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包拯是怎样一个人?

艾華戀萌


铁面无私包青天,包拯在影视剧里经常被塑造成铁面无私,明察秋毫的清官好官。

但这就像三国演义一样,多了演绎的成分。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也是一位铁面无私的清官能臣,但远没有民间传说、影视剧描绘的那般神乎其神。

我们先来看看他的生平,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是一代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佑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实际上,包拯的从政生涯大部分时间,都在地方担任判官,转运使等职务,在朝中则多任监察御史、权御史中丞等职务。历史演义关于他明察秋毫,断案如神,名侦探附体的描绘应该大多是在开封府任上。

在地方为官时,包拯清正廉洁,并且为百姓作出很多实事。比如任转运使时,曾巡察各地访问贫困冶铁户,并据实情申报转运司,豁免了这些户所欠的官铁,同时又鼓励有能力者开炉冶铁,发展生产。在担任朝廷监察御史、权御史中丞等职务任上,他不畏权贵,多次弹劾为非作歹的权贵。包拯立朝刚毅,执法严峻,不徇私情,凡以私人关系请托者,一概拒绝,因而将开封府治理得令行禁止,井井有条。

这些政绩都是实实在在的,当然,包拯也有一定的断案水平。但民间小说为了吸引人,比如《七侠五义》则把大部分篇幅用在刻画包青天明察秋毫,断案如神上,着重描述他如何解开疑难杂症,断了多少冤狱,惩治了多少坏人。这也类似于历史上的狄仁杰与影视剧中狄仁杰的区别。

以上是生说的看法,元芳,你怎么看?


生说


这个问题苍茫大地来回答:

历史上的包拯是北宋时著名的清官,当时民谚有云:关节不到,阎罗、包老。你化银子到阎龙王处,买不到命;你想徇私,想打通关节,找包公是没用的。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的包拯和历史上的真实包拯有很大区别的,许多影视作品、舞台形象、小说形象都是向壁虚构的。

包拯,庐州合肥人,生于公元999年,二十八岁高中进士,步入官场,一直做到开封府知府、枢密副使。

包拯断案如神,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他在庐州为官时,一亲戚犯法,被告入官府,包拯秉公执法,免费送他一顿板子。这一来,包公的部分亲友夹起尾巴做人了。后来包拯调入京城,京城里有许多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这些人更是无法无天。有个张尧佐的,是贵妃的叔叔,竟因此同时担任了三司使(相当于财政部长)等好几个重要官职,三司是主管全国财赋的官员,包拯认为张某才不堪用,更不堪多用,他连上五道奏疏,弹劾张某,甚至在朝堂上和仁宗掰起手腕,最终包公胜了,仁宗免去了张尧佐两个官职。(仁宗无愧于仁这个谥号,尧佐这个名是对张某的绝妙讽刺。)

另一个大官僚王逵,担任荆湖南路转运使时,十分残暴,逼得百姓逃亡山中,联合反抗。后调江南西路转运使,仍是狗改不了吃屎。包拯得知后大怒,连上两道奏疏弹劾,朝廷只是让他易地为官,调淮南转运使,老包又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上第三道奏折,过了一些日子,包公又了解到王逵在江南西路时,疑心地方官卞咸告发他的罪行,打击报复,暗中指使人诬告卞咸,关押五六百人,铸成冤案。包拯又第四次弹劾,到第七次宋仁宗终于免去王逵官职。

包拯处处奉公守法。他在端州府当官时,端砚石质坚实细润、雕刻精美,以前的地方官借着向皇帝进贡的名义,大肆搜刮端砚,奉承权贵。包拯在端州,只收缴向皇帝进贡的数量,自己一块不拿。

