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歲無水旱之災得名,沙家浜聞名遐邇,全國文明城市

江蘇省常熟市,歲無水旱之災得名,沙家浜聞名遐邇,全國文明城市

常熟市,簡稱虞,隸屬於江蘇省蘇州市。總面積1264平方千米,總人口107萬。常熟是吳文化發祥地之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017年11月,榮獲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市)。

一、歷史沿革

1、西晉太康四年(283年)析吳縣虞鄉置海虞縣,治今址,屬吳郡。東晉鹹康七年(341年)以毗陵縣南沙鄉置南沙縣,屬晉陵郡。南朝梁增置信義郡,以海虞、南沙二縣屬之。

2、梁大同六年(540年)置常熟縣,隋開皇九年(589年)信義郡和海虞縣廢;同年又於縣置常州,後以縣屬蘇州,移州治於晉陵縣(今常州)。

3、唐武德七年(624年)常熟縣治由南沙城(今市西北)移至海虞城,即今虞山鎮。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州,名常熟州(亦稱中州),隸平江路。元末為吳王張士誠隆平府屬地。

4、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降為縣,屬蘇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置昭文縣,以梁昭明太子文跡得名。常熟、昭文二縣同城而治。

5、1912年昭文縣省入常熟縣。1914年屬蘇常道,1927年直屬江蘇省。

6、1949年屬蘇南行署區蘇州專區。1950年以縣城及郊區設常熟市,市、縣同屬蘇州專區。1952年屬江蘇省蘇州專區。1958年撤市併入常熟縣。1970年屬蘇州地區。1983年撤縣設市,由蘇州市代管。

二、地名來歷

以土壤膏沃、歲無水旱得名。《大明一統志·南直隸蘇州府志勝》:“《輿地廣記》雲,梁大同六年(540年)分置南沙、常熟二縣。是時累歲豐稔,謂其土沃,故以名縣。”

三、風景名勝

江蘇省常熟市,歲無水旱之災得名,沙家浜聞名遐邇,全國文明城市

1、沙家浜風景區。位於陽澄湖畔,交通便捷,已建成革命沙家浜傳統教育區、水生植物觀賞區、紅石民俗文化村、蘆葦水陸迷宮、美食購物區等功能區域和竹林幽徑、阡陌葦香、柳堤聞浪、隱湖問漁、雙蓮水暖等一批景點。

江蘇省常熟市,歲無水旱之災得名,沙家浜聞名遐邇,全國文明城市

2、尚湖風景區。位於常熟古城西,虞山之南,是國家級太湖尚湖風景旅遊區的一個組成部分,建有荷香洲、桔香洲、桃花洲、楓林洲、鳴禽洲、漁樂洲、煙雨洲等7個景點。

江蘇省常熟市,歲無水旱之災得名,沙家浜聞名遐邇,全國文明城市

3、虞山景區。位於常熟市,由虞山、尚湖組成,是以豐富的歷史文化古蹟和石景、寺觀園林著稱的山水風景名勝區。闢辛峰、維摩旭日、劍門、興福寺、尚湖、小石洞等6個景點,其中以辛峰、劍門為主景點。

江蘇省常熟市,歲無水旱之災得名,沙家浜聞名遐邇,全國文明城市

4、寶巖景區。景區內尚有小云棲寺、石洞冷泉、連城石壁、帝師園、虞山印象和生態科普館等展示虞山人文與自然資源的新老景點多處。

江蘇省常熟市,歲無水旱之災得名,沙家浜聞名遐邇,全國文明城市

5、鐵琴銅劍樓。清代四大私家藏書樓之一,位於常熟市區以東古裡鎮。 藏書樓建於清乾隆年間,建築面積285平方米。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江蘇省常熟市,歲無水旱之災得名,沙家浜聞名遐邇,全國文明城市

6曾趙園。曾園、趙園是相互毗鄰的原虛廓園、水吾園的合稱。兩園皆以水景環池而築,參差錯落,佈局得體,以水景取勝。

江蘇省常熟市,歲無水旱之災得名,沙家浜聞名遐邇,全國文明城市

7、翁同龢紀念館。坐落在常熟古城區翁家巷門,系由翁氏故居修繕闢設而成,並於1991年11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翁氏故居是一所保存比較完善、具有典型江南建築風格的官僚住宅。其中的主體建築“綵衣堂”於199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歷史名人

1、仲雍,商末周初人。姓姬,名雍,字孰哉。吳國第二代君主,吳地和常熟的始祖。。

2、翁同龢(1830年—1904年)。“狀元宰相”、“兩代帝師”。晚清政治家,歷任刑部、工部、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大臣等職。

3、張光鬥(1912-2013)。水利水電工程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利水電工程專家。

4、王淦昌(1907-1998)。著名核物理學家。他是中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參與了中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製,被公認為“兩彈元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