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蘇東坡是如何獲得歐陽修加持的?

大文豪蘇東坡是如何獲得歐陽修加持的?

正在學書法的歐陽修

上海有位姓張的女作家說過,出名要趁早,

她說得沒錯,

人這一輩子,好消息來得太晚,幸福感也會減半,

等到頭髮花白,滿臉皺紋,花兒都謝了,出名就沒什麼用了。

有一種成本,它很貴很貴,誰都耗不起,

那就是時間。

尋遍北宋文壇,你會發現,大多數文人最初的路,都很坎坷,

只有一位大咖, 20歲出頭的時候,他就以寥寥數文,一夜成名,

他的文章和詩句瞬間刷遍全國,人們競相傳抄,

喜歡他詩句的,高貴如皇帝太后,低賤如販夫走卒,更多的,是數不清的讀書人(也招來了數不清的嫉妒),

原來圈層傳播和社交媒體時代,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

這個人的名字叫蘇軾,

日後,他歷經生活劫難,仍能保持熱情天真,達到“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最終成為著名畫家、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生活家、建築家……

在他眼裡,世間萬事皆通透,如果老天再給他幾年,他還能成為幾個領域的專家,

尤其是在文學方面,敏感惆悵的他,成長為北宋乃至中國古代文藝界的最高峰,

時至今日,這個國度仍有數不清的蘇粉,

仰慕他、崇拜他、喜歡他的同時,人們不應該忘記他背後的男人,

那個讓他一夜成名,並把他送上神壇的人,名叫歐陽修。

大文豪蘇東坡是如何獲得歐陽修加持的?

如今的潁州西湖

那是公元1071年的秋天,潁州(今阜陽)城內的某個古舊大院。

“客人還有多久到,”一個穿著深藍色粗布大褂的老頭問僕人。

“快了,快了,”僕人答道,“老爺不要著急,他們已經到車站了。”

老頭喜形於色,拿起桌上的毛筆,沉吟片刻,一番疾書。

他還寫下了兩個將要到來的客人的名字:蘇軾、蘇轍,

而他,正是“六一居士”、彼時的北宋文壇盟主歐陽修。

他們約好了一起去潁州西湖划船,

這是一個倔強的老頭,在官場混了一輩子,10多次提出致仕(退休),

但每一次都被朝廷挽留,這個國家離不開他(其實是宋仁宗趙禎離不開他),

因為這樣一位文學巨匠,最能體現大宋“崇文抑武”的慣例和風尚,

讓他留在廟堂,既可以體現王朝尊重知識、愛惜人才,又可以從他身上不斷汲取藝術的養分,

可是,人都是要老的,

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六月,歐陽修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那年他64歲,

他終於可以一身輕鬆,這些年,他對這個國家、對文藝事業太盡心盡力,留下了很嚴重的偏頭痛,

醫生說,這跟他年輕時的抑鬱症也有關聯,

說起來,脫離汴梁城的浮躁,歐陽修來到潁州已2個多月,

前來探望的朋友和後生不少,但他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高興。

蘇家父子三人,在他的心目有很高的位置,甚至高過自己的兩個兒子,

你可能不會理解,作為一個有追求的、高境界的人,遇到一個人才,那種感覺,比看到兒子出生還要興奮,

巧合的是,他退休來到潁州後,因避黨爭,蘇軾也離開汴梁,到杭州任通判一職。

……

潁州有一個美麗的西湖,每天歐陽修都要去湖邊跑步鍛鍊,曬曬太陽,

“微信運動”顯示,歐陽先生經常能排第一名,超過朋友圈很多運動愛好者,

粉絲們對歐陽先生的運動不感興趣,卻對他在潁州運動很感興趣,

要知道,歐陽先生祖籍江西,出生於四川,

為什麼他會對安徽潁州情有獨鍾?

有人說,歐陽先生年輕的時候,曾在這裡遇到一位妙齡女子,一見鍾情,後來擦身而過,

他思念那個女子,而思念是一種會呼吸的痛,

還有人說,歐陽先生一生愛山樂水,所以喜歡潁州西湖這件事,並不奇怪,

他一生8次來到潁州生活,最終也在這裡入土為安,

在數十年時間裡,他共為潁州西湖寫下49首詩詞,

有時候詞窮,他就開始寫大白話——

在《採桑子》裡,他一連寫了13首詩,連用10個“好”來讚美潁州西湖,這顆淮北平原的明珠,

情到深處會孤獨,詩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大白話。

因為有他對潁州的愛,無數人跟隨他的足跡而來,

他們中最著名的,有詞壇“鬼見愁”蘇軾,還有知名文化學者呂公著等。

蘇軾在8歲的時候,就熟讀歐陽修等十一位賢士的《慶曆聖德詩》,並一臉幼稚、一廂情願地稱歐陽修為“我師”,

歐陽先生對潁州西湖的愛,直接傳染到蘇軾身上,

蘇軾在杭州、揚州、潁州和惠州當過官,恰好那幾個地方都有西湖,

所以南宋的楊萬里調侃他,“東坡原是西湖長”,

在到潁州前,他曾在杭州驚豔地寫過,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當他來到潁州西湖,又有一種情不自禁的比較,

“大千起滅一塵裡,未覺杭潁誰雌雄”。

愛潁州西湖,沒有其它的理由,

只因為,這裡的湖,有歐陽修的氣息和影子。

大文豪蘇東坡是如何獲得歐陽修加持的?