包公做了大官,生活仍俭朴,他在《家训》里说:后代子孙贪污腐败的,不许回老家;死后不得归葬祖坟。

包公清廉刚正,千古流芳。补充两点。第一点:《铡美案》是冤案,和包公无关。明朝有个清官叫陈世美,当官前家穷,受过一老乡的接济。陈世美升官后,老乡来找他办私事求升官。陈世美热情款待,但不愿意以权谋私,结果同为文人的老乡恼羞成怒,编了戏文来挤怼他,当然朝代往前推了一下,让陈世美穿越到宋朝,颠倒黑白,说他高中状元、抛弃发妻、贪慕富贵、做了驸马,还想杀掉发妻秦香莲,又给包拯配了把铡刀,算在舞台上报复了一下,看来中国的阿Q委实不少!第二点,包拯生活在北宋,那是文官的幸福时代,不仅因太祖遗命没有砍头的危险,收入也极为丰厚,赵匡胤贵族出身,只怕手下造反,不怕手下有钱;不像乞丐、和尚出身的朱重八八,抠门得不要不要的!有兴趣的文友搜索一下,反正从一品的包拯光凭俸禄及皇上逢时过节的赏赐,已肥得不要不要的!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人)。宋朝仁宗时考中进士,从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做起,最终官至三司使(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再改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梳密使相当于军委副主席)。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在中国的传统戏剧中,包拯有个嫂娘,因为包拯家世清贫,生下未满月,母亲病故。嫂子就把他放在自己儿子的摇篮里,喂包拯奶,喂儿子包勉粥,将其抚养成人,并聘请恩师,教诲他一举成名。包拯对嫂子始终十分感恩,尊称为“嫂娘”。其实,这个只是个戏剧传说罢了。

而历史上,包拯中进士时,父母都健在。按照《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包拯最初被任命为建昌县知县,因为父母年迈,就没有去赴任。“得监和州税,”改做和州税局的官员,“父母又不欲行”,包拯就没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过了几年,父母都过世了,在长辈的劝说下,才去做了天长知县。可见包拯家一点不贫穷,应该是比较富有殷实的家庭。

包拯为官比较清廉,这个跟宋朝的“高薪养廉”政策有关,而且包拯家里不缺钱,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包拯不贪。包拯在坐镇开封府时的年薪,很多人可能都想不到,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数额大概在千万年薪以上。包拯有朝廷拨给的2000亩土地,如果放到现在,这是多大的一笔财富。当然,整个宋朝政府的官员薪俸都很高,但是整个宋朝朝廷还是贪污腐败成风,所以,“高薪养廉”基本上就是胡扯。

包拯曾作为监察御史,建言加强练兵,整治贪腐。辞去该职后,还曾出使过辽国,回来后上奏折建议朝廷挑选“素习边事”的将领守边,并重视代州(今山西忻州代县)的将领选择,以应对边境突发的情况。雁门关就属代州管辖,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包拯在做三司户部副使时,免除了向百姓征收造船木材和河桥竹索赋税的重税;并让百姓耕种漳河地区肥沃的土地,大概有农田一万五千顷;包拯还废除了解州盐法;并且积极供给宋辽边境守军的军粮,这让包拯有了比较好的声望基础。后来包拯,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建言请求废除苛刻的行为,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

大家最熟悉的包拯的官职,龙图阁大学士,正式名称是“龙图阁直学士”,在1052年担任,由此有了“包龙图”的称号。后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被贬官到池州(今安徽池州)做知州,惨吧,这年是1055年。第二年,就是1056年,包拯复职,并且权知开封府,戏剧中的“倒坐南衙包龙图”正式登场。这时候包拯已经是快六十岁的人了。

包拯在开封府时,改革了诉讼制度。开封府旧制,凡是告状者,都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是否审理,何时审理,则由府吏通知。诉讼者不能面见长官,府吏可以借此敲诈勒索,营私舞弊,而冤屈者因送不起钱财而告状无门。包拯革除了这一弊端,大开正门,使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审案也更能公正合理。因此,才有了戏剧中“包黑子”的形象,刚正清廉,正直不阿。当然,上古神器三口铡刀应该是不存在的。

包拯此后主要作为言官,给皇帝提建议,弹劾不法的大臣。包拯曾建言宋仁宗立太子,因为包拯无子,而且年事已高,仁宗倒是很高兴包拯提出这个建议。包拯和宋代大才子欧阳修同朝为官,欧阳修是个大才子,但是破坏力也是非常巨大的,见谁啃谁的主,包拯就被啃过,曾对仁宗说包拯弹劾前三司使是为了自己去担任这个职务,让包拯只能在家避嫌了好久。欧阳修对包拯的总体评价还是很高的,只是转折了一下“但其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也是包拯的一个方面吧。

