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在什麼時候被大家普遍認爲是情人節的?

中國的情人節從來都是上元節(即元宵節),七夕被宣傳成為情人節只是近些年商業運作的傑作。七夕的本質是乞巧,即女子秀針線活的節日。在古代,中國女子乞巧的方式有許多種,要麼自己穿針引線,要麼抓一隻蜘蛛放盒子裡,如果第二天結網,那就是討著巧了。至於說牛郎織女相會,織女的意思就是乞巧女神,古代所有的會女紅的女生在七夕搞針線就是為了祈求乞巧女神賜予她無雙的智慧。因為七月流火的緣故(那時候已經是秋季了),織女在這個時候便著手準備秋冬服裝,所以才來的這麼一個節日。《迢迢牽牛星》裡描述了牛郎和織女的愛情,但七夕依然沒有被過成情人節,因為中國已經有了自己的情人節,即開春後的上元節。多數文化的情人節都被定在春季(韓國除外,因為這個神奇的國家每年有十二個情人節),歐美以2月14日為準,而中國則以正月十五日為準,正月十五日要麼在陽曆的2月底,要麼在陽曆3月初。這不是隨便找的日子,而是人類對繩命寄予美好盼望的日子。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春芽萌動,包括小雞兒。披髮緩形,廣步於庭,予而勿奪,生而勿殺,適合出遊,適合做愛。春季的確是再美好不過的季節了。尤其對於情人來說,特別適合私奔。南宋女詩人朱淑真嫁給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日子過得十分辛苦,後來被遣返回家,抑鬱而死,死的時候還不到五十歲。死後,她這一生寫的詩詞都被她的父母焚燬了。然而詩人壓不住的才華,終究還是讓她的一些詩詞流傳到了民間,而且經久不衰。比方說,《生查子·去年元夜時》: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在結婚前,她跟自己喜歡的人私會,但現實的壓力迫使她不得不嫁給一個不喜歡的人,而且眾人還不許她不喜歡自己不喜歡的人,於是這首詩被理學者指斥為淫蕩不堪。可是負責整理詩詞的人實在是太喜歡這首詩了,迫於壓力,無奈將作者改為歐陽修,也許只有這樣,才能讓這首詩的作者免於被一群男盜女娼的傢伙指著鼻子罵娘。朱淑真也是有話直說,她很不喜歡自己嫁的人,說什麼“鷗鷺鴛鴦作一池,須知羽翼不相宜”,意思就是“烏鴉和鴛鴦最終走到了一起,般配嗎?”如此措辭,自然讓程朱理學發揚光大的宋明暴躁不堪,女子的風骨也不能叫風骨,剛毅也不叫剛毅,而叫“不貞”,這等雙重標準在當時非常吃香。朱淑真的詩稿被焚燒的可能更露骨,更震撼。單看流傳下來的就已經將腐儒氣死,有道是“嬌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儼然情人甜蜜的場面,這種詩詞不趕緊燒了,老朱家的臉往哪裡放呢?這一年,朱淑真又來到和情人約會過的地方,花燈、人海、喧囂、靜謐……一切都還在,只是他不在。後來人們傳說朱淑真給丈夫寫了無字的圈兒詞情書,就是那個“大圈套小圈,我圈裡有你,你圈裡有我”那首詞。這跟網上盛傳的李白早已看穿了一切是一個道理,文筆搓到心疼,居然還有人信。不過話說回來了,硬要說圈兒詞的確是朱淑真寫的,那也不是寫給她丈夫的。而同樣憂鬱成疾的辛棄疾,在他的《青玉案之元夕》裡更是描述了他和他的情人約會時候的所見所感: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只是這樣的詞被人硬生生解釋成了老辛是在追求真理。其他上元節詩詞,基本也都描繪了情人之間的約會或約炮。比方說盧照鄰的《十五夜觀燈》,蘇道味的《正月十五夜》,唐寅的《元宵》,李夢陽的《汴京元夕》。杜蕾斯(好吧其實是杜拉斯)曾經說過:如果那個男人愛你,他的眼睛裡就有疼惜,如果不愛,就只有慾望。如此看來,那些寫給鄰家憂鬱的女孩,鎮上南方的姑娘,去還願路上的她,來看花燈的妹子的,充滿真情的詞曲,未必不是發自內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切規矩,一切管束,都在上元佳節這一天得到了些許釋放。雖說是情人節,但那是愛人間的節日。


七夕是在什么时候被大家普遍认为是情人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