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是谁刺杀的?

钱用草袋装89时尚


开枪的是武士英,武士英后面有几位大佬。但几位大佬的后面是不是袁世凯已成迷局。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宣誓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不久便暴露了称帝的野心。为了登上地位,袁世凯费尽心机,步步为营。民国成立以来,第一大政治血案,宋教仁遇刺案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913年中华民国国会大选,国民党大获全胜,宋教仁作为国民党党首,原本要从上海进京参加国会开幕大典。不想当晚在上海火车站被暗杀,年仅31岁。

这是一起轰动全国的政治谋杀案,警方很快介入调查,而此案侦破却出乎意料的“顺利”。警方很快查到了凶手武士英,由此牵出背后策划的几位大佬。包括:中华国民共济会会长应桂馨、内务府秘书洪述祖、内阁总理赵炳勋等人。这一干人的往来电报里,记录了此次谋杀案的策划经过。

宋教仁遇刺当天,应桂馨向洪述祖发出了最后一份密电“匪魁已灭,我军无一伤亡”。这些一系列直接的证据说明,是应桂馨、洪述祖、赵炳勋三人策划了宋教仁谋杀案。结合利弊分析,有足够作案动机的袁世凯,很有可能是这三人的幕后主使人。

随着对案件的深入调查,疑点越来越多。可此时,凶手武士英在监狱暴毙身亡,其他一干嫌犯也死的死伤的伤。宋教仁遇刺案就成了死无对证的悬案。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袁世凯是此案的幕后黑手,虽然他是此案最大的受益者。

宋教仁遇刺案,激起了国民党和赞同共和制人士的愤怒,全国上下义愤填膺,将矛头直指袁世凯。精明的袁世凯深知舆论控制的重要性,他一边逼清帝退位,疯狂绞杀资产阶级人士、镇压了二次革命,一边收买国会,修改临时宪法、操控总统选举。企图让自己名正言顺走上地位。

宋教仁遇刺两年后,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

冲仔只是初级历史爱好者,有不同意见欢迎评论区交流,冲仔期盼您的点赞和右上角的关注。


冲仔学历史


宋教仁先生究竟是谁杀的,我不敢淡然下结论,只能把一些可能说一说,诸君自己下结论吧。

宋教仁,湖南常德人,字钝初,号渔父,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宪政之父”。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杀与上海火车站,享年31岁!

凶手武士英当场被抓,此后又牵扯出应桂馨(中华国民共进会的会长和江苏驻沪巡查长头衔的青帮大佬),洪述祖(内务府秘书),赵秉钧(内阁总理),看起来一目了然的事情,但是越是追查发现问题越复杂,随着赵秉钧被毒死,应桂馨被砍杀,此事成为迷案。

宋教仁被杀,有几个嫌疑人:

(1)袁世凯

(2)赵秉钧

(3)孙中山

(4)陈其美

袁世凯看起来嫌疑最大,国民党在1913年国会选举中大获全胜,宋教仁是国民党内总理第一候选人,而他本人是坚定的内阁制拥护者,内阁制就意味着要限制总统权力,对于志在掌握大权的袁世凯而言,无疑是权力道路上最大的障碍,袁世凯有足够的理由杀宋教仁。

但这个事情太过明显,袁世凯老奸巨猾,不会做的这么直接,况且后期的相关证据都没有直接与袁世凯建立联系,嫌疑最大,却没有坐实。

赵秉钧,赵秉钧是内阁总理,也是袁世凯的走狗,他被怀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他是时任内阁总理,宋教仁上台他就的下岗,处于权力竞争压力杀宋教仁,第二他是袁世凯的走狗,无论是得到袁世凯的授意,还是主动为主子分忧,都是重点嫌疑人,且当时的嫌疑人洪述祖就是他的下属,宋教仁遇刺以后的电报都是有转交的意思,转交谁?赵的嫌疑最大。

孙中山和陈其美是一体的,如果是国民党杀的宋教仁,他俩是脱不了关系的。孙中山与宋教仁最大的矛盾在于政见不合,孙虽然当时无力出任总统,但是总统制的坚定拥护者,与宋教仁矛盾很大。而陈其美是孙中山坚定的拥护者,且陈其美当时刚刚卸任上海军政都督,上海是他的地盘,应桂馨与他有交情。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非常有利的证据,1913年3月27日,梁启超在写给女儿梁思顺(令娴)的家信中:“宋氏之亡,促吾加慎,刺宋之人(真主使者陈其美也),胪列多人,我即其第二候补者,今将彼宣告文剪寄,应某谋北来刺我,二十日前蜕丈已电告矣。”

但这种说法也是破绽很大,首先陈其美与宋教仁是至交好友,第二,孙中山当时已经让位于袁世凯,且在党内选举中主动让位宋教仁,宋教仁的资历人望与孙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孙杀他的可能性不大。

此事后来的发展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凶手武士英在监狱的神秘死亡,当时看守武士英的沪军六十一团,是国民党人黄郛的部队。而陈其美、黄郛和蒋介石是拜把子兄弟。武士英的上线应桂馨出狱以后北上找袁世凯要钱,被砍杀在火车上,而1914年2月26日。赵秉钧在天津督署内中毒,七窍流血而死。