对包拯的整体评价,不敢妄加评议,还是引用宋史吧,“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翻译一下就是,包拯性格正直,憎恶官吏苛杂刻薄,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非常憎恨恶行,但从来没有不用忠恕之道来推行政务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衣服、器物、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包拯去世后,为了纪念包拯,在开封修建了包拯祠, 后来全国多地为了纪念包拯,都有修建包公祠,可见百姓心中的“一杆秤”。历史上的包拯和戏剧中的包拯,所做事迹虽然不同,戏剧多为杜撰,但是整体的性格、秉性和行为方式却是一致的,“包黑子”是确确实实的名符其实。


奕天读历史


真实的包拯是一个白脸书生,素有清节美名,时人仰慕其品格节行,称他为包公。在他的同时代,包公就已经声名远扬备受称赞,神宗时西羌俞龙珂归宋,就因为慕名包拯请求皇帝赐姓包,神宗赐名包顺;还有一个河州人归宋,也请求赐姓包,皇帝就赐名包约,从此处可见,包拯的大名已经传到边疆。

到了南宋,包拯开始出现在戏剧和小说里,对包拯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并在元代达到高潮,直到现代。

包拯的履历

包拯26岁结婚,29岁中举,授官大理评事、知建昌县【江西永修】,包拯以父母年迈,请求在家乡附近差遣,改授和州监税【管理钱粮税收的官职】。

因为父母亲不愿意离开家乡随儿子赴任,孝顺的包拯毅然辞官回乡里侍奉双亲,直到父母亲相继过世,又服丧三年居家二年后的景佑四年【1037】才出仕,知天长县,当时包拯已经39岁。

在天长县,包拯曾断‘牛舌案’,任期满后的康定元年【1040】,42岁的包拯迁官大理寺丞、知端州【广东肇庆】。

庆历三年【1043】四十五岁的包拯入京担任殿中丞,被王拱辰推荐,担任监察御史里行,未几,正式任命为监察御史。

庆历五年【1045】八月受命为贺契丹正旦使,次年正月出使契丹归来,六月迁户部判官,七月,出为京东路转运使,赐五品服。

庆历七年【1047】四月,四十九岁的包拯升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陕西转运使。包拯赴任未改章服,仁宗追赐三品服。

庆历八年【1048】五月,五十岁的包拯改河北转运使,未及上任,六月召为户部副使。

皇祐元年【1049】四月,授命五十一岁的包拯为河北四路安抚使、转运使。次年,任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这时候与赵㮣一起断伪皇子冷青案,并行使谏官职责,四弹王逵【之前还有三次一共七次弹劾王逵】、三弹张尧佐、弹劾宰相宋痒尸位素餐弹到宋痒罢相。

皇祐四年【1052】求外任,三月,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七月,改授高阳关路安抚使、知瀛洲。

皇祐五年【1053】,五十五岁的包拯丧子,长子包繶病死,以丧子乞求离家乡近一点的差遣,徙知扬州,旋改知庐州。

至和二年【1055】十二月,五十七岁的包拯因为之前在陕西时举荐人不当,降一官,贬知池州。

嘉祐元年【1056】

八月欧阳修、吴中复、文彦博保奏包拯复官刑部郎中、知江宁府。十二月,升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包拯已经五十八岁。

包拯在权知开封府的任上只有短短的一年零三个月【嘉祐二年三月上任到三年六月离任】。嘉祐三年【1058】六月迁官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兼理检使;七月,以御史中丞兼领京畿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

嘉祐四年【1059】,六十一岁的包拯弹劾三司使张方平,罢之;仁宗命宋祁任三司使,包拯又弹劾宋祁,又罢之;仁宗遂命包拯为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这就挺尴尬的了,包拯居家避嫌,好长时间才出去上班。

嘉祐六年【1061】四月,包拯为给事中、三司使,去掉了“权”字。四月升枢密副使,次年五月,包拯卒于任。享年六十四岁,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忂路。追谥“孝肃”,赠礼部尚书。

包拯被神话的历程

在民间,包公戏是盛久不衰,在影视剧里,黑脸包拯也是经常霸屏,不论是谁,提起老包包公,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包黑子已经被戏曲演绎千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深入人心了。

那他是怎么被戏曲演义附会成半神的呢?

