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在縣劇團的日子

回憶在縣劇團的日子

1970年,我正在上高中,縣劇團到我們學校選拔學員,經過初選,我和張大武兩人被選中,成了縣劇團的學員,一個月的試用期,合格的轉為正式演員,吃國庫糧拿工資,不合格的退回原籍。

那個時候,演才子佳人古裝戲的縣豫劇團被解散,下放到縣辦企業工作。成立了演現代京劇的新劇團,演員、樂隊都是從全縣各個中學、村辦宣傳隊挑選的文藝骨幹,我是第三期學員,前兩期都成了正式演員,基本搭起了劇團的骨架。

當時劇團條件有限,只能製作一些簡易的燈光佈景,不像現在高科技錄音合成,為了讓劇情真實有看點,劇務人員開動腦筋,土法上馬,你別說,這些土辦法,卻為演出帶來了事過功倍的效果。

回憶在縣劇團的日子

記得演京劇《沙家浜》第二場時,通過燈光佈景,觀眾看到的是:當幕布徐徐拉開,樂聲響起,新四軍指導員郭建光帶領傷病員為鄉親們搶收稻穀,指導員和老鄉划著小船,載著收割的稻穀,小船緩緩划行在湖邊……

其實,湖面上的小船,是一塊床板,外側釘上一塊纖維板,美工在上面畫上了船頭、船艙,床板上安裝上四個小輪子,演員站在床板上,船頭上拴上繩子,貼著地皮,有人拉動繩子,床板緩緩前行,於是,出現了指導員划船的一幕。

演《沙家浜》第五場“堅持”,十八個傷病員堅守在蘆葦蕩裡,指導員道白:同志們,暴風雨就要來了!狂風淒厲,雷聲隆隆,狂風攜帶著暴雨傾盆而下,堅持在蘆葦蕩裡傷病員,無遮無掩,任憑風吹雨淋,堅持鬥爭在風雨中,燈光一照,十八個身軀出現在暴風雨中,猶如十八棵泰山青松。

回憶在縣劇團的日子

這種舞臺效果是怎樣製作出來的,淒厲的風聲,原來是在後臺放一輛自行車,有人快速的擰腳軋子,使後輪急速地旋轉,一人用竹掃帚的尾部貼近後輪的輻條,快速摩擦發出的聲音通過後臺麥克風傳至擴音器,很像是風聲,用很薄的白鐵皮,來回抖動,發出電閃雷鳴的響聲;再用一個籃球似的球體,上面貼滿了豆瓣大小的透明玻璃,球體的中心安裝一個強光燈泡,搖動球體,通過幻燈照在幕布上,雨線自上而下,落入湖水中,風聲、雷聲,雨線就是這樣形成的。

演《紅燈記》時,王連舉為了矇騙鳩山,欲掏槍自殘,戲臺的進出口有一個人,地上放一塊平整石塊,石塊上放一個摔炮,舉著的小錘等待,眼睛看著戲臺,王連舉掏槍對著胳膊要開槍,立即砸響了摔炮,讓觀眾以為是槍響。

地下黨員李玉和、李奶奶被日本憲兵隊長鳩山下令槍殺,當李玉和、李奶奶在後臺高喊著:中國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拿小錘連續砸響兩個摔炮,代表烈士被敵人槍殺。

回憶在縣劇團的日子

時間過得好快,不知不覺,我們來劇團快一個月了,在這期間,導演給安排了兩個小角色,一個是《紅燈記》中修鞋的小特務,另一個是《沙家浜》中的程書記,唱腔還可以,就是普通話不過關,農村長大的孩子,一口地方方言,演現代京劇要說普通話,我努力學說普通話,可這鄉音難改,學了半天,劇中道白成了方言加普通話,不倫不類。

我覺得,自己不是吃這碗飯的“料”,便向劇團領導提出回去繼續上學,因為是學員,來去自由,於是,我又回到了學校。

通過在劇團近一個月的學習,初步對劇團有了瞭解,演戲這行當看起來風光,實際上也是個吃苦耐勞的行當,雖然沒當成演員,自己的人生還有這麼一段經歷,塵封在了記憶深處,終生難忘。

回憶在縣劇團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