究竟是谁杀的宋教仁,似乎成了千古之谜。民国时期,日本著名思想政治家北一辉写了本书,叫做《一个日本人的辛亥革命亲历记》,他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认为是赵秉钧和陈其美合谋杀死了宋教仁,而孙中山和袁世凯可能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赵秉钧之所以能和陈其美联合到一起,因为赵秉钧还有一个身份:国民党党员。

北一辉是宋教仁的好友,宋死后,北一辉以个人身份专门对此做了调查,后被日本政府召回,他的调查非常独立,所作出的结论有很强的参考性。

百年随时过,万事转头空,宋教仁先生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后人,我们应该记住他!



日慕乡关


这个问题有两重意思,一是刺杀宋教仁的杀手,这个毫无疑问是凶手武士英。二是刺杀宋教仁的幕后主谋。我觉得你要问的应该是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围绕宋教仁案的幕后主谋,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宋案本身。

宋案经过

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最终当上临时大总统。当时孙中山、黄兴等人认为民族、民权已经实现,今后的任务主要是发展民生。但是宋教仁认为:“今革命虽告成功,然亦只可指种族主义而言,而政治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推翻专制政体,为政治革命着手之第一步,而尤要在建设共和政体。今究其实,则共和政体未尝真正建设也。”

因此他主张在民国取代帝国后,政治斗争的方式也要相应的改变:“以前,我们是革命党;现在,我们是革命的政党。以前,是秘密的组织;现在,是公开的组织。以前,是旧的破坏的时期;现在,是新的建设时期。以前,对于敌人,是拿出铁血的精神,同他们奋斗;现在,对于敌党,是拿出政治的见解,同他们奋斗。”宋教仁试图通过倡导责任内阁和政党内阁,利用合法的政党竞争来建设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1913年初,中华民国举行第一届正式国会选举,在宋教仁的努力下,国民党获得国会多数席位,在参、众两院870个议席中,得到392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国民党的选举胜利,进一步抬高了宋教仁的政权预期和政治热情。尽管袁世凯曾想用巨金收买宋教仁,但宋教仁是个既有能力又有政治操守的人,并不愿意成为袁世凯的私党。宋教仁希望以国会多数党的地位组织责任内阁,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黄兴等人的陪同下到达上海沪宁车站检票处,踌躇满志地准备乘车进京以国民党代理理事长身份组阁时,遭到枪击,两天后不治身亡,年仅31岁。

众说纷纭

枪案发生后,凶手武士英很快被缉拿归案。随后在审讯的过程中武士英供出了主使人——江苏驻沪巡查长、中华共进会会长应桂馨

。后来上海租界巡捕房警探又通过应桂馨小妾获取大量信件与电报,其中涉及国务秘书洪述祖与国务总理赵秉钧。案情一下扑朔迷离,变得日益复杂。加之后来凶手武士英暴死狱中,尽管应桂馨百般抵赖,但是社会追查幕后主使的呼声是一浪高过一浪。众多民间探案高手不满足于将幕后主使判定为国务秘书洪述祖,他们要求继续追查,比如洪述祖的顶头上司国务总理赵秉钧,以及将赵秉钧视为心腹的大总统袁世凯

比如当时的《民立报》在1913年4月27日刊登44件证据后做出判断:

“宋先生之死,袁、赵死之,非洪、应与武死之也。洪、应二犯仅一器械,武士英更器械之器械,而真正之主动,乃袁世凯、赵秉钧也”。围绕者宋案的幕后主使人,出现了非常多的阴谋论。主要有:

1,袁世凯刺宋说

2,赵秉钧刺宋说

3,陈其美刺宋说

4,孙中山刺宋说

宋案重审

但是这些论断多缺乏充足的实证研究,也没有足够的史料可以支撑。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研究者错将“宋案”等同于“刺宋案”。但是最近北大历史系尚小明教授通过数年悉心考证,运用大量被前人所忽视的核心证据,对宋案进行了重审,出版了鸿篇巨制的《宋案重审》

该书彻底纠正了过去研究者的认识误区,明确揭示“宋案”实际上是由收抚共进会、调查欢迎国会团、操弄宪法起草、构陷“孙黄宋”、“匿名氏”攻击、低价购买公债以及刺杀宋教仁等多个情节次第演进与交错进行而酿成的复杂案件。并通过极其细腻的考证,将看似毫无关联的各个情节之间的内在关系彻底揭示出来,最终令人信服地揭开了宋案一系列谜团。可以说是关于宋案的盖棺之作,大家有兴趣可以买来细细品读。


越后汤泽


宋教仁遇刺是民国第一要案。遇刺的不仅仅是宋教仁个人,遇刺更是民国的民主。换句话说,宋教仁遇刺就代表着民主已死。

但不得不遗憾的指出,宋教仁遇刺案至今无解。由于当时破案,结案就很仓促。导致当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无法服众。到现在就是彻底无法查清。这个政治案件也许永远无法破解了。