主要是在封建社会,包拯那样的高大的清官形象,比较符合老百姓的期望,所以就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包公戏里宣扬包公“立心清正,持操坚刚”、“体察滥官污吏,与百姓伸冤”、“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行为都是符合历史上的真实包拯。包拯的确是个性刚直严峻,不苟言笑,所以才有希仁笑黄河清的谚语。

但是,为官清正廉洁、执法严厉、不畏权贵包拯也被戏曲传播的副作用害惨了,戏剧里面有些情节离奇,荒诞不经,比如包拯“日断阳,夜断阴”,成了出入阴阳界的活阎王,如此的宣扬迷信,就把包公架上神台,让包公成了神仙,其实反而弱化了包拯的真实能力,反而对老包是一种伤害。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猴格大人


包青天实在太忙,日断阳,夜断阴,三口铜铡泣鬼神,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好汉来帮忙。在老百姓心目中,包公是典型的清官形象,几百年来深受百姓爱戴,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被各类艺术样式演绎得出神入化的人物。


首先包公的身世就有曲折离奇的故事,大概受了戏曲《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的影响,认为包公从小父母双亡,有的说法是被遗弃,由大嫂扶养成人。事实上包拯出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官僚家庭出身,宋代史书里没有任何关于包拯有兄长的记载,在包氏族谱里包拯是有过两个兄长,但都在很小的时候去世了。包公没有兄长,当然也不可能由嫂嫂扶养成人,出身贫寒,父母早亡,可能是后世文艺工作者为了丰富剧情需要而加的戏码。

包拯确实是一个尽忠尽职的官员,同时他还是一名家喻户晓的破案高手,而且不惧皇权,不徇私情,《狸猫换太子》一案以各种文艺样式被传承了几百年。这都归功于元明时代的民间艺人,当时的公案戏,说唱词话,包公一人就占了绝大多数。(据考证元代公案戏18种,包拯占11种,明代刊印的说唱词13种,和包拯有关的有8种)


但是在宋朝史料里只记录了仅有的几件小案子,那一大堆的大案要案并没有记载。人们所熟知的案子大多来自明代的《龙图公案》,但据考证,其中绝大多数不是借用他处,就是完全是传说,在史籍中找不到出处抑或捕风捉影,他的大多数破案记录,也包括那三口铜铡,多是后人演绎出来的。

可以看一下包大人的履历,29岁时考中进士,照理应能做官,但包拯出于孝道,回安徽奉养父母双亲,直到父母都去世,守丧期满才出道做官,时年39岁。历任天长县知县,端州知州,这种孝道被当时人所称颂,也就是说包拯中进士后一直在家,没有断过案子。

从庆历三年(1043年)到嘉祐元年(1056年),先后担任监察官员,三司户部副使,京东路,陕西路,河北路转运使。向宋仁宗提出《论取士》,《论县令轻授》等策论文。还对边境防务提出建议,有著名的《论契丹事宜》,《论边将》等奏折。而转运使都是盐务漕运方面的工作,属于战斗在商业战线,使物价稳定,国家财政增收是他的任务。

所以从这段来看,包大人主要经历在谏议朝政和管理漕运和财政。也正是他工作的兢兢业业得到赏识,嘉祐(1056年)元年底到开封府任职,开始了他一生中留给后世津津乐道的执政经历。

据《宋史》记载,当时开封流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打官司没钱没路子没有关系,有阎王老爷和包青天为你作主,可见包公在民间的影响力和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包公在开封府任上其实只有一年半任期,在最难当的京官位子上,不怕权贵,为民做主,任人唯贤,铁面无私,也是在这一年半的开封府尹给老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包拯升迁御史中丞,最后他在枢密副使的职位上去世,死后谥号“孝肃”。究其一生,包大人并没有多少时间去断案,不可否认包大人是断过一些案子,但主要政务在进谏监察财政方面。

民间需要这样清廉的官员,老百姓渴望有这么一位执法如山,明镜高悬的人间判官,而包拯这个形象正是满足了人们内心对清官的定义,包拯青天大老爷的光辉形象也就顺应人心地树立起来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和民间传说、戏曲舞台、电影、电视剧中的包青天形象大有不同。但是,也并非完全没有关联,包拯改变民间诉讼的程序,普通百姓可以直接来到大堂前陈说是非。这是民间对包青天形象塑造的直接源泉。

1、断案如神,作官清廉

包拯中进士后,为照顾年迈父母数次辞官。双亲去世,守丧期满才做了天长知县。到任后,有人割了一户人家的牛舌头,失主上诉。包拯说,把牛杀掉卖了吧。牛是农耕社会主劳力,宋朝规定杀牛者犯罪。

