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寧波市清真寺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寧波市清真寺

寧波的伊斯蘭教清真寺源於古明州的對外開放——“海上絲綢之路”。晚唐時期,古明州開通世界海上貿易航路,明州港被列為開埠港口之一,是溝通東南亞、南亞及阿拉伯各國的主要港口。當時的海外貿易已經相當發達,書上記載,“海外雜國賈舶交至”,江廈碼頭一帶“帆檣如林”,“鎮鼓相聞”。航船從寧波港出發,經泉州、廣州繞馬來半島,過印度洋到波斯灣至阿拉伯國家,將寧波最負盛名的越窯青瓷帶入阿拉伯——波斯等伊斯蘭國家。當時,從東方的日本鴻臚館,到印度布拉明納巴德,再到非洲埃及開羅,都有越窯青瓷在那裡列市銷售。

到了北宋,明州港是當時五大港口之一,朝廷在這裡設立了市舶司(類似海關的機構),舟山、溫州諸港也在管轄範圍內,還一度規定“非明州市舶司而發往日本、高麗者,以違制論”。

《寧波港史》記載,唐宋時期,許多阿拉伯——波斯(古稱大食)等地穆斯林商人到寧波從事商貿活動,當時的政府還專門在波斯商人聚居地設置了一個“波斯館”。阿拉伯——波斯商人在經商的同時把他們信仰的伊斯蘭教傳入寧波,並在波斯館附近(今東門口日新街中百大廈附近)建造了宗教活動場所一一清真寺(舊稱回回堂,可惜後來被毀),故此處也稱為波斯巷。考古專家曾在此處發現了波斯陶瓷。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寧波市清真寺

2004年3月,開明街施工現場,出土了一對中西合璧的精美石刻,可惜其中一隻被掘土機拉走了,下落不明。此石刻為大宅門廊柱基石,雕刻精美,人物豐滿,四周邊刻有石榴、壽桃、荔枝、蝴蝶之類的飾物。中間為兩軍交戰圖,左側一方有一個“神靈”助威。主畫框外,立柱旁邊站立著一個高鼻、深眼、卷鬚、纏頭的阿拉伯人,阿拉伯人身邊還有一隻看似獅子的小動物。側立面雕刻著兩位將軍和一頭大象。此類石刻實屬罕見,它是歷史上寧波與阿拉伯——波斯人民之間交住和相互交融的實物見證。經文物專家考證,此石刻可能是重建於元代的第二個清真寺遺物,所以將此文物保存在現在的清真寺裡。

據《鄞縣通志》記載:寧波市清真寺始建於宋鹹平年間(998年—1003年),舊址在城東南獅子橋北側,系來甬經商的阿拉伯——波斯商人所建。1271年—1294年,遷至城東南海運公所南側衝虛觀前(今開明街右營巷)。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又遷至月湖西畔虹橋頭後營巷重建。現存的清真寺已有300餘年的歷史,是浙東地區唯一的伊斯蘭教寺院,也是寧波在唐宋時期對外開放、“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歷史見證。

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禮拜時應朝向沙特阿拉伯的麥加禁寺。由於中國位於麥加聖地的東方,所以我國的清真寺基本上都是坐西朝東:清真寺的正殿坐西朝東,大門朝東開,這是本土化了的伊斯當教清真寺與佛教寺院的重要區別之一。

清康照三十八年(1699年),一名商人看好此地塊的商業價值,與當時的清真寺執事協商,出資將清真寺遷至月湖西畔虹橋頭後營巷,即現存的清真寺寺址。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有江夢麟阿訇者,力說本郡鄉老王魁佔、馬廷元、張光祖合資改造殿庭及兩廂門房映牆,四周築以大牆以壯觀瞻。道光一十二年(1832年),有馮振川阿訇租得陳恭潔祀地若干,以充寺基。太平天國以後,寺內教務日益廢弛。直到同治八年(1689年),山東白玉清(字佩璋)阿訇來甬掌教(時年僅22歲),擔起重修清真寺的重任,具體負責的還有馬體修阿訇。民國十五年(1926年),清真寺又進行了一次大修,其資金由鄞縣商會會長、回族鄉老袁漢雲大律師捐助。據傳,當年袁母八十大壽,盡將所收禮金捐作修寺費用,以襄美舉。竣工後,雕刻碑文一塊詳載其事,可惜此碑被“文革”所毀。此次維修,其規模乃清真寺歷來之最。大殿兩廂整修油漆,四壁粉飾一新,大殿正中禮拜朝向的板壁皆刻上經文貼金,雕刻細緻,極見功夫。殿堂樓宇,經對楹聯,中文、阿拉伯文皆全,計有十餘塊之多。南北廂房相對懸掛“守真”、“養性”兩塊額,從二門進院的直廊相對懸掛“清妙元真”、“教一清真”隸書匾額二塊。其它還有“西域咫尺”、明太祖敕賜“天方至聖百字贊”、乾隆皇帝諭詣以及多幅抱柱經對,不一而足,其景極為壯觀。1953年,本郡鄉老王慶華出資十萬元(舊幣)購得陳宦祀賜地一塊計189.8平方米以充寺產。1956年,寧波遭遇特大臺風,損失慘重,清真寺大門上方兩層望月樓被毀。因當時寧波穆斯林人力、財力有限,無能恢復。幸得省城杭州鳳凰寺張云溪阿訇資助,將兩層望月樓改為一層大門修復。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寧波市清真寺

