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0年,天才王維爲誰而哭?

認識李白2年後,孟浩然忽然想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

長安離他的老家襄陽一點都不遠,他注意到了那裡發生的一些事,出現的一些人,

大唐經濟繁榮,政治穩定,既是自信的朝代,也是溫暖的朝代,而作為首都,萬城之城,長安永遠是精彩絕倫的,

特別是城裡那些正在創作顛峰的詩人們,有的寫皇家生活,有的寫個人境遇,有的寫醉生夢死,有的寫情感點滴……他們和他們的詩,逐漸成了大唐的靈魂,

總之,山下氣象萬千,令他塵心大動。盛世的歸隱,總是有點怪怪的。

作為孟子的第33代孫,他決定去試一試,

長安,能有我老孟的一席之地嗎?

有志於科舉的人,10多歲就開始衝刺,而公元727年的孟老師已經38歲了,油膩中年男人一枚,

何況他已經寫出過大批優秀作品,擁有無數粉絲,其中包括一些在朝中做官的讀書人,

這種人,基本上是可以做出題老師的,還用得著赴考,用科舉證明自己嗎?

沒有材料佐證孟老師當時是怎麼想的,只知道,他相當地執著,歷年真題,他啃了一遍又一遍,還到“大唐進士論壇”註冊了賬號,網名“好喝的孟婆湯”,

對於將要到來的全國考試,他還是很有信心的,

開元十六年(728年)的春天來得特別早,孟老師在客棧二樓吃過早餐,推開窗戶,看到長安滿城柳樹隨風飄蕩,不禁詩興大發,寫了下面這首詩,

《長安平春》

關戍惟東井,城池起北辰。

鹹歌太平日,共樂建寅春。

雪盡青山樹,冰開黑水濱。

草迎金埒馬,花伴玉樓人。

鴻漸看無數,鶯歌聽欲頻。

何當桂枝擢,歸及柳條新。

天下第一城長安和故鄉鹿門山,風景又是何其相似,只要心境好,何處不逍遙?

這種心情,他急切地想跟好朋友們分享!

公元740年,天才王維為誰而哭?

然而,人世中越渴望得到的東西,越是讓你夠不著,

考試結束後,孟老師覺得發自己發揮得不錯,高興地喝了點小酒,

可是放榜那天,他的名字並不在榜上,

也就是說,名滿天下的孟老師落榜了,

那些天,很多人都可以在長樂坊發現一個喝酒的中年人,他紫赯臉色,粗手大腳,面相有些顯老,

那就是我們敬愛的孟浩然老師,他難以接受落榜,幾乎要崩潰,

某個黃昏,他照例一個人喝悶酒,微醉之際,忽然有個年輕人走過來,懇切地說,“孟老師,我給您畫個像吧!”

難道是那些地攤畫家又來攬活了?

他抬起頭,發現面前的白淨年輕人,他並不認識,

年輕人是山西人,叫王摩詰,又名王維,

跟李白一樣,王摩詰也比孟浩然足足小12歲,

摩詰是個少有的全才,在大唐文化圈的名氣正在急速躥升,

他是個早慧的年輕人,受到過良好的教育,不僅善於寫詩,更精於作畫(錢鍾書稱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

對了,他還是個天才的流行音樂作曲家,知名作品有《西風破》《馬仔很忙》《紅花瓷》等等。

“你認識我?”孟浩然想了想,驚訝地問,

“當然了,您忘了那次戶部主辦的沙龍?”摩詰提醒道,“您的‘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令人真是印象深刻啊!從此就認定您是我的老師。”

“哦,那你覺得我現在這個落魄的樣子,適合當模特嗎?”孟老師苦笑了一下,搖了搖頭,

“這個孟老師可以放心,今晚8點請來我的畫室,不見不散,”摩詰神秘地笑了笑,

……

那個晚上,孟浩然應約去了,被後世稱為“王孟”的兩個文藝家,通過這次合作,成了一輩子的至友。

後來他才知道,王摩詰當時是長安城王公貴族的寵兒,一般人買不起他的書法和篆刻作品,畫一幅人像的價格,比長安城一套四室二廳的房價還貴,

可是摩詰弟弟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時候,免費為他畫了一幅。

史料記載,畫像上的孟浩然,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風儀落落,凜然如生,

總之氣質不凡,將一個隱居的老農民和道系詩人畫活了,真是大師的手筆,

看著畫像上極具神采的雙眼,他不禁有點慚愧了,

不就是一次考試嗎,至於這麼失望,這麼墮落?