于是有人来报告,说有人私自杀牛。包拯对这个人说:“你为何割了人家牛舌又来告他?”盗窃者只好认罪。后来调任端州知州,不用端砚巴结权贵,任期届满,也没有私自拿回家一个端砚。

2、改变诉讼程序,让百姓有说话的地方

包拯此后几经升迁和调任,后任开封知府。在京城任知府,史载包拯治事刚强,贵戚、宦官惧怕他,行为都有收敛。包拯还十分严肃,人们把见到包拯笑脸,当作黄河变清那样难。也许这就是“黑脸包公”说法的直接来源吧。

按开封府老规定,到衙门诉讼的百姓,不能走到大堂阶下。包拯改变做法,打开正门,人们可走到堂前陈述是非。有宦官和贵族建花园,占土地,使河道阻塞,包拯下令拆掉。有人拿地契找说法,包拯审核后发现被涂改增加了步数,就上报皇帝制裁了对方。

3、请立太子却没有触犯皇帝

在任何一个时代,如果有大臣向皇帝请求册立太子,基本就等同于请求皇帝来砍自己的头。但包拯向宋仁宗请立太子,不仅没触犯皇帝,还得到了明确回复。史载,包拯上奏:“东宫太子空缺很久了,天下人都感到担忧,陛下不册立太子是为什么?”

宋仁宗看到包拯的奉章后问他:“你认为该立谁为太子?”包拯说:“我无能,还没考虑要立谁,我请求早立太子,是为国家大计。陛下问我立谁,是怀疑我。我70岁了,没有儿子,并不是为自己和后代邀宠啊!”宋仁宗听了很高兴:“这事要慢慢商议。”

4、曾被欧阳修质疑

大臣张方平任职三司使,买了土豪的财产,包拯弹劾他罢了官;宋祁接替张方平,包拯又弹劾他;宋祁又免职,由包拯士暂时代理。欧阳修质疑:“牛踩了田,包拯夺人家的牛,处罚很重了,他又贪图肥缺,是不是过分?”

包拯听到后就待在家里,躲避代理三司的任命,过了很久才出来。主持三司时他又改变了一些老规定,以前皇宫物品从各地选用,使百姓困难。包拯则设市,公平买卖,使百姓不受侵忧。

5、死后得到极高评价

包拯64岁去世,封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史书评价他人品正直,厌恶官吏对百姓苛刻,性情敦厚,痛恨坏人。不轻易与人交往,不会有意讨别人喜欢,没有私人请托的书信,主动与老友、亲戚同乡断绝往来。

包拯地位显贵,衣服、用品、饮食却和当平民时一样。他常说:“我的后世子孙做官,要贪污犯法,就不能回老家,死了不许葬入祖坟。不按我的要求做,就不是我的子孙。”


指动济南


 包拯为何在历史上享有大名?为何被后世演义再三推崇?其根源是因为,包拯在历史上连续扳倒了三位三司使。

  且看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

  包孝肃为中丞,张安道为三司使,孝肃攻罢之。既而召宋子京,孝肃又言其在蜀燕饮过度,改知郑州。已而即除孝肃,遂就命。欧公时为翰林学士,因疏孝肃攻二人以为不可而己取之,不无蹊田夺牛之意,孝肃虽尝引避,而终不辞。元祐间,苏子由为中丞,攻罢许冲元,继即除右丞。御史安鼎亦以为言,二人固非有意者。然欧公之言,亦足以厚士风也。

  叶梦得是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大词人,活跃在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年间。其祖父辈在宋仁宗朝庆历年间即出任翰林学士,母亲也是苏门四学士之晁补之之女,叶家可谓官宦世家。叶梦得本人虽未亲身经历宋仁宗朝,却对仁宗朝掌故颇为熟悉。因此,关于包拯弹劾三司使的这段记载可信度极高。

  这则笔记中提到,当时包拯担任的官职为御史中丞。在宋代,御史负责弹劾百官,御史台最高长官便是御史中丞。身为御史中丞的包拯,在宋仁宗年间接连弹劾掉了三位三司使,正因为如此,包拯名震天下,成为百姓心中不畏权贵,仗义执言的楷模。

