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中从先秦到明朝的文章都有,为什么没有元朝和清朝文章?

俬仌専屬


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从选编者的角度来看。

《古文观止》由吴楚材与侄吴调侯选(二人均是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编先秦至明代的散文选本共二百二十篇,分十二卷,由吴兴祚审定并作序,成书于康熙三十四年。其序云:正蒙养而裨后学。所谓“正蒙养而裨后学”,即是着眼于科举之策论,故《观止》所选均以散文为主,偶杂骈文、韵文:先秦多选《左传》;汉文则主《史记》;唐宋则多八大家文等等;谈事言人,多有议论或深寓。

鲁迅尝言: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而是选者的眼光。然而二吴与其说‘选’的眼光,倒不如说是归纳总结的眼光了。清代古文选本茫茫多,有康熙选、徐乾学编注的《古文渊鉴》;有金圣叹的《才子必读古文》;董汉策的《历朝古文选》....二吴仅是集中概括、删繁就简而已了。其自序也未曾掩饰:

且余两人非敢言选也,集焉云耳。集 之奈何? 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选,而略者详之,繁者简之,舛错者厘定之,差讹者校正之云尔。

《例言》也说:

“古文选本如林,而所选之文若出一辙,盖较学相传即为轻车熟路,欲别加选录,虽蹊径一新,反多扞格。故是编所登者,亦仍诸选之旧。”

当然,《观止》并非官方组织,二吴也仅是从个人角度而选辑的,历代所批有如前文所提之‘抄袭者’;也有从所选文目而诟病的:盖因其遗漏了重要朝代。

《观止》目录罗列朝代如:周、秦、汉、六朝、唐、宋、明,独却略过隋、元二代;同时《战国策》(战国时期)列于秦文之下;三国独取蜀而遗魏、吴(同时蜀汉定为后汉);北朝十六国无一入选....这些操作似乎都能论证二吴是实实在在的“汉粹分子”:在他们眼里,非汉不主,在这个原则下,连分裂政权都被抹去,曹氏父子及元朝诸家岂能独容?所以,《观止》中就并没有选取元代诸名家如吴澄、虞集之文了。

再有,为什么没有清代文章也好理解。《观止》首先在其文序中就表示不取今人文章了:“ 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选”,若非如此,就得写成“集古今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选”了;其次,《观止成书》康熙三十四年,在此时及此时之前有那些名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这些人都参加过“反清复明”的大业...而号称‘天下之文章出桐城’的桐城派还未发迹,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等人要么还小,要么没生....所以在二吴这个时间段,清文是不好取也是不能取的。


无聊到巅峰


这个问题 峰哥已经回答的很好了,我想补充一下。

峰哥的回答解释了为什么本朝(清朝)没有入选。可是十六国和元代加上三国里魏、吴的都没有入选,元代总体水平是不行,虞集好歹也是可以入选的吧?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看看,这套文选类的古籍名字叫啥?《古文观止》,提到“古文”,你会想到古代文学里什么概念?

毫无疑问是“古文运动”,唐宋都有古文运动,代表人物就是唐宋八大家了。这里的“古文”,指的是秦汉散文,《古文观止》所选均以散文为主,偶杂骈文、韵文。这就很好解释了。

有人会问了,你还是没有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啊?且慢,这要解释清楚“古文运动”才行。今天我们喜欢谈“文学史”的时候,去说“古文运动”,可是在古代“古文运动”不仅仅是文学层面上的,也是包含社会、思想层面的。韩愈的文学方面的观点就有“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统一”,宋人苏轼评价他也是“道济天下之所溺”。这里的“道”,可不是“道教”的“道”,而是一种儒家的道统。你看看韩愈多么反感佛教,写了《论佛骨表》,因为他强调儒家的地位,所以才会去排斥佛教。宋儒更是如此。

也就是说,“古文”不仅仅是文学意义上的“古文”,更是“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古文”。可见,《古文观止》四个字蕴含着两种选文标准,一种是文体上的,另一种是道德上的,尤其是宋代以后儒家的道德。

宋代已经,三国的正统是蜀汉,因为宋代北方有强大的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宋人把蜀汉自比,曹魏当作北方游牧民族的政权,把自己的情感带入历史。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与其他政权的对立,宋代及其之后,传统的儒家的“华夷之辨”思想被改造,并且影响日益增强。这样也不难理解,元代没有作品选入了。至于十六国,可能原因也是类似,亦或者是宋代有些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基本上是乱世,所以,正统问题不用讨论。带着这种观念,文学作品恐怕也是不用入选了。



半卷


先说一个引子,《三国演义》大家都读过的,但是《三国演义》也有很多版本的,现在流行较广的版本是清朝毛伦、毛宗岗父子修订后的《三国演义》。

也是在这一版本中,毛氏父子将刘备奉为正统,曹操一派成为不为人讨喜的反面角色。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一个事情---任何书籍在出炉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作者(或编者)的个人情绪在其中。

同样的,《古文观止》也是。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

备注:二人是叔侄关系,吴楚材是吴调侯的叔父。

叔侄二人均是塾师,以课业授徒为生,只具中等学历,在清代文坛和学术界算不得是入流人物。

本来这本教材只是为了教授自己学生为主,后来传阅开来,越有市场,所以就勘定成册,编程散文集。

叔侄二人对清代以前散文的选择存在明显的偏重,重先秦、两汉和唐宋时期散文,轻两晋六朝散文,明朝时期文章也多有入选。

这一重一轻既有二吴的主观意识,也符合消以前散文的大体情况。毕竟局限于时代,二人的想法也是符合当时历史情况的。


古今众谈


《古文观止》选取了从先秦到明朝的文章。其中不乏明家之作。如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是清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于康熙三十三年选编的,古代散文本。是为"设馆授徒"而编的启蒙读物。所选文章多为议论文,显然是为学子们科考有关联。也与时局有关。要知道,清朝还有"文字獄"。也有许多朝代没有选,或少到只有一篇文章。比如南北朝,比如金元(朝)。《古文观止》所选的文章总数并不多。(也可以看出编者的兴趣爱好。)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偏爱。(部分章节摘自百度。)


安泰64486520


古文观止是一本非常好的散文集选编,编者是著名的写出了纲鉴易知录的人吴楚材,虽然只是一个乡村教师,但他的这两部书让后人不同诵读,可以说是达到了另一种人生巅峰。

古文观止没有收录元和清的文章大概有几点原因。一般有思想的知识分子,肯定有自己的偏好,古文观止也不可能是什么文章都入选的。元朝时间非常短,加上文人普遍不喜欢元朝,没有元朝文章也是合理的事情。古文观止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成书,那个时候一来立国时间段,最重要的是当代人的文章选谁不选谁是一件很难说清楚的事情。所以不编选当代人的文章也是避免纷争的一种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