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平均每萬人擁有融資功能非金融機構僅0.12個,P2P剩者爲王

8月13日,人民銀行發佈了《2017年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重點調查了普惠金融服務的使用情況、可得性以及質量問題。

報告包含了銀行以外機構的人均借款情況,銀行以外機構數量變化,以及金融借款人知識與行為。

報告認為普惠金融發展中金融資源配置不均衡、金融基礎設施不完善、群眾金融素養較低等有待改善的地方,各地應因地制宜,加強普惠金融力度,完善普惠金融制度、風險管理以及指標體系建設。

網貸平臺是銀行外金融服務機構,也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網貸服務彌補了銀行機構普惠金融的空缺,但也存在普惠金融成本較高,平臺運營風險較大的問題。目前,網貸行業處於整改期間,隨著偽網貸,偽普惠金融的清退,業內機構將更好的服務普惠金融。

全國平均每萬人擁有融資功能非金融機構僅0.12個,P2P剩者為王

人均貸款以及主要普惠領域貸款變化趨勢

2017年,國內人均個人未償還貸款筆數為0.49筆與2016年基本持平,信貸在使用上並未展現出較快的增長。

從信貸使用渠道上看,傳統金融機構——銀行仍是居民獲得借款的主要渠道。2017 年,全國成年人在銀行有貸款的比例為39.78%,農村地區為35.86%。

銀行以外的機構、平臺逐漸成為了居民獲得借款的補充。從這些機構、平臺獲得過借款的成年人比例為22.74%,農村地區為20.28%。

銀行以外的機構、平臺農村地區借款人與全國地區借款人的比例的差額僅為2.46個百分點,低於銀行的3.92個百分點。網貸平臺等銀行外機構的金融服務更加貼合普惠金融,改善了金融資源的配置。

2017 年,普惠領域小微企業貸款有所增長,貸款餘額67738.95億元,同比增長9.79%;占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5.64%,較2016年低 0.15個百分點。農戶生產經營貸款餘額46986.5 億元,同比增長6.51%;占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3.91%,較2016年低0.23個百分點。

小微企業和農戶經營貸款增速放緩與經濟環境和貸款成本高有較大關係。在經濟進入新常態,各大產業壓減過剩產能的時期,小微企業盈利能力下降,有效信貸需求不足。農業產品受到市場價格、季節天氣因素影響極大,此外,農戶自身也存在信用缺失的情況,因此,農戶經營貸款發展較為緩慢。

這兩類群體在銀行和網貸機構的借款成本都較高,高昂的借款成本影響了貸款增長以及金融服務實體的效果。現階段,網貸行業通過兼併重組方式不但能降低平臺惡意退出的可能,還能夠擴充借款人範圍,通過實現規模經濟方式降低借款成本,更好的服務小微企業和農戶經營。

全國平均每萬人擁有融資功能非金融機構僅0.12個,P2P剩者為王

非金融機構網點減少 網貸行業“剩”者為王

2017 年末,全國平均每萬人擁有具有融資功能非金融機構0.12個,數量較2016年略有下降。

與銀行不同,網貸機構不需要實體網點,並且大多平臺都有手機客戶端方便借款人操作。因此,網貸行業機構數量的下降並不會增加小微企業和個人獲取貸款的難度,網貸平臺真正困難的是持續提供穩定高效的金融服務。

2017年,隨著《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和《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信息披露指引》相繼出臺,法律體系基本建立。此外,網貸行業校園貸、消費貸領域相繼得以整治。進入2018年,行業整治持續深化,落後網貸平臺不斷清退,並在7月達到最高峰。網貸平臺的清退是深化整改的正常表現,合規的平臺才能生存下來,併為借款人提供更高質量的普惠金融服務。

全國平均每萬人擁有融資功能非金融機構僅0.12個,P2P剩者為王

網貸平臺需要持續開展投資者教育

2017 年,全國金融消費者金融知識平均得分為6.4分,較2016年增加0.2分,農村地區金融知識得分為5.52。金融產品是國民主要的投資方向,消費者對銀行卡、投資理財和信用知識掌握相對較好,但對保險、貸款知識掌握較弱。

全國金融消費者金融行為平均得分為6.18分,與2016年基本持平,農村金融行為得分為5.57。消費者在信用行為、金融教育和假幣處理方面表現較好,但欠缺財務規劃能力,投資風險處理較差。

《2017年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發現了投資者貸款知識以及風險處理方面的不足,這為網貸行業更加準確的開展投資者教育提供了方向。

網貸業務的本質是貸款業務。網貸平臺按照借款合同約定的還款日期,向借款人回收該月的應償還的部分借款本金和利息。這些利息和本金將同時返還給投資者,其中利息的部分就是投資者獲得的收益。

因此,網貸產品屬於固定收益類投資產品。但由於借款對象為個人或小微企業,還款能力和意願變化較大,網貸產品的風險高於同類金融機構的固定收益產品。這些風險能從網貸產品較高的投資回報體現出來。

網貸產品投資者需要完成風險等級測評,測評等級為保守型的投資者不適合參與網貸產品的投資。網貸投資者需要承擔的風險主要有借款人的違約風險、網貸平臺的操作失誤風險、經營失敗風險以及平臺遭受網絡攻擊的技術風險。

目前,監管部門、行業協會以及多數網貸平臺已經承諾穩健經營,決不惡意退出。此外,行業也加強了違規存量的化解,保障投資者的資金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