  不过,若我们细细考核这段历史,就可以发现,被包拯弹劾的三位三司使,并非是什么贪官污吏,更绝非什么大奸大恶,这三位三司使,都是有才干,有名望,但是在个人品性,即私德上有些瑕疵的宋朝名臣。

  第一任三司使上面史料中没有提到,那人叫做张尧佐,乃是宋仁宗宠爱的张贵妃的伯父。此人在历史上颇为精明强干,是从基层一步步做起,在民间口碑很好。他出任三司使其实是有资格的,但是,包拯提出,张尧佐乃是外戚,祖宗制度外戚不可重用。因此,张尧佐被罢黜。

  第二位三司使是张安道,此人乃是宋朝大大的贤臣、名臣。张安道,名方平,字安道,此人天资聪明,过目不忘,从政之后多有建树,几次出使契丹,在仁宗后期上书革除弊政,深得士大夫敬重。苏轼一生都以张方平为师,更将张方平比作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换言之,张方平不但有才,并且是位忧国忧民的好官。那包拯为何要弹劾张方平呢?

  原来,时任三司使的张方平以低于市价的价格,买入了某家一处宅院。包拯以为,张方平是仗势欺人,不配担任执掌国家财政的三司使。

  包拯用词非常犀利,在弹劾奏章中抨击张方平“无廉耻,不可居大位”。经过有关部门调查后,并未得到张方平利用权势欺压百姓的确凿证据。不过,按照宋朝官场惯例,只要是被御史台弹劾,那么,相关官员就会立刻被停职。

  另外有笔记记载说,包拯青年时得到宰相吕夷简提拔,深感吕夷简恩德。可是,张方平却与吕夷简不和。或者是因为这个原因,包拯要扳倒张方平。

  张方平就这么不明不白被罢黜了三司使。继任者为宋子京。这宋子京,名宋祁,字子京。这人就更加有名了,他有一句著名的词,广为流传,叫做“红杏枝头春意闹”!因为这首词,宋祁也被后人称之为红杏尚书。

  宋祁为何会被罢黜呢。叶梦得记载说是“在蜀燕饮过度”。就是宋祁在四川当官的时候,喝酒开会超过了规制了。叶梦得这话说得含蓄。其实,包拯是弹劾宋祁生活作风腐化,男女关系混乱。

  在别家史料记载中提到,宋祁家中已经有十多个小妾,可是,在四川为官时,依然买了许多歌姬舞姬,整个在家中吹拉弹唱。

  包拯人为,三司使乃主持一国财政之高官,生活作风必须严谨。宋祁这种人,根本不配做三司使。于是,宋祁也被停职反省。

  不过,宋祁在担任三司使的时候,有没有以权谋私,贪污堕落呢?没有。并且,史料中记载,宋祁是先将那些女子买入家中,成为歌姬之后,再那啥。换言之,宋祁没有违法。只是不像包拯那么生活作风端正罢了。

  短短时间接连三位三司使都被罢黜。宋仁宗召集宰执大臣,商议人选,一时之间竟然无人肯当那三司使。最终,宋仁宗只好让包拯出任三司使。

  言下之意很简单:行,你人为谁都不行,那你来当!

  包拯接到诏令之后,闭门不出好几天。对这个任命,他知道必然会引起非议。后来还是皇帝下诏催促,他才不得不前往上任。他担任三司使没多久,宋仁宗也知道包拯尴尬,便提拔包拯担任枢密副使去了。

  叶梦得提到欧阳修抨击包拯“蹊田夺牛”,意思是说,欧阳修认为包拯不地道。仅仅因为人家的牛踩了你家的田地,你就把人家的牛都抢走。言下之意,是说几任三司使只是生活作风有点小问题,根本没有严重到罢黜的地步。最后包拯自己当了三司使——从御史中丞到三司使是升官哦,更让欧阳修认为是包拯有意为之。

  包拯本意自然不会那么龌龊。在历史上,包拯是一个个人品德非常严谨,一生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之人。他不像后世演义中那样精明,那样能审案,但是做事情循规蹈矩,有板有眼,不徇私情,这一点是世所公认的。


叶之秋


包拯在我国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黑脸包公的形象深入人心,犹以忠贞不二公正不阿,为民伸冤为国除奸的忠臣舞台形象,广为流传。但民间传说中的包龙图,历史上的真实形象是不是真的如传说中的那样呢?历史上真有此人,但于传说中的人物相差甚远。


