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藝失傳的澄心堂紙爲何有如此魅力?能讓乾隆皇帝都要仿製它!

據<>記載:黟歙間多良紙,有凝霜,澄心之號,後者長達50尺為幅,自首至尾勻薄如一。澄心堂紙是南唐後主李煜特別成立了製造單位(設局令承御監)來製造的,是為了供應宮中長期使用特製的皇家專用紙張。並建堂藏之,故取名曰:澄心堂紙。澄心堂紙質量極高,傳世極少,但少數用過的人都讚不絕口。

那麼,澄心堂紙究竟有多貴?有專家說,南唐滅亡後,宮中的書畫紙張也都被搬到了宋朝宮中,但宋朝皇帝不喜歡用澄心堂紙,又下令研發了別的紙張, 澄心堂紙被束之高閣,製作澄心堂紙的技藝也漸漸失傳。但是後來,陸續有澄心堂紙從宮中流傳出來,被許多文人雅士收藏。北宋文學家劉敞得到了其中的一百張, 興奮地賦詩讚道:“當年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萬軸……流落人間萬無一,我從故府得百枚。”由此可見,當時的澄心堂紙已是非常珍貴,重金難求。

後來,劉敞又送了十張紙給歐陽修,歐陽修那麼有學問的一代文豪,卻做了首詩說,“君家雖有澄心紙,有敢下筆知誰哉!”意思是說,雖然有澄心堂紙了,但是誰捨得在這上面下筆書寫呢?

歐陽修是在起草作宋史的時候,才動用澄心堂紙,可以想見其慎重的程度。澄心堂紙紙質優美細膩,紙色優雅淡麗,並在紙中有美麗的花鳥圖案,顯得格外文雅,自古號稱古紙中的上上品。僅紙上的花鳥圖案就是一種十分有韻味的繪畫,使紙張本身也成為鑑賞珍玩之雅品從技術層面來評價澄心堂紙,史籍上有“漿白如玉,光而 不滑,輕如毫毛,收而不折”的表述;從藝術層面來評價澄心堂紙,則又有“膚卵如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於一時”的美譽。澄心堂紙一直作為貢品,供宮中御用。龍鬚草是製造澄心堂紙的主要原料。名貴的澄心堂紙,被稱為“千年壽紙,藝林瑰寶”,並列為貢品,是備受歷代書畫家鍾愛的難得之物。朝廷顯貴,以擁有澄心堂紙為榮耀,競相收藏。

歐陽修又將紙轉贈梅堯臣,梅堯臣也是欣喜若狂,作《永叔寄澄心堂二幅》:“滑如春冰密如繭,把玩驚喜心徘徊。”可見澄心堂紙的珍貴。

技藝失傳的澄心堂紙為何有如此魅力?能讓乾隆皇帝都要仿製它!

蔡襄 尺牘 澄心堂帖

宋代士大夫講究生活品位,對於文房用具,尤其考究。蔡襄寫此一信札,便是為了委託他人代為製作、或是搜尋紙中名品-「澄心堂」紙。「澄心堂」紙源自五代南唐,據說它「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在北宋就已經是相當珍貴、難求的名紙了。這幅書跡的紙質縝密光潔,很可能就是蔡襄用來作為「澄心堂」紙的樣本。

精緻的紙質,配上蔡襄秀致而莊重的墨跡,使得這幅「澄心堂」帖格外顯得清麗動人。全文以行楷寫成,結體端正略扁,字距行間寬緊合適,一筆一畫都甚富體態,工緻而雍容。信札署有「癸卯」(1063)年款,蔡襄時年五十二歲,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書風的代表之作。

釋文:澄心堂紙一幅。闊狹厚薄堅實皆類此乃佳。工者不願為。又恐不能為之。試與厚直莫得之。見其楮細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陽日。襄書

技藝失傳的澄心堂紙為何有如此魅力?能讓乾隆皇帝都要仿製它!

宋 李嵩 《骷髏幻戲圖》

此圖不知原載何冊。畫是有李嵩題名。吳其貞《書畫記》雲:李嵩骷髏圖,紙畫一小幅,畫在澄心堂紙上,氣色尚新。畫一墩子,上題三字,曰五里墩。墩下坐一骷髏,手提一小骷髏。旁有婦乳嬰兒於懷。又一嬰兒手指著小骷髏。

技藝失傳的澄心堂紙為何有如此魅力?能讓乾隆皇帝都要仿製它!

