年來的年均淨資產收益率高達30%以上,是A股市場賺錢能力最強的家電企業。


而美的集團2017年的淨利潤為172.836億元,加上收購了德國頂尖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庫卡集團,有機會在家電行業和機器人行業的雙巨頭,前景良好。當前最新市淨率3.81倍,顯示受到市場更多關注和追捧。

青島海爾2017年的淨利潤為69.2579億元,淨資產收益率為23.59%,產品毛利率為28.64%,但是淨利潤率僅為4.64%,顯示公司在賺錢能力方面和美的集團、格力電器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當前海爾最新市淨率3.31倍,在三家公司之中相比較低。


海爾的淨利潤收入和產品毛利率相比美的集團、格力電器較低,加上當前市淨率較低,所以海爾的市值相比美的和格力兩家公司的市值,還有一定的差距。


白馬華菲特


上市公司青島海爾只是整個海爾集團旗下一個子公司,你不能拿海爾一個子公司的市值去和整個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的總公司市值相比。

截至12月28日,青島海爾總市值為1144億元,格力電器為2648億元,美的集團為3612億元。但是僅憑市值而言,你不能說投資人更看好美的和格力,不看好青島海爾。

因為公司市值=利潤x市盈率,而青島海爾的利潤僅約是美的和格力的三分之一,所以市值上偏低。但是青島海爾當前的市盈率是要高於格力電器的。根據wind數據顯示,12月27日,青島海爾、格力和美的電器的市盈率分別為16.35倍, 13.22倍和21.1倍。也就是青島海爾的估值並不比格力低。青島海爾市值低是因為利潤低。

根據wind數據,2017年前三季度青島海爾和格力電器的營業收入都在1100億元以上,差距不大,美的集團因為收購了幾家公司並表,營業收入高過兩家公司。然後從利潤上看,青島海爾前三季度的淨利潤只有56.82億元,而美的與格力的淨利潤在150億元左右。

但是之前已經說過,青島海爾只是海爾集團旗下的一個子公司,並不能代表海爾集團整體。如果拿整個海爾集團計算,2016年海爾集團的營業收入與淨利潤是要超過美的和格力的。

不過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也並不是把集團所有的資產都注入了上市公司,例如美的集團和格力集團還有地產業務。所以不能簡單的論三家集團誰高誰低。


麵包財經


第二,當前最為火熱的人工智能領域,很多大企業都想分一杯羹,插足進來。前段時間美的收購德國巨卡震驚世界,格力高調進軍新能源汽車等等,都極大的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而反觀海爾卻似乎沒有太大的動作。

第三,海爾產業投資多元化,包括以前的海爾手機,當然只有功能機,海爾電腦(聽說是華碩代工)等等很多,雖然品類繁多,但卻給人不夠專業的感覺。同時海爾缺少的是進攻性,雖然海爾前幾年也一直在海外大肆收購,但只是侷限於國外,而注意力不在國內,而國內的美的和格力等可沒閒著,不但加大研發投入同時進軍被人看好的人工智能領域,可謂鬥志昂揚。反觀海爾倒像是養老的老人。

第四,8月30日,美的格力海爾三家公司同一時間發出了第三季度財報,財報顯示,上半年美的集團實現營收825億元,淨利潤83.24億元,同比增長25.93%,格力營收501.11億元,同比下降13.4%,淨利潤57.21億元,海爾則實現營收419.2億元,同比下降10.81%,淨利潤26.29億元,同比增長2%。通過這些可以看出海爾與兩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也在逐漸縮小差距。當然美的優勢明顯,這和美的一直提出的“精品策略”轉型計劃有關,不但提升質量,更是一直推出新的產品,這其中有我們耳熟能詳的“一晚低至一度電”,當然小米入股美的也帶來了新的變化。格力給外界留下的印象就是一直沒有正式上市的格力手機2代3代,抓足了眼球。

