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黑白中探寻潍县过往,解密山东最早的电影《潍县大观》

一张旧时的潍县地图,拉开了一部黑白无声电影的序幕。紧接着,书有“东莱首邑”的石坊、潍县县政府大门、上刻“北海名区”的二门和守卫森严的县大堂依次出现在画面上,跟随着画外旁白,穿越时光隧道,我们来到了83年前年的潍县城。

这部老电影,便是《潍县大观》。《潍县大观》是目前发现的山东最早的纪录片,也是潍坊历史上的首部影片,它较完整的记录了当时潍县的城市面貌、社会风俗、经济状况、文化教育,史料价值不容小觑,影片全长1816米,放映时长55分钟,拍摄于1935年,现存于潍坊档案馆,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

于无声黑白中探寻潍县过往,解密山东最早的电影《潍县大观》

作为城市纪录片,最先出镜的是城市建设情况。潍县城区的主要区域除有县城一座外,还有东关隔白浪河相望,形成两城格局,另有西关、北关、南关等几处小区围绕。对1933年潍县城的研究中显示,仅潍县城及东关便各有70多条大型街道,城市规模可见一斑。《潍县大观》拍制过程中自然将潍县的城市面貌收录其中。

纪录片拍摄了许多潍县传统的标志建筑,如象征文教的文昌阁,祀有文昌帝君;潍州园林十笏园,为本地官绅府邸之代表;道教重地玉清宫,为民众信仰之反映。但是,这种传统的标志建筑所占比重并不突出,其一个重要原因是民国时期尤其是国民政府时期,当政者为推行城市建设及新生活运动,对传统建筑进行拆毁。如1929年潍县县长张凤乔发起拆除牌坊运动,扩建道路,两个月时间将潍县城区的烈女、节孝、仕宦等三十余处牌坊集中拆除,数量占潍县城区总牌坊数的半数有余。

拆除的原因虽曰为发展交通,但是这些牌坊是帝国时代的权威、身份及宗法伦理象征,代表着国家的意志在地方的延伸以及地方大族声望的树立,因而,牌坊的拆除无疑是帝国时代国家痕迹的祛除,地方势力的受挫,是中华民国潍县县政府割裂帝国时代的联系,破除地方官绅势力,巩固统治权威的举措。经此之后,潍县城内古建筑数量大减,新式建筑大量修建。纪录片中以较大篇幅呈现的是潍县县城新生建筑,此类建筑记录了这座城市向现代转型的一个侧面。

作为政治表现形态的潍县县府被突出呈现。《潍县大观》以县政府为拍摄起点,开场便摄录下题有“东莱首邑”的石坊、县政府大门、刻有“北海名区”的二门及县大堂。作为本地区政治权威的象征,这些建筑与周边房屋相比显得威严庄重。体现地方政府政绩的市政设施建设是记录片着重摄录的部分之一,新修道路、桥梁、商业街道的镜头在《潍县大观》中不时闪现。

交通道路的修缮是地方政府政绩的一个亮点,作为蕴含政绩宣传含义的《潍县大观》将潍县县政府最近几年在交通道路方面的工作逐一展现。例如,纪录片中摄录的重要桥梁、道路多为时任县长厉文礼主政潍县时所修缮。片中重点突出的朝阳桥为连接县城东门与东关西门通道,据较为确信的记载来看,该桥始建于康熙初年,最初为石制桥,后改为木制桥。

随着潍县经济的发展。1933年,县政府决定拆除木桥,新建钢筋混凝土大桥。大桥工程由青岛德国建筑商设计,由潍县云亮包工局施工建造,所用材料为比利时、荷兰进口水泥、钢材。1934年,朝阳桥建成,大桥全长102米,宽6.6米,高12米,桥身为三孔桥,其规模在当时的山东已属上乘。该桥至今仍横跨白浪河,名称改为亚星桥。《潍县大观》中摄录的桥梁还有通济桥等。通济桥原本也是小石桥,1933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梁。

自朝阳桥西首南行可至南坝崖街,即今日和平路南段。此街为通往潍县火车站要道,但年久失修。潍县县政府在朝阳桥竣工之后,开始翻修南坝崖街,将原坝崖拆除,向白浪河扩宽六米余建新坝,新辟土地做房基出售,售款用作扩建街道费用。扩建以后成为一条繁华道路,诸多潍县老字号纷纷于此开立商铺,如王万春堂、华北书社等。此外,街道上休闲娱乐场所比邻,快活林曲艺场、富贵茶社等曲艺场所,中华戏院等电影院均开设于此,成为潍县市民消遣之地。在《潍县大观》中,对此街道不无称赞,曰“车水马龙,往来如织”。