他很快就從人生的泥潭裡爬了出來,

我是誰?我是孟浩然,

天地間也只有我一個孟浩然!

他心裡這樣想著,暗暗為自己鼓氣。

公元740年,天才王維為誰而哭?

上面這張圖要點擊放大了看

才過了兩年(公元731年),王維就做了一件令孟老師汗顏的事,在當年的科舉中,他狀元及第,併成了太樂丞(皇家音樂負責人),

科舉考試的過程有一些偶然性,大部分狀元都是無比平庸的,但王維這樣的人成為狀元,大家都服氣,

孟浩然也服氣,感嘆後生可畏,

他最好的兩個好朋友,李白和王維儘管命運沉浮,但都在皇帝身邊做過事,擔任過一定級別的領導職務,王維是尚書右丞(級別副部長),李白是翰林院的國家級詩人,

相比之下,自己還一直沒有機會進入公務員系統,吃到皇糧,

但這並不妨礙自己跟朋友們交往,也許只有在唐朝,高官與布衣才能真正成為朋友,

說來也奇怪,王維與李白居然一直沒有機會碰面,孟浩然也沒有為三個人組一個酒局,這不得不說是歷史上一個巨大的遺憾。

……

眾所周知,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比王維大11歲)很喜歡王維,喜歡到什麼程度呢?王維經常受邀到公主家裡吃飯,每週至少7次,

他的很多微信好友就是在飯局上認識的,裡面既有皇室成員,也有名家明星,還有網紅達人和非洲黑人。

聽妹妹隆重推薦王維,看過其詩文和畫作,咖位最大的唐玄宗也成了他的粉絲,

據說有一次孟浩然正在王維家裡喝酒,忽然唐玄宗駕臨,孟老師不敢唐突,趕緊躲到王維的臥室。

玄宗和王維在外面拉起了家常,

“愛卿平身,今夜星光燦爛,在弄啥哩,”望了望杯盤狼藉的酒桌,玄宗問。

“回皇上,這不明擺著的嗎,喝酒,”王維站起身來,按了按膝蓋,偷偷看了一眼皇上,

“跟誰喝,不會是你自己一個人吧?”

“非也,臣有一個好友,他叫孟浩然,今天就是跟他喝酒。”

“孟浩然?”玄宗眨了眨眼睛,“朕一直聽說這個人,正好見見。”

偷偷聽到這裡,孟浩然整了整衣服,走出臥室,

“你就是孟浩然?”玄宗捻了捻漂亮的鬍子,

“正是草民,向皇上請安”,孟浩然行了大禮,

“說說看,最近寫了什麼詩沒有?”政治家玄宗忽然變成了文藝男中年玄宗,

“最近沒有寫,但草民隨時都可以創作,”孟浩然的回答很自信。

“那你倒是寫給朕看啊!”玄宗的語氣聽起來很期盼,

“收到!”孟浩然果然高水平,現場創作了一首詩,

只是這首詩一出,他的政治前途(本來也就沒有)就完全沒戲了,

這首名為《歲暮歸南山》的詩是這樣這寫的——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聽完,玄宗沉吟片刻說,“這詩說得不對,朕從未放棄任何人。”

囚徒(微信公眾號“歷史的囚徒)認為,孟浩然不愧是真君子,在那個面見唐玄宗的顛峰時刻,他沒有曲意逢迎,而是實話實說,

就衝這一點,他就是囚徒最佩服的真人,高人,明白人。

不管多難,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向他靠攏。

公元740年,天才王維為誰而哭?