當然了,無論哪一家公司,從當前的業務線來看,都還很難在短時間內有特別出彩的地方,也不太可能在短時間給行業帶來變革,至少短期內不會有太大變動。

不過各家也都在積極佈局各個行業,至少格力已經從單一空調逐漸進軍新能源,智能家居等領域,而美的也在積極佈局海外市場,大肆收購機器人公司,海爾的全系產品。不過要注意一點的是,以格力電器在2017年6月30日41.17元收盤計算,股息率為4.37%,以海爾在2017年6月30日收盤價15.05元計算,股息率為1.6%。海爾的實際股權結構不甚明確,部分投資人對此身有疑慮。海爾年報披露,海爾實際控制人為海爾集團,而“海爾集團公司企業性質為集體所有制企業”,年報對集體所有制性質種類等未做進一步說明,讓人無法區分是哪種性質的集體。很多信息不太明確,


大公子單伸跪足


對於這個問題,每日經濟新聞編輯郭鑫認為:

格力、海爾、美的是我國家電行業的三巨頭,其在家電市場份額及品牌影響力堪比互聯網巨頭BAT。但是,從上市公司的市值來看,海爾卻與其他兩家巨頭相差甚遠。截止A股28日收盤,美的集團總市值3638億元,格力電器總市值2631億元,而青島海爾的總市值市值僅為1137億元。

在三家公司總股本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市值卻有如此大的差異,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投資者對各公司的認可程度。從上述三家家電企業三季報的數據來看,格力電器前三季度營業收入1120.27億,淨利潤154.61億;美的集團前三季度營業收入1877.64億,淨利潤149.98億;青島海爾前三季度營業收入1191.9億,淨利潤56.82億元。海爾與格力總營收相近,但海爾淨利潤僅為格力的三分之一,這已經暴露出了公司在經營和管理方面的諸多問題。股票市場是一個炒預期的市場,在主營業務相近的情況下,青島海爾的財務數據在三家巨頭中墊底,這無疑讓投資者對海爾的估值大打折扣。

從近年家電行業的發展來看,海爾一直倡導產業投資多元化,導致其經營缺乏主攻方向,產品缺乏專業性。單就海爾洗衣機而言就面臨著其他家電企業的挑戰,雖然小天鵝的市場份額還不及海爾,但利潤率已經和海爾相差無幾。反觀美的格力兩家公司,雄心躍然紙上,格力雄霸空頭領域並涉足新能源汽車,美的小家電聲譽在外還推出“雙智”戰略。亮眼的財務數據疊加公司發展戰略的轉型,使得投資者對美的和格力的市場預期越來越好,而海爾卻在吃老本的路上止步不前。比較之後,海爾與美的、格力市值的差距也不難理解了。


每日經濟新聞


在資本市場中,對於一隻股票是否值得投資,很重要的一個數據指標就是市盈率。

所謂市盈率(Price earnings ratio,即P/E ratio)也稱“本益比”、“股價收益比率”或“市價盈利比率(簡稱市盈率)”,市盈率是最常用來評估股價水平是否合理的指標之一。市盈率的計算有以下兩種方式:

1、總市值/淨利潤(常用)

2、股票市價/每股收益(不常用)

從以上兩種方式可以清晰的看到市盈率的兩種計算方法,天檀認為更加準確的應該是第一種。

有了市盈率這個基本公式(總市值/淨利潤),我們再來看家電行業的三大龍頭企業——美的、格力、海爾的數據。

從以上圖表中可以清晰的看出,2017年前三季度淨利潤依次為格力(154.6億)、格力(150億)、海爾(56.8億)。從這個基礎數據可以看出,海爾的淨利潤是格力、美的的三分之一左右,假設他們三家企業的PE是一樣的,那麼理論上海爾總市值應該是格力、美的三分之一左右(根據公式可以算出)。見下圖:

而一般一個行業的估值不會有巨大差距,他們三家的PE基本維持在15倍左右,所以海爾總市值低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海爾利潤不增長,市值不可能超過美的和格力。

以上是對家電行業三大企業的基本數據計算,延伸一下,其實對其他行業(尤其是傳統行業)的計算是同樣邏輯,大家可以對釀酒板塊仔細復牌看看。

經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利潤是一個企業股票上漲的核心要素,股價的上漲是由業績推動;這個道理淺顯易懂,大家可以把其他行業的龍頭覆盤看一下,看看他們的業績是不是行業中的第一名,你會有重大發現。

所以,反過來說,沒有業績支撐的個股上漲,大多情況會出現怎麼漲上去就怎麼跌下來。天檀提醒投資者,買股票時一定要堅守價值的思路,多看業績、少聽故事,才能長期在證券市場存活。