《潍县大观》中展示的道路还有中山路等。中山路即今东门大街,上世纪30年代是潍县一条繁华的道路,街上商店、药铺、书店等门铺鳞次栉比。官方图书馆性质的民众教育馆坐落其间,内有阅览室,并办理图书借阅事务。惠东大药房是当时山东首屈一指的医药公司,以潍县为总部,在济南、青岛、郑州、西安、成都、兰州等地设立分号,年利润达20多万元。

于无声黑白中探寻潍县过往,解密山东最早的电影《潍县大观》

诸如修建朝阳桥、扩建南坝崖街等公共工程的实施是潍县县政府介入公共事务的一个显例。按《潍县志》、《潍县志稿》等资料记载,明清时期,潍县的桥梁、河堤等公共工程的修建有相当比例是由县城中绅商阶层主持。然自民国以来,绅商阶层渐渐减少介入此类公共工程的修建,地方政府将公共工程的修建视作彰显政绩,获取声望的途径。朝阳桥竣工之后,潍县县政府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典礼,由潍县党政军各部及地方绅商组成游行队伍,乐队前导,军警随后,大桥两端有参观民众无数,欢呼雀跃,而这一场景则“恰巧”被路过记者拍摄下来,予以报道。在拍摄《潍县大观》时,潍县县长厉文礼携一众党政军人士骑自行车经由此桥而过,路人驻足观望。无论从庆祝典礼还是纪录片拍摄来看,当时潍县主政者在主导公共工程建设之后,还是希望借其彰显政绩,赢取民心。

《潍县大观》中展现的潍县城市面貌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城市建筑,例如钟楼、自来水蓄水池等。1934年修建朝阳桥的时候,拆除了县城东门的城楼和瓮城,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四面钟楼。钟楼顶部安置一大型时钟,时钟为铜制构件机械钟,四周各有圆形表盘。该钟楼非常壮观,报时准确,被称为“标准钟”。钟楼修建在旧县城城楼,采用欧式风格,伫立于周边旧式民居中,格外显眼。“标准钟”的修建使得被称为“潍县”十景的“北楼晓钟”消失了。新式的“标准钟”使原本无法确知精确时间的市民有了知悉时间的途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间模式逐渐让位于精确的时间观念。

与“标准钟”一样惹人注目的还有新建的自来水蓄水池。潍县城居民用水原本以人工运送白浪河水为主。1934年,县长厉文礼在朝阳桥西、郭宅街东建自来水罐,抽取白浪河水储存其中,在周边马路安装若干水龙头,供市民取水。这是潍县县城第一个自来水蓄水池,这种新型的供水模式对当时的潍县市民来说很是新鲜。在《潍县大观》中可以发现,取水的市民多抱有一种新奇态度对待这一新设事物。

纪录片中突出展示的这些新兴建筑物显示出潍县的城市面貌已然发生变化,以县衙为中心进行规划的传统城市格局已逐步让渡于政治、经济、交通等多元综合规划体系,一个传统的封闭城市开始向开放的现代城市转变。

《潍县大观》纪录片对当时潍县的经济状况也有所反映,尤其是较为详实的记录了当时潍县的工业发展和商贸繁荣情形。纪录片对当时潍县工业企业进行了拍摄,出现在纪录片中的企业有华丰机器厂、同盛锅炉厂、德信亨织布厂、信丰染印厂、裕鲁染料厂、元聚漂染厂、大华染织厂、化德颜料厂、华东制革厂、惠丰火柴厂、上海烟草公司等,基本上涵盖了当时潍县主要的工业企业。从拍摄的企业可以看出,当时潍县的工业主要以机械制造、纺织、印染、烟草等行业为主。纺织、印染为潍县传统手工业的延续,烟草业是为利用当地烟草种植业优势,机械制造业为采用新式技术的结果,其中,轻工业所占的比重大于重工业。

