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融资功能非金融机构仅0.12个,P2P剩者为王

8月13日,人民银行发布了《2017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重点调查了普惠金融服务的使用情况、可得性以及质量问题。

报告包含了银行以外机构的人均借款情况,银行以外机构数量变化,以及金融借款人知识与行为。

报告认为普惠金融发展中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群众金融素养较低等有待改善的地方,各地应因地制宜,加强普惠金融力度,完善普惠金融制度、风险管理以及指标体系建设。

网贷平台是银行外金融服务机构,也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网贷服务弥补了银行机构普惠金融的空缺,但也存在普惠金融成本较高,平台运营风险较大的问题。目前,网贷行业处于整改期间,随着伪网贷,伪普惠金融的清退,业内机构将更好的服务普惠金融。

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融资功能非金融机构仅0.12个,P2P剩者为王

人均贷款以及主要普惠领域贷款变化趋势

2017年,国内人均个人未偿还贷款笔数为0.49笔与2016年基本持平,信贷在使用上并未展现出较快的增长。

从信贷使用渠道上看,传统金融机构——银行仍是居民获得借款的主要渠道。2017 年,全国成年人在银行有贷款的比例为39.78%,农村地区为35.86%。

银行以外的机构、平台逐渐成为了居民获得借款的补充。从这些机构、平台获得过借款的成年人比例为22.74%,农村地区为20.28%。

银行以外的机构、平台农村地区借款人与全国地区借款人的比例的差额仅为2.46个百分点,低于银行的3.92个百分点。网贷平台等银行外机构的金融服务更加贴合普惠金融,改善了金融资源的配置。

2017 年,普惠领域小微企业贷款有所增长,贷款余额67738.95亿元,同比增长9.79%;占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64%,较2016年低 0.15个百分点。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46986.5 亿元,同比增长6.51%;占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1%,较2016年低0.23个百分点。

小微企业和农户经营贷款增速放缓与经济环境和贷款成本高有较大关系。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各大产业压减过剩产能的时期,小微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农业产品受到市场价格、季节天气因素影响极大,此外,农户自身也存在信用缺失的情况,因此,农户经营贷款发展较为缓慢。

这两类群体在银行和网贷机构的借款成本都较高,高昂的借款成本影响了贷款增长以及金融服务实体的效果。现阶段,网贷行业通过兼并重组方式不但能降低平台恶意退出的可能,还能够扩充借款人范围,通过实现规模经济方式降低借款成本,更好的服务小微企业和农户经营。

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融资功能非金融机构仅0.12个,P2P剩者为王

非金融机构网点减少 网贷行业“剩”者为王

2017 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具有融资功能非金融机构0.12个,数量较2016年略有下降。

与银行不同,网贷机构不需要实体网点,并且大多平台都有手机客户端方便借款人操作。因此,网贷行业机构数量的下降并不会增加小微企业和个人获取贷款的难度,网贷平台真正困难的是持续提供稳定高效的金融服务。

2017年,随着《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相继出台,法律体系基本建立。此外,网贷行业校园贷、消费贷领域相继得以整治。进入2018年,行业整治持续深化,落后网贷平台不断清退,并在7月达到最高峰。网贷平台的清退是深化整改的正常表现,合规的平台才能生存下来,并为借款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普惠金融服务。

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融资功能非金融机构仅0.12个,P2P剩者为王

网贷平台需要持续开展投资者教育

2017 年,全国金融消费者金融知识平均得分为6.4分,较2016年增加0.2分,农村地区金融知识得分为5.52。金融产品是国民主要的投资方向,消费者对银行卡、投资理财和信用知识掌握相对较好,但对保险、贷款知识掌握较弱。

全国金融消费者金融行为平均得分为6.18分,与2016年基本持平,农村金融行为得分为5.57。消费者在信用行为、金融教育和假币处理方面表现较好,但欠缺财务规划能力,投资风险处理较差。

《2017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发现了投资者贷款知识以及风险处理方面的不足,这为网贷行业更加准确的开展投资者教育提供了方向。

网贷业务的本质是贷款业务。网贷平台按照借款合同约定的还款日期,向借款人回收该月的应偿还的部分借款本金和利息。这些利息和本金将同时返还给投资者,其中利息的部分就是投资者获得的收益。

因此,网贷产品属于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但由于借款对象为个人或小微企业,还款能力和意愿变化较大,网贷产品的风险高于同类金融机构的固定收益产品。这些风险能从网贷产品较高的投资回报体现出来。

网贷产品投资者需要完成风险等级测评,测评等级为保守型的投资者不适合参与网贷产品的投资。网贷投资者需要承担的风险主要有借款人的违约风险、网贷平台的操作失误风险、经营失败风险以及平台遭受网络攻击的技术风险。

目前,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多数网贷平台已经承诺稳健经营,决不恶意退出。此外,行业也加强了违规存量的化解,保障投资者的资金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