公元1071年的潁州之會才過去半年,歐陽修就去世了,

蘇軾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傷心和失落,

對這個才華爆棚又有些玩世不恭的人來說,他很少去拜服什麼偶像,

但歐陽修是個例外。

因為歐陽先生不僅是他的文學偶像,更是他事業上的領路人。

故事要從蘇軾的老爸蘇洵說起,

地球人都知道,蘇洵直到27歲才開始發憤學習,《三字經》上描繪說,“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自古以來,如果一個讀書人擔憂向學的年齡太大,長輩就會用蘇洵逆襲的故事教育他。

這個來自四川眉州的鄉下人,經歷過好幾次科舉失敗,

得此遭遇,有的讀書人就認命了,回老家重操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職業——種田,

蘇洵很倔強,他本能地覺得,文字能讓自己揚名,因此,對自己的要求必須更高,

一天晚上,他將以前寫的文章全燒了,一門心思閉門苦讀,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後,他的文章逐漸被人傳誦。

後來,他的文章終於被益州知州張方平看到,

張看後驚歎不已,火速寫就一封推薦信,讓蘇洵去京城拜訪歐陽修,

其實,由於政治理念不同,歐陽修與張方平素有矛盾,

但歐陽修看過蘇洵的文章後,讚歎道,

“後來文章當在此!”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他向宋仁宗推薦蘇洵,在那篇著名的《薦布衣蘇洵狀》中,他高度評價道,

“伏見眉州布衣蘇洵,性識明達,亦嘗一舉有司,不中,遂退而力學……實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

意思是,眉州的這個普通讀書人,很了不起啊,能清楚地認識客觀世界,雖然是一個落榜生,但他懂得堅持,他說的話也非常有道理啊!

有這樣的文壇領袖親自轉發、頻繁打CALL,想不紅都難,

從此,大宋文學界都知道了蘇洵這個名字。

但是,那時人們都不知道,蘇洵只是個開始,

他的兒子蘇軾,那才叫真厲害。

大文豪蘇東坡是如何獲得歐陽修加持的?

文人的祖師爺蘇軾

推薦蘇洵的第二年(公元1057年),在北宋最高領導人宋仁宗的充分信任和大力支持下,歐陽修出任知貢舉,擔任禮部主考官,

這是他第一次主持全國的人才選拔,

如果允許修改歷史,那一年應該叫“歐陽修年”,

一個歷史長河中再普通不過的年份,因為一位開明考官和一大票學霸,變得不再普通,

有數字為證,當年共錄取進士388人,

他們中有:蘇軾、蘇轍、張載、程顥、程頤、曾鞏、曾布、呂惠卿、章惇、王韶……

我打字都累了,但還沒完,

也就在那幾年,包拯、韓琦、文彥博、司馬光等強勢人物,都得到過歐陽修的推薦和點撥,

“唐宋八大家”,除了歐陽修自己,其餘宋代五人均是他的學生,勉強留了兩把坐椅給韓愈和柳宗元,

文學、理學和政治精英開始井噴,可謂群星閃耀,亮瞎人的眼。

這一年的科舉,可能是古代最為知名的一次,

那麼多人一考成名,跟歐陽修的學識、眼光和胸懷密不可分,

他這個人,天生的古道勢腸,慧眼獨具,專門為人作嫁衣裳,

學生功成名就後,想把獎盃獻給他,他還一個勁兒推辭——

“別啊,別啊,這是你應得的!”

尤為難得的是,那些“寒俊”的年輕人,都是在汲汲無名、急需幫助的時候,被他相中推薦的,

他簡直就是宋朝文壇的播種機。

就連挑剔的史書也高度評價他,“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 (《宋史•歐陽修傳》)。

千年之後,我也想為歐陽先生打一個CALL。

大文豪蘇東坡是如何獲得歐陽修加持的?

