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從鄉鎮企業到跨國公司 萬向憑什麼被寫進哈佛教材?

34年前的一天,蕭山鄉鎮企業家魯冠球接到中汽進出口公司打來的長途電話,不禁喜憂參半。電話裡說,美國舍勒公司一位叫多伊爾的客商要到萬向節廠(萬向集團前身)來考察。這是好事,魯冠球為什麼發愁呢?原來,那時的蕭山還是一個未對外開放的地區,外國人過不來。

無巧不成書。那一天,時任杭州市委書記厲德馨正好在萬向節廠考察。“鄉鎮企業沒有國家計劃能發展到今天不容易。魯冠球好不容易走到這一步,不能讓這一機會失去!”厲德馨當即拍板“特事特辦”。

之後,西裝革履的多伊爾跨過了錢塘江,到萬向節廠車間用自帶的儀器認真檢測萬向節。離開的時候,他豎起了大拇指。同年8月,萬向節廠的第一批3萬套萬向節風風光光地發往大洋彼岸。美聯社敏銳地發出電訊:“一家農民辦的工廠,成了中國第一家在美國汽車零部件市場中獲得成功的企業。”

“最初,走出國門只是魯主席作為企業家很樸素的想法。”

萬向集團資深執行副總裁管大源回憶起改革開放之初的情景,仍歷歷在目。舍勒公司250名員工年產400萬套萬向節,而萬向上千名員工才生產100萬套。走出國門一看,魯冠球被深深地震撼了,下決心一定要把企業辦好!

一家鄉鎮企業跨出國門談何容易?“要適應國外客戶要求,就要倒逼企業提高質量,最終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都打開了。”管大源說,這一跨,給萬向帶來的轉變是翻天覆地的。

1994年,萬向美國公司成立,通過從供應商、投資者到合作伙伴的角色演變,逐漸融入當地。3年後,萬向集團敲開美國通用公司的大門,為通用提供零部件,進入了美國主流市場。2000年,萬向又開創了鄉鎮企業收購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至今,萬向對美國企業的併購重組幾乎是併購重組一家就盤活一家。

2012年,美國規模最大、技術先進的鋰電池製造商A123公司因為質量隱患引發大規模召回陷入困境。全球有25家公司有意出手參與重組。當時對中國企業收購美國新能源電池企業,美國上上下下有不少質疑甚至反對。“唯有萬向承諾整體收購,承諾不裁員”,最終美方選擇了出價並不是最高的萬向。18個月後,如萬向承諾的那樣,A123實現扭虧為盈。

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蕾切爾·麥高通常6時30分抵達公司,穿上白色工裝進入車間。因為萬向集團,這名曾經的“絕望主婦”重新變回充滿活力的職場女性。萬向的“走出去”為當地創造了就業、貢獻了稅收,還被寫進了哈佛商學院的教材。“能讓所有的合作伙伴和媒體都異口同聲稱好的企業是可遇不可求的。”美國前財政部長鮑爾森曾這麼評價萬向。

對此,魯冠球生前有這樣的表述:“中國企業走出去,一定要先了解對方需要什麼,一定要入鄉隨俗。最重要的是先予後取,要想到這樣做對他有什麼好處,如果沒有好處,他怎麼會支持我?”

在一個激盪偉岸的時代,萬向勇敢地搏擊著,奮鬥著。34年後,創業49週年前夕,接棒萬向集團董事長的魯冠球之子魯偉鼎宣佈:“萬向要從出發的地方集聚全球優秀的科學家、創新者、創業者,打造一座‘高質量、競爭力、現代化’的萬向創新聚能城。”這座總投資2000億元、佔地8.31平方公里的“城”是凝聚了萬向多年來產業積累的實驗室。一批世界頂尖院校的專家紛至沓來,一起參與這項令人振奮的“實驗”。

萬向從田野走向世界的歷程,是浙江從“開放大省”到“開放強省”,“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生動寫照,更是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一個縮影。“父輩看世界遠渡重洋,在國際市場備受歧視;我們這一代在家門口融入全球化,走或不走,出去或不出去,一樣抵達國際制高點。”正如魯偉鼎所言,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不是身處越來越開放的中國,萬向很難獲得今天的成功。萬向昨天的故事和明天的願景都生動說明,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加快融合發展是促進各國共同繁榮發展的必然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