于无声黑白中探寻潍县过往,解密山东最早的电影《潍县大观》

潍县手工业传统悠久,以纺织、嵌银扬名,清朝时曾有“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张布机”之誉。及至民国,潍县纺织业仍具有相当规模。《潍县大观》拍摄之前,有报道曰:“潍县民风淳朴,手工艺尤为擅长……最发达者,则为织布业,县东境有家庭工业织布机十万架,大架日出布八九丈,最盛时,每日出布锭八十万丈,远销陕甘晋豫各省。大厂有大华、元聚两漂染工厂,能染各色丹士林布及漂白轧。”文中提及的大华、元聚二厂在《潍县大观》中亦有摄录,可见当时的生产车间及工人劳作场景。潍县机器制造厂有数十家,其中以华丰机械厂最为出名,该厂能制作织布机、提花机、水车,尤为重要的是,此厂是我国最早生产柴油发动机的企业之一。潍县的这些机器制造厂大都能够生产织布机、提花机,这为潍县织布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而织布业的发展又为机器制造厂的产品提供了市场需求,形成良性互动。因此,潍县的纺织、机器制造业一直得以持续发展,至今仍是潍坊市的工业支柱。

《潍县大观》在拍摄这些工业企业的同时,也介绍了企业负责人以及相关经济界人士。作为潍县新式商人的代表,他们大都接受过新式教育,从着装到思想观念已与之前的乡绅阶层大为不同。

作为鲁中重要的商贸城市,潍县的集市很是繁荣,“若论五都兼百货,自然潍县甲青齐”,早在乾隆年间便享有盛誉。按清光绪朝《潍县乡土志》载,二十世纪初,潍县集市以城内南门集、东关沙滩集为代表,共七十二处,此外,另有山会三十五处,可谓日日有集市,旬旬有山会。这一情形在民国年间仍在持续。潍县东关沙滩集在农历每月逢“二、七”的日子开集,集市设在白浪河岸开阔的沙滩上。白浪河南北流向,东关大街东西走向,设集于此,便于赶集者水陆交通。集市内各种货物琳琅满目,集市分牲畜市、木货市、海货市、皮革市等几十个区域。本县居民及周边县市百姓为集市的参与者,每次集市都有超过万人赶场。《潍县大观》拍摄了潍县东关沙滩集的开集盛况。纪录片分别从朝阳桥自西向东拍摄,将北沙滩集市完整呈现,河两侧沙滩上人流攒动;从东关通济门上俯拍河西沙滩,摊点密集;从北沙滩大石桥拍摄附近牲畜市,记录有牲畜交易场景;从通济门上俯拍通济桥南集市一角,棚棚相连。

除集市外,《潍县大观》还摄录了潍县数条商业街道,如南坝崖街、中山路等,街道上商铺林立,人马流动。当时潍县经济之繁荣通过邻县一首歌谣亦可观之:“五九快过年,韭菜又涨钱,有小车和扁担,起早上潍县,走走朝阳桥,逛逛坍崖滩,听听大鼓书,瞧瞧影戏院,快快乐乐,成群结队,一路把家还。”

《潍县大观》还记录潍县农村状况,纪录片中有地主收租、农户生产等镜头,反应了当时潍县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潍县地主数目较多,以丁、陈、郭、张四家最为出名,皆有良田无数。与传统地主不同,他们除坐收地租之外,还投资经商。仅丁家便在潍县、天津、上海有数家商铺。此外,这些地主与政界关系密切,鲁省主席韩复榘每到潍县便以丁家花园为行

营,当地驻军司令部也借用丁家庄园,丁家俨然潍县政治的中心。潍县的佃农集中在西乡和北乡,以耕种地主土地为生,大部分佃户有自己的驻防,生产工具归自己所有,每庄有庄头一人,替地主收租,有时也参与村庄事务管理。地主收租,以收取实物地租为主,以收取租金为次。除去地租等开支,佃户剩余作物所得仅占四成左右。

在传统种植业之外,烟草种植的比重逐渐增加。潍县烟草种植业始自清末,民国时期日臻兴盛,其发展与胶济铁路的修建关系密切,潍县的交通条件利于烟草的运输,故而备受烟草公司青睐,纷纷前来设厂。到1933年,全县烟草种植面积为八万五千余亩,每亩可产烟叶八百斤,烘干后得二百斤,全县每年所产干烟叶不下于十七万余担。县内有英美烟草公司、日本米星烟草公司、南洋烟草公司、上海烟草公司等企业开设的烤烟厂收购烟草,年产值达六百万元。

正如纪录片所展示的,作为传统手工业城镇,民国时期潍县的纺织、嵌银等行业仍有相当规模,然而,这座紧邻青、烟的城市不可避免的受到新兴经济模式的影响,烟草种植、机器制造等行业逐渐成为重要经济支柱,传统行业也开始采取新的生产、销售模式,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经济模式逐渐向工业、手工业经济模式过渡。