包拯,是现在的合肥人,家境殷实从小聪慧读书甚勤,相貌英俊,与传说中的黑脸包公有出入。是宋仁宗年间的进士。中进士后,曾因父母年老,其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两度拒绝朝廷的任命。这点与戏中所说,家境贫寒父母早亡,由长嫂养大,且对长嫂尊敬如母。出入较大,且史中并无其兄嫂的记载。

包拯是父母相继世后,出仕为官的,首任长天县知县,一生中最高品级为龙图阁直学士,这就是民间称之为包龙图的依据。最高官职为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曾任监察御使,这也是民间传说中,奏本弹劾奸臣的依据,知开封府事,这也是民间包龙图打坐开封府,倒坐南衙的来源。

史中记载,包拯为官清廉,曾上表奏请仁宗革除时敝,减免赋税造福民间,任枢密副使期间,对加强代州一带的防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至于民间传说的日断阳夜断阴,明察秋毫断案如神,惩奸除恶为民伸冤的传说,可能与其任开封知府时,改革讼制,告状人可直上大堂陈冤告状有关。之前告状人都需通过书吏等人员呈接诉状,原告无缘见开封主官,滋生了腐败,阻塞了讼道,真正的冤家原告有可能因为没钱贿赂有关人员,而状不得告冤不得伸。改革讼制后,讼道畅通,百姓告状方便,且可直达主官,这为包拯赢得了清官的声誉。

包拯有两个儿子,长子早逝,次子也曾在宋廷为官,但位至县令,官位不高,其它子孙再无记载。


无奈且向上


北宋咸平二年(999)包拯出生于庐州合肥的一个官僚家庭,一直刻苦读书,直到29岁考到了进士(戏曲中包拯都是自幼被遗弃,由嫂子抚养长大)

宋嘉元年(1056),包拯上任开封知府,开始了他的包青天经历,这时候的他已经是58岁高龄,《宋史包拯传》提及“包拯立朝刚毅,贵气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按照宋朝法律,百姓到衙门告状,不能直接给知府递折子,必须要先通过门牌司转达,门牌司因此经常刁难勒索百姓,包拯上任之后就撤掉了门牌司为民解忧。

包拯在开封府只做了一年多的知府,但是将开封治理的井井有条,后来历任端州知县,三司户部副使,治理的地方都让百姓十分满意。且多次向天子直谏,宋仁宗皇佑四年,包拯因为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触怒了仁宗被贬为河北督转运使,这时候被加封龙图阁直学士,后来也有人叫他包龙图就是因为这个官职。

宋嘉五年,包拯出任三司使,枢密副使,成为朝中重臣,这时候他已经年过六旬,64岁时,包拯死了。


时拾史事


包拯在民间的知名度十分之高,人们都叫他包青天,相关的小说和影视作品也比较多,包青天里面的几个角色,像公孙策,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的名字都深入人心,那我们来看看真实的包拯是怎么样的吧。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生于公元999年,北宋大臣。

公元1027年考中进士,任建昌(今江西永修)县令,因为父母年老需要人照顾,所以包拯就请求在合肥附近任职,改任和州监税。他父母不愿他离开,包拯于是辞官回家照顾父母。几年后,他父母相继离逝,他为父母守丧。

公元1037年,也就是离他第一次中进士十年后,包拯赴京听选,授天长知县。

公元1041年,包拯任端州知府,端州砚台天下闻名,之前的知府就拿着端州砚台去送给朝中权贵,包拯任满一年,没拿一块砚台回家。

公元1043年,任殿中丞,十一月任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后来请求免去按察使。

公元1045年,包拯担任契丹正旦使,出使辽国。回朝后建议朝廷任用一些熟悉边事的将领,历任三司户部判官。

公元1046年,任京东路转运使。

公元1047年,任尚书工部员外郎,陕西转运使。

公元1048年,任河北路转运使,六月任三司户部副使。

公元1050年,任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公元1052年,任龙图阁直大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后改知扬州,转知庐州,加刑部郎中。


公元1055年,因推荐官员犯错获罪,贬兵部员外郎,知池州。

公元1056年,任刑部郎中,知宁府,后知开封府,右司郎中。

公元1058年,任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

公元1061年,任给事中,三司使,拜枢密副使,调任礼部侍郎,他推辞不受。

公元1062年,包拯病逝,享年六十四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