文革”時期,清真寺遭受嚴重破壞。舉凡寺內歷代珍藏經書(包括清代手抄的三十本貼金古蘭經)盡數被毀,額楹聯、皇帝詔諭、碑文記事等文物古蹟慘遭刮剝,寺院被街道辦的“湖西五金合作社”佔用。1971年12月,寺院北側的地基分別被原鎮明螺絲儀表廠(後改名為寧波電扇廠)、海曙印鐵製罐廠兩家單位和三戶居民侵佔,無人敢間。珍貴文物、大好史料,毀於庸人之手,甚為可惜、可恨、可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返正,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得以逐步落實。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決定將清真寺修復重新開放。

1979年,凊真寺開始逐步落實宗教房產政策,並恢復了清真寺管理委員會,原湖西五金合作社搬出。寺院年久失修,破敗不堪。當時,由市委統戰部民族宗教事務處劉榮亭副處長出面聯繫,從江東區佛教七塔寺維修經費中劃撥8000元進行了第一次修繕。修繕工程主要是清除雜物、拆違,簡單整修破敗之處,將大門上方“回回堂”改為世界通用的“清真寺”,並雕刻了手書的阿拉伯文書法“奉普慈特慈的真主尊名”。1981年12月,被原鎮明區政府公佈為“鎮明區文物保護單位”。

1995年,寧波市政府撥款30萬元修繕清真寺,2000年,清真寺宗教政策全部落實完成。2005年底,市政府確定清真寺擴建用地方案。由於涉及月湖歷史文化街區的整體開發與保護,擴建工程遲遲沒有動工。1999年,清真寺被公佈為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12月,被確定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寧波市清真寺

現存的清真寺寺院呈長方形,建築佈局呈中軸線對稱。有大門、石柵欄、照壁、二門、平屋、天井、兩側廂房、大殿組成。大門三開間,重簷歇山頂二層樓房,佔地面積32平方米。下層為入口處,青磚拱形門,門額有磚雕“清真寺”三字,樓上為“望月樓”。進門有天井,花木草坪,左側為保存完好的清代石柵欄門,朝北。進門又一天井,東為照壁,西為五開間單簷硬山頂平屋,中間為二門,門額上方有大理石雕刻“古清真寺”(原為方磚雕刻,文革期間被毀)。兩邊房屋由浴室、衛生間等組成。穿過明間通道有月亮門接直廊進入內院,直廊兩頭分別懸掛光緒年間的匾額“西域咫尺”和乾隆年間的匾額“教一清真”各一塊。南北講堂為三開間單簷硬山頂二層樓房,佔地面積70平方米。北屋為會議、圖書室,南屋為辦公、會客室。正西方向為禮拜大殿,三開間單簷硬山頂、明間抬 梁式,坐落在一米多高的合基上,顯得高大雄偉。大殿正門懸掛“萬殊歸一”匾額一塊,此匾制於民國十五年,由原鄞縣商會會長、寧波回族穆斯林袁漢雲大律師敬題恭獻。殿內懸掛著保存下來的阿拉伯文匾額三塊。清真寺目前佔地面積780餘平方米,附屬房屋220餘平方米,另有臨時房屋420餘平方米,總計1400餘平方米。

清真寺飛簷鬥壁,青瓦素牆,小巧玲瓏,佈局合理,建築規範,既具有典型的江南園林的秀麗古樸,又體現了伊斯蘭教傳統文化的清淨素雅。進人寺內,樹木扶疏,鬱鬱蔥蔥,如入勝景。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寧波市清真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