天檀


一個公司的股票市值多少是由公司的總體盈利能力和投資者對它的預期決定的。

上市公司的海爾相較於格力和美的,的確在盈利能力上略遜一籌。特別是對於海爾、格力、美的這樣傳統行業的公司,人們的投資預期是較為穩定的,特別二者在相同的家電行業中。

看下圖是截止至2017年末,這幾個家電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對比圖。

造成這種原因是由於海爾的每年淨利潤相對於格力和美的集團較差。下圖是2017年的淨利潤對比圖。

海爾的淨資產收益率也遠不如格力與美的,這說明投資回報率遠不如格力。

看下圖

具體的財務指標中銷售淨利率也遠不如美的和格力。

這個原因並不完全是海爾公司不努力,這與海爾的主攻領域冰箱的競爭太激烈所導致。

如果海爾當初發力做空調,恐怕市值會大概率比現在高。等到海爾做空調時,已慢了一拍了。空調市場已被格力和美的瓜分的所剩無幾了。

當然現在格力和美的做冰箱也絕對不是海爾的對手。只能說海爾當年押錯了寶,如果把資金都用在空調上,一定是格力的最大競爭對手。但是企業的發展基因與未來命運並不是完全自己能選擇的。這就像海爾的鄰居海信一樣,海信在彩電行業的競爭比海爾還要慘烈。唉,這就是命啊!

最近問答點贊好少啊,點贊會提高我的問答排名,您的點贊是我的寫作動力,希望多多點贊哦!看完點贊,腰纏萬貫,感謝關注!


孟可的思想空間


按照今天收盤價來算各自的總市值的話,青島海爾是1238億,格力電器是2886億,美的集團是3578億,的確海爾比格力和美的的市值差了不少。

從營業收入來看,其實差別並不大,2017年,除了多元化發展的美的領先較多,海爾的營業收入比格力還要多一些,這說明其實營業收入並不是三者市值如此之大的原因所在。

從淨利潤來看,海爾的弊端就完全顯露出來了,被格力、美的完全甩開了一大截,幾乎連後面兩位家電巨頭的三分之一都達不到,當然市值就被甩開了一大截也就好理解了。要知道市值等於市盈率同淨利潤的乘積,在市盈率都差不多的情況下,海爾的淨利潤太低了,當然市值也遠遠低於美的和格力。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行業發展週期以及公司所處的生命階段,決定了企業的市值。三者都處於家電行業,而家電行業競爭激烈,淨利潤相對都比較低,但是近邪念格力和美的卻實現了平滑和上漲,海爾卻在近幾年出現滯漲,淨利潤率出現下滑。

而海爾之所以這麼不賺錢,主要在於多元化的發展,對於費用的消耗非常大,而格力的淨利潤之所以這麼高,主要在於多年來對於科技的投入,在主打空調產品的深耕,造就了強大的品牌效應,售價也比較高,毛利潤也就凸顯出來了。

大家怎麼看呢?歡迎大家積極點評,認可我的回答,記得為我點贊。


侯賢平


對於投資股票而言,不能單純的只看市值來比較公司的實力。做為一個在股市沉浮10年的人來說,影響市值的因素有很多,除開自身的硬件以外很大一部份來源於市場熱度。


那我們看一下幾家公司市值差距:

美的:3698億

格力:3157億

海樂:1220億

從市值上看,海爾與他們之間相差確實卻拉大了,2000億差距,相當近三家海爾之和。

那先分析一下,幾家公司近一年股票增長幅度:

從上圖來看,近一年反而是海爾預期值最大漲幅最高為89%。

那再看一下公司營收規模:

從營收規模來講,美的體量最大,格力與海爾相當。不過在淨利潤海爾卻被拉開了,而且資產收益率也是最低的,但是企業競爭力卻高於美的與格力當相。

所以總的來講,海爾的企業競爭力要稍差於格力,淨利潤差距有點大。當然,影響因素也有可能是負債結構造成的。

那我們再分析一下幾家公司的淨值及負債結構:

從上圖幾個指標來看就很明白了,美的、格力與海爾之間的差距並沒有那麼大,海爾淨資產最少為440億,美的最高為802億。可是在負債這一欄,美的與格力卻高出海爾近600億,如果海爾與他們把負債拉平,那們他們三家公司之間的資產為:1821億、1607億、1444億,最高的美的也就拉海爾26%的漲幅。再加上美的市盈率本就比海爾高15%,也就是說他們幾家公司的差距在10%之間。10%,在波動無常的股市而言,也就是幾天的差距。所以從公司價值上而論,他們的體量都是差不多的。

綜上:經過幾個方面的分析,海爾與他們之間的價值是差不多的,都是屬於價值性公司,反而財務性風險更小。


匯天下


只對比青島海爾與美的,格力,不對比海爾電器。(下文中貨幣單位未做特別說明的都是人民幣元)

海爾,美的前幾年都有對外收購,兩家公司營業收入都高於格力,格力一直沒有實行兼併收購。美的收購了東芝白電、收購庫卡,營收大增;海爾收購通用電氣白電業務,營收大增,海爾如果沒有收購GE家電,2017年的營業收入會低於格力,因為2017年海爾的GEA收入達到了456億,扣除這部分,原有業務收入會低於格力。


青島海爾的淨利潤相比格力美的,差距太大。2017年,青島海爾與格力電器及美的集團的淨利潤差距都是百億級別。


青島海爾的營業收入2017年已經超越格力,但淨利潤卻比格力小155億,說明海爾的利潤率遠低於格力,利潤相差如此巨大,海爾的市值自然要遠低於格力及美的。

截止今天2018年6月7日收盤,三家公司市值如下,

美的集團市值3578億,

格力電器市值2886億,

青島海爾市值1238億。

美的差不多等於三個青島海爾,格力大於兩個青島海爾。海爾已經坐定了三弟的位置。結論:因為青島海爾的淨利潤遠低於格力電器及美的集團,所以市值遠低於格力及美的。


西格瑪的化學


首先,社長覺得這個問題有bug啊,三個上市公司背後都有大boss,青島海爾有海爾集團,美的集團有美的控股,格力電器有格力集團。而且每個大集團除了家電業務,還有其他多元化佈局,不存在部分答友說的只有“格力與美的是全業務上市”。大集團資產不好衡量,如果把家電業務拎出來討論,回答如下。

1.\t從市值看,海爾家電業務沒有想象的那麼差。海爾集團旗下有兩家上市公司,A股的青島海爾,截至4月12日市值1084億元,負責產品的設計研發製造,而H股的海爾電器,市值776億港元(621億人民幣),負責產品的銷售與服務,比如物流、專賣店售後等。而其他家的家電都是一家上市公司。海爾家電總市值也有1705億元了,與格力電器2875億相差沒那麼大,但和美的集團3415億市值相比,仍差距明顯。

2.\t海爾目前比不上美的。海爾與美的很像,講究多元化佈局,但海爾更為寬泛。美的主要圍繞消費電器、暖通空調、機器人及自動化,以空調和小家電為主,但也有機器人佈局。上游收購四大機器人公司之一庫卡,下游與東芝合作,戰略方向比較清晰。美的集團2016年營收1590億元,比格力電器1083億元、青島海爾1190億元都高。但青島海爾除了家電外,還有黑電、手機甚至IT產業佈局,業務協同性不是很高,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優勢項目精力。

3.\t海爾有希望超越格力。格力電器是三個中業務最專的,當然抗風險能力也較弱。2016年格力電器有8成收入來自空調業務,新業務上格力手機、新能源汽車、格力洗衣機也進展不明朗。而從2014-2016年格力電器營收增幅看,波動比較大,2016年增幅不如2014年,2015年營收下滑29%。

這還不算啥,比較嚴峻的是格力全球化明顯落後其他兩家,2016年格力海外收入佔比15%,而美的當年海外收入佔比4成。海爾前身是中德合資,最近又說要到德國上市,海外併購也頻頻發生,2017年其海外收入佔比超過4成,據稱2018年目標占比一半。在國內家電環境疲軟下,社長都為格力電器捏一把汗啊。

總之,社長覺得不能單看目前的市值,重要的是,要看清三者當下的佈局,以及可能的增長潛力。

關注我獲取權威專業的商業資訊,豐富飽滿深度的商業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