孟老師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淡泊自然,個性倔強,不慕權力,多次謝絕好友的推薦;另一方面,他確實寫了不少詩作,希望被有識之士看中,得到仕途發展機會。

張九齡先生就是他這種矛盾情緒的見證者,

張九齡,男,廣東韶關人,是西漢張良同志的後人,開元盛世最後一個宰相,他舉止優雅,風度不凡,令人印象深刻,

即使當他去世後,唐玄宗對大臣們推薦的人才,總要問一句”風度得如九齡否?”(風度有張九齡那麼好嗎)

他提攜了很多後輩,其中就包括王維和孟浩然,

他青睞孟浩然,是因為孟在開元二十一年(733年)送給他一首詩,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首非常知名的古詩,是孟浩然的代表作,寫景抒情兩不誤,面對有權力的人,不卑不亢,委婉含蓄而又大氣磅礴,

可惜看到這首詩不久,張九齡就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敗下陣來,從宰相直接貶為荊州長史(相當於政府秘書長),

即使在這樣的逆境,九齡仍然不忘孟浩然這個才子,於公元737年將其招至幕府當一個參謀,

那時候,孟已經48歲了,華髮叢生,但內心還是挺騷動的,

他認為終於可以在不同的舞臺上展示自己,完成自古以來文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

到荊州之初,他寫道,“感激遂彈冠,安能守固窮”(《書懷貽京邑同好》);

他又寫道,“故人今在位,歧路莫遲迴”(《送丁大鳳進士赴舉呈張九齡》);

想幹一番大事的心,顯露無遺。

但官場的種種奉承、應酬和浮誇,還有那些無形的藩蘺,讓他很不習慣,讓他自慚自省,加上身體狀況不太好,不久他便請了長假,回到襄陽隱居,

走馬入紅塵,黃金燃桂盡,經過俗世幾年繁華的洗禮,他更加認識了生命的意義,那些他曾追求過的,他並不後悔,

離開濁世,回到襄陽,他的心裡才有了根,

而此時,生命中最後的3年也來到了。

公元740年,天才王維為誰而哭?

現在的的鹿門山

見證孟浩然人生最後時刻的人,叫王昌齡,

王老師是中國古詩界有名的“七絕聖手”,

這個人見過大世面,特別是邊關的雄偉蒼涼,令其寫出了古代最有名的邊塞詩,

他的名句,你一定聽說過,比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出塞二首》);再比如“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芙蓉樓送辛漸》)。

這兩句詩又豪放又細膩,有沒有?


這位大詩人的命運,同樣很坎坷,

公元738年,41歲的王昌齡被貶到嶺南,

跟其他幹部動輒幾年十幾年的貶謫不一樣,王昌齡的運氣較好,第二年遇到朝廷大赦,開始踏上回家之路,

在湖南嶽陽(當時叫巴陵),他遇到了同齡人李白,

李白推薦他去找一個特別好客的朋友,這個人就是孟浩然,

見到王昌齡的時候,孟浩然背上的毒瘡剛剛治好,醫生多次叮囑他,

“不要吃海鮮,不要吃海鮮,不要吃海鮮!”

但是對於李白兄弟介紹來的客人,怎能怠慢?

在襄陽最知名的酒樓裡,孟浩然點了一桌子海鮮,

是的,一桌子!

兩個人還喝了整整5瓶糯米酒,

喝了酒,我們既是天上的神仙,也是人間的俗鬼,

這樣的豪飲,直接導致孟浩然舊病復發,入醫院不過3日即病逝。

……

把他人真當朋友的人,他身前身後都是不寂寞的,

他的墳墓,是王維親自監製的,附近還建造了孟亭,王維用整整一天的時間,呆坐在孟老師的墓前,為他畫了遺像。

畫完,王維在墓前打了一個盹,做了一個夢,

他在夢中跟孟老師傾訴說,“有你這樣的朋友,這輩子也就沒有遺憾了!”

孟老師笑了笑說,“好朋友就是,一句話,一輩子,一生情,一起走!”

那天的夕陽特別美麗,王維醒來的時候,一邊的書僮問他,“王老師怎麼又哭了?”

王維閉上了眼睛,

他想起了孟老師的一首作品(後來成為無數中國人的啟蒙讀物),簡直是他的人生寫照,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樣的人隕落了,但永遠活在朋友們的心裡,

不為這樣的朋友哭,又為誰哭?

尾聲:

將近1400年過去,孟浩然的詩句,仍然具有堅強的生命力。有人說,他的詩沒有老杜的雄渾,沒有王維的清寂,沒有劉禹錫的蕭冷,也沒有李白的狂放,但他的淡,卻在中國文學史上獨一份,也許,淡正是生命的底色。

大家可以繼續通過加微信13971672233獲得《歷史的荷爾蒙》簽名本,感謝大力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