淳化閣帖

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趙炅令出內府所藏曆代墨跡,命翰林侍書王著編次摹勒上石于禁內,名《淳化閣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閣法帖》,簡稱《閣帖》,系匯帖,共十卷。第一卷為歷代帝王書,二、三、四卷為歷代名臣書,第五卷是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為王羲之書,九、十卷為王獻之書。元趙孟頫《松雪齋文集·閣帖跋》曰:“宋太宗……淳化中,詔翰林侍書王著,以所購書,由三代至唐,釐為十卷,摹刻秘閣。賜宗室、大臣人一本,遇大臣進二府輒墨本賜焉。後乃止不賜,故世尤貴之。”

宋代記錄此帖為木板刻,初拓用“澄心堂紙”、“李廷珪墨”,未見此種拓本流傳。

2003年4月11日,上海博物館終於把讓中國人魂牽夢繞的書法國寶——《淳化閣帖》收購回國。 這次上海博物館從美國搶救回歸的《淳化閣帖》第四、七、 八卷為北宋祖刻本,第六卷是泉州本的北宋祖本,這無疑是公認的國家級瑰寶。第六、七、八三卷在二十世紀初,有珂羅版印本傳世,原本早已流出國外。《淳化閣帖》計十卷,第一卷為歷代帝王法帖,第二至第四卷為歷代名臣法帖,第五卷為諸家古法帖,第六卷至第八卷為王羲之書,第九卷至第十卷為王獻之書。

安思遠收藏的是《淳化閣帖》第四、六、七、八卷,儘管不是《閣帖》全部,但以現在的調查看,目前,海內外可見到的也僅此4卷,其它6卷下落不明。安思遠的《閣帖》,散發著濃厚的歷史氣息。裡面的字帖,神采飛揚,滿紙靈動。是上好的紙墨,才使得《淳化閣帖》歷經千年而容顏不改。據史料記載,宋太宗在王著摹刻此帖後,明確要求內府匠人以“澄心堂紙、李廷珪墨拓印。”澄心堂紙,李廷珪墨即是北宋年間的紙墨上品。

《淳化閣帖》的迴歸,赫然成為中國帖學界盛事。直到上海博物館館長向中外新聞界發佈消息後,美國的文物商才如夢初醒。驚呼:“中國人把一件令世界夢想的藝術珍品悄悄地搶救回了他們的國家。從收藏角度說,這是令我們沮喪的,但從保護藝術品的立場看,《淳化閣帖》葉落歸根,也算是得善其終……”這次搶救回歸的《淳化閣帖》儘管只有四本,但仍屬倖存之寶,是存世的最善本。這四本回歸的《淳化閣帖》有北宋人的墨汁跋語及印章。南宋時為王準、賈似道等所藏,元為趙孟頫藏,清為孫承澤、安 岐、李宗瀚等遞藏,民國為周湘雲、吳普心所遞藏,都有印記為證。

這麼珍貴的紙,技藝失傳當然可惜,因此後世對澄心堂紙的仿製也一直不停。宋代制墨家潘谷,也是著名造紙家,他就曾仿製過這種紙,世稱宋仿澄心堂紙。潘谷仿紙成功後,送了三百張自己仿的紙給梅堯臣,梅堯臣拿這紙與歐陽修送的“正版”作了比較:“而今製作已輕薄,比於古紙誠堪嗤。古紙精光肉理厚,邇歲好事亦難推。”意思是說,仿製的不如原先的光滑厚實。但是這種仿造紙雖不如五代澄心堂紙,但仍受文人所珍視。 清廷內府“如意館”,也仿製過澄心堂紙。乾隆皇帝本身對書畫非常愛好,也喜歡收集各種名貴紙張,他對前人所稱頌的澄心堂紙非常向往,於是也開始著手複製這種紙張,並且也仿製出來了。

技藝失傳的澄心堂紙為何有如此魅力?能讓乾隆皇帝都要仿製它!

清乾隆 仿澄心堂紙

想了解更多收藏知識、行情,或者有藏品想展示、理性轉讓的話歡迎下方留言或關注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