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北洋水師的這位洋人顧問沒有離開中國,甲午海戰清朝可能會勝

1895年,甲午大戰落下帷幕,最終的結果以清軍的慘敗而告終,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南洋、福建的水師也是自身難保,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也是東方的天朝上國第一次被彈丸之國所洗殺,讓本來還在猶豫的西方殖民者堅定了侵略的步伐,之後更是幾乎發生了亡國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東方大國竟然成了別人隨意侵辱的對象,只能說時過境遷,昔日繁華終究成了歷史。

如果北洋水師的這位洋人顧問沒有離開中國,甲午海戰清朝可能會勝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組建成軍,這也是近代中國的第一支海軍部隊,這支部隊誕生之初,清政府也是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當時的北洋水師擁有主力軍艦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達4000餘人,在當時排名東亞第一,世界第九,可是如此強大的海軍部隊卻在1895年輸給了海軍組建較晚的日本,並且是全軍覆沒的境地,這讓任何一個研究軍事戰爭的人都想不通,在有定遠號、鎮遠號等先進的鐵甲艦的坐鎮下,中國怎麼可能會敗。

如果北洋水師的這位洋人顧問沒有離開中國,甲午海戰清朝可能會勝

在北洋水師剛剛組建的情況下,包括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在內的絕大多數軍官都是陸軍出身,沒有水上作戰的經驗,即使有再先進的軍備武器也無濟於事。因此在李鴻章的推薦下,清廷聘請了英國海軍軍官琅威理作為北洋水師的軍事顧問。琅威理14歲如英國皇家海軍學校,有長達超過20年的服役經歷,他最初來到中國是因為中國購買英國的軍艦由他護送送至,李鴻章對這個人很是欣賞,就讓他做了北洋水師的顧問,負責水師的組織、操演、教育和訓練,可以說中國海軍最起碼有了一個專業化的培養規劃。但是如果事情能夠一直這麼發展就好了。

如果北洋水師的這位洋人顧問沒有離開中國,甲午海戰清朝可能會勝

如果北洋水師的這位洋人顧問沒有離開中國,甲午海戰清朝可能會勝

在訓練中琅威理毫無疑問的展示出了自己優秀的軍事素養。他日夜操練,經常是廢寢忘食,即使在上廁所的時候都能夠不忘了工作,與當時中國那些尸位素餐、整天貪圖享樂的清朝軍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他的治理下,北洋水師也在不斷向專業化的進程發展,整個軍隊的實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北洋水師也一度流傳出“不怕丁軍門,就怕琅副將”的說法。北洋軍隊的實力在他的管理下讓一些老牌的海軍大國,例如英國、法國也得到了刮目相看。

如果北洋水師的這位洋人顧問沒有離開中國,甲午海戰清朝可能會勝

隨著北洋水師的實力的增長,劉步蟾、林泰曾等軍官開始不滿琅威理的管理風格,尤其是圍繞指揮權發生了激烈的競爭。最終琅威理不滿劉步蟾、林曾泰的侮辱,向李鴻章提出請辭,李鴻章自身也不希望讓一個外國人掌握軍權,就答應了下來。琅威理離開中國後,英國專欄作家幹得利這樣評論:“中國的一些軍官相信自己能夠管理自己的艦隊,便發動了一次陰謀,迫使琅威理辭去指揮之職。”即使這樣的說法有些絕對,但是也體現了他所處的尷尬地位。在琅威理離開後,北洋水師軍機渙散、訓練廢弛,整體實力有很明顯的下降,導致了在甲午海戰之中慘敗。

如果北洋水師的這位洋人顧問沒有離開中國,甲午海戰清朝可能會勝

不妨我們假設一下,如果琅威理沒有離開中國,北洋水師的能力依然強大,即使清朝者自身的問題導致北洋水師的很多補給補充不上,但也是有強大的基礎做保障的,也就有了與日軍一戰的實力。但是歷史沒有如果,誰讓清朝自身的無知,最終自食其果。而反觀當時的日本,也是聘請了外國的軍官,但是是在軍隊訓練有成,海軍實力穩固下來,日本還給了人家一個光榮的退位,只能說當時的清朝是在一片婦人之仁的籠罩之下做出的荒誕決定,導致自己最終消失在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