蘇軾與歐陽修兩個巨人的相遇,似乎冥冥中早有註定,

那年的策論考試,歐陽修別出心裁地出題《刑賞忠厚之至論》,

不久,試卷官梅堯臣興沖沖地跑過來,給他看一份特別精彩的試卷,歐陽修讀後,整個人就神清氣爽得不行,

他按捺不住激動,暗中對自己說——

“我發現了一個寶貝”,

“這樣的文章,絕對應該列為第一”,

但激動之餘,他又迴歸冷靜,

在這樣一份試卷上,他看到了學生曾鞏的影子,

早在16年前,即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落榜生曾鞏向他寫自薦信,充分表達政見,

歐陽修很喜歡曾的才華,他在回信中說,“其大者固已魁壘,其於小者亦可以中尺度”,

意思是,曾鞏的文章是上乘之作,即使是他最普通的文章,也很有章法,不應該落第啊。

他還當眾在朋友圈盛讚曾鞏,“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

後來,他乾脆將曾鞏納入門下,悉心培養,

曾也參加了這一年的科考,如果這篇文章真是曾鞏所作,一旦錄為第一,難免有人說閒話,

經與梅堯臣等一眾考官商議,考試中心最終決定,將該文考生列為第二,

還有這種操作?有的,這樣的事,歐陽修30年前也遇到過,當時的重要考官之一,名叫晏殊。

……

複試階段,他又看到一篇《春秋對義》,文風瀟灑,經典獨到,這次他再也忍耐不住,馬上將該考生列為第一,

後來才知道,上述的兩篇文章,均出自20歲的四川考生蘇軾之手,

他感嘆地對梅堯臣說,

“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與梅聖俞四十六通》)。

這句話有三個關鍵詞很重要:汗出,快哉,避路,

簡單的描述,真實的歐陽修境界全出。

大文豪蘇東坡是如何獲得歐陽修加持的?

連環畫:蘇東坡怒慫王安石

自從金榜高中後,歐陽修與蘇軾就成了最好的朋友,

歐陽修有一個夢想,讓天下人寫真正的文章,即“我手寫我心”,

一旦有主持科舉考試的權力,他就決意“痛懲險怪奇澀之文”(沈括語),

頂著壓力,他大力推崇、大膽錄用蘇氏父子和曾鞏等人,

他在進行文壇的戰爭,需要大量的勇士,

當時北宋最為流行的兩種文學創作體裁,一是“太學體”,二是“道學體”,

“太學體”以險怪著稱,葉適說,“程氏兄弟發明道學,從之者十八九,文字遂復淪壞”,

“道學體”以心性聞名,歐陽修視其為“誕者之言”,

秉承心中的理想,帶著一幫弟子,歐陽修朝“太學體”和“道學體”猛烈開炮,

北宋開國後的第二個50年,終於有了真正屬於大宋的散文,

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蘇軾和歐陽修,

歐陽修認為,為扭轉文壇風氣,必須大量創作切於事實、平易有韻致的文章,

而文章最真實的力量,來源於作者的內心,

歐陽修的內心坦然平和,性格光明磊落,

他的政治品格更為人所稱道,

他曾深有體會地說,

“大抵文學止於潤身,政事可以及物”,

意即,文學是用來提高個人修養的,而政事卻是關係時世百姓的大事,

他告誡自己的弟子們,你們將來都會出去做官,這一點切須注意。

在夷陵縣任上,鑑於歷任縣官審案斷獄上的草率塞職,造成平民百姓無數冤苦,曾仰天長嘆,“自爾遇事不敢忽也”,

他認為,知識分子(士人)是社會的良心,故一生忠於職守,從不以個人得失定進退。

蘇軾雖然“一生憂患,常倍他人”,但在為文、為政上,完全跟隨歐陽修的足跡,

文學上,在歐陽修“平易自然”“隨物賦形”的文風基礎上,蘇軾再上層樓,千年以來再沒有一個人能超過他;

政治上,蘇軾從來只求“信自已”,決不“看風向”——

王安石得勢,大力推行新法,他直言種種“不便”,招人惱怒;

司馬光上臺,全面廢除新法,以為蘇軾會跟自己同一陣營,可是蘇軾說,如果新法全廢,老百姓將無所適從,社會危機無法擺脫,

……

跟自己的老師一樣,他一輩子寫市井、繪山水、談美酒、說理想,

老師有醉翁亭,他有喜雨亭;

老師為潁州西湖寫了49首詩,他寫了37首;

老師一生桃李滿天下,他從來愛人無保留。

從他們的筆端,往往能聽到人類情感之弦的震動,

在人生最困頓最苦逼的時候,他一直思念著自己的恩師,尋找堅持的力量,

老師,千萬裡,我永遠追隨著你!

尾聲:

從1074年起,蘇軾開始在山東密州寫詞,創作的能量全面爆發,

被貶黃州的時候,他的個人創作到達頂峰,

先後寫就“十年生死兩茫茫”“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大江東去,浪淘盡”等傳世名作,

可惜,歐陽修已於1072年去世,沒能看到那令人欣慰的一幕,

但他彌留之際,已經預感到——

正是師徒兩人的一唱一和,一磚一瓦,織就了歷史上排山倒海般的文學夢,構築了人們最愛的宋朝時刻。

歡迎大家繼續加出版社美女編輯微信lich23,加入"歷史的囚徒"書友會。

或關注微信公眾號“歷史的囚徒”(ID:lishideqiutu2017),看更多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