潍县自古学风兴盛,明清两朝进士数量在山东属前茅。民国之后,兴学之风不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潍县城已有中级学校两所,小学百余所,此外另有教会学校、职业学校若干。《潍县大观》便摄录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几处公立学校,如县立初级中学、文庙小学和一处幼稚园,私立丁氏继志小学、丁氏益群小学、丁氏群化小学。

潍县县立中学始建于1913年,由时任潍县劝学所主管张树棻创办,学制4年,毕业后可直接报考大学预科,1923年学制改为3年,1930年开设师范班。1937年,县立中学有初中班4个,师范班1个,在校生230余人。在当时,该校规模在山东省县立中学中位属前列,仅次于黄县、长山等几处县立中学。潍县县立中学与教会学校广文中学是民国时期潍县城内教育水平最高的两所中学,为当地教育发展贡献良多,其校址至今仍在使用。潍县私立学校数较多,几成超过公立学校之态。自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以来,潍县兴办私立学校之风便蔚然盛行,绅商各界投身于此者几达百余人。其中,仅丁氏家族便先后成立了继志高等小学堂、益群小学、群化小学等学校,另有郭氏、刘氏、谭氏、陈氏、武氏等氏族学校,学生数量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与传统私塾不同,皆为分班授课,教以各学科知识。私立学校的发展一方面与潍县文风兴盛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潍县的经济发展情形及地方家族发展状况。纪录片对学校课堂授课的场景摄录不多,但很多年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镜头。篮球运动、武术操练、西洋体操等体育活动,内容很是丰富,这或许与国民政府促进学校体育发展有关。出现在镜头中的学生不唯男生亦有女生。其中,中学男生穿制服,小学男生多带鸭舌帽,女生留短发,穿夹袍,装束与纪录片中出现的穿袍褂带毡帽的普通民众已有不同。

纪录片还对潍县的宗教情况有所展现,出现在片中的玉清宫是潍县著名的道教场地,相传为丘处机弟子所建,历史悠久。玉清宫内中有清末潍县进士曹鸿勋所写重修玉清宫碑铭,宫内另有全真道遇仙派创立者马丹阳“昆嵛山马真人琴曲归山操碑”、金代龟蛇碑等碑刻。玉清宫遗迹反映出潍县道教曾经有过的辉煌,而乐道院等基督教建筑则体现出当时潍县基督教发展状况。基督教在潍县传播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七十年代,1884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乐播在潍县建立乐道院,集教会、学校、医院于一体。1905年,基督教会在潍县成立广文大学,开山东高等教育之端。1917年,广文大学搬迁至济南合并到齐鲁大学。1932年,基督教会将所办的几所学校合并,建立广文中学,该校的后身即是今日潍坊广文学校。可见,基督教在潍县的传播对当地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于无声黑白中探寻潍县过往,解密山东最早的电影《潍县大观》

《潍县大观》拍摄时已是国民政府时期,此时主政山东者为韩复榘,潍县直属山东省府管辖,时任县长为厉文礼,同时兼民团县大队长和联庄会总会长。民团军和联庄会是韩复榘主政山东时期扩充军力的一项重要措施。民团军是正规军的后备队,经费由地方自筹。山东民团分五路,各路民团在辖区各县设县大队,队长由县长兼任,潍县民团属第一路鲁东民团。联庄会原是各地地主自发组织的武装,一切费用自理,后为加强对山东政局的掌控,韩复榘遂将各处联庄会收入麾下,联庄会从省到县再到乡镇分级设会,经费由省总会负责。《潍县大观》记录了潍县联庄会训练的场景。训练场位于玉清宫前的空地,联庄会队员由驻潍军负责日常训练。对民团与联庄会的控制意味着当时潍县县政府至少已将权利的触角伸展到乡镇一级。

潍县地处鲁中,是连接胶东与邹鲁的咽喉,历来为屯兵重镇。《潍县大观》拍摄时驻潍县的军队是国民党军第八十一师,该师亦是《潍县大观》的拍摄对象。纪录片拍摄了八十一师春季练兵场景:首先是师长展书堂训话,之后练兵检阅开始,护旗队护送青天白日旗率先通过,继之以步兵队、炮兵队、骑兵队等分队而过,随后是士兵武器操练、军操演练、武术表演等节目。由纪录片可见,当时八十一师装备有马克沁重机枪、金陵兵工厂所产迫击炮等装备,可以直观的了解当时国民党军队的装备、操练等内容。

总之,《潍县大观》较为全面的记录了当时潍县的社会状况,将一个传统城镇逐渐趋新的片段呈现在世人面前,以一个缩影的形式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脚注。

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