我们现在就已发现的资料来分析一下谁有可能是最大嫌疑人?本着谁是最大受益人谁是凶手的原则。凶手应该是袁世凯。实际上上海巡捕房第一时间就把开枪的凶手失业军痞武士英捕获。从其住所搜出总统府秘书长洪述祖的电报。从这些资料来看一定是袁世凯指使洪述祖所为。因此黄兴有副对联:前年张振武,去年陈是英。今年却是宋教仁。你说洪述祖。他说赵秉钧。我说就是袁世凯。黄兴指名道姓就是民国总统袁世凯。而且对于袁世凯下令悬赏缉拿凶手的行为大加讥讽。大有贼喊捉贼的味道。

当时,在国会选举中,宋教仁领导的国民党大获全胜。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宋教仁即将组成责任内阁。成为拥有实权的国务总理。而袁世凯将成为虚无总统,,是袁世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事实。所以暗杀了宋教仁。但必须指出的是,就算宋教仁不死,组织成责任内阁,袁世凯是否会交出权力?北洋新军是否接受宋教仁领导?欧美国家只认袁世凯。能否承认宋教仁?还真是一个未知数。作为一代奸雄的袁世凯是否会这么做,应当怀疑。因为杀了宋教仁第一怀疑对象肯定是他,而他获利确实不多,有点得不偿失。因此上说,是袁世凯麾下有人未经袁世凯同意,而主动暗杀了宋教仁。以便于袁世凯成为拥有实权的大总统。

根据现在发现的材料,孙中山的也有行凶的可能性。宋教仁与孙中山在国家政治体制上最大的分歧在于,宋教仁希望是责任内阁制。孙中山希望是总统制。在政治体制上,袁世凯和孙中山的思想是一致的。而宋教仁孙中山的二人的政治分歧根本无法调和。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孙中山已经辞去公职。在国民党挡内也没有职务。而宋教仁的竞选成功也就标志着孙中山主张的破产和失败。而这时候孙中山也许未必会派人暗杀宋教仁。有人主动去刺杀宋教仁。而使得责任内阁制破产和失败。而结果却是,袁世凯借宋教仁遇刺,解散国民党。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流亡日本。袁世凯强迫国会开幕选举自己,使袁世凯自己成为具有宪法依据的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也就是说,在行为和思想上,袁世凯孙中山都有可能,但二人都不是直接责任人。换言之,应该是二人的手下错误地理解了二人的思维。盲动行动刺杀了宋教仁。袁世凯和孙中山得知消息以晚,也只有将错就错,把责任推给对方。撇清自己。也就此来达到自己的个人政治目的。

可以说,宋教仁的被暗杀,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先驱被暗杀。这个至今无明确凶手的暗杀事件。被暗杀的还有刚刚萌芽的民主政治文明和体制。从此以后,北洋政府彻底走向衰败和死亡。



清水空流


宋教仁是谁刺杀的?

要准确详细地回答宋教仁是谁刺杀的问题是有很大难度的,几年前我在网上就发过“谁是宋教仁血案的主谋?”的网文,最后的结尾因庶务忙而未完成。当然,如果从刑事侦查的角度简明扼要地探讨一下疑点还是可以的。

从弹道角度上分析,在裸照上,弹孔在上腹中部偏右约200px处的腰上部。如此精确的射击,应该是凶手左手虚飘地把住宋的左腰,右手持枪,在宋右臂抬起瞬间,凶手右臂绕到前面;或在宋注目前方时绕过宋的右臂,枪口对著宋的该部位向下斜一枪毙命。简之,凶手是紧挨着宋,从宋教仁的腰上部向腹下方开枪。只有这样才能在杀死宋教仁的同时,不误杀伤前面的陈劲萱、黄兴和后面的廖仲凯等人。这个信息说明什么?说明凶手事前被安置在最恰当的位置,宋案发生在上海沪宁铁路车站,属革命党人上海督军陈其美的辖区,宋案发生当晚,车站值班的警察身在何处?据3月23日沪宁铁路悬赏海报中称,“当时铁路巡警,有4人值班照料车客,二人在行李房内照料北上议员行李”, 唯独国民党领袖剪票进站却无巡警照料,以致事成后“刺客乘间逸去”。如果党内没有高层头头的设计、规划、指挥、协调和配合,这个有高难度技术要求的系统工作是无法有效完成的。从中可以看出目标明确,分工配合有效。它不可能是孤立的事件,让人感觉有一只无形的手始终在操纵这一切。这个高难度的暗杀项目要袁世凯去搞,派几个无权无势的生面孔去恐怕连近身的机会都没有,如果真是袁世凯搞的,凶手为何怕误杀旁人呢?多杀几个革命党要员不更好吗?

打宋教仁的子弹取出后经检验发现是有毒的。这个用毒子弹杀人的特点,在民国初年只有孙中山有先例可循,孙中山想杀陈炯明时,孙中山亲手把处理过的手枪交付黄大伟,说枪中子弹有毒,可以一枪毙命。大家都知道孙中山是学医的出身,而袁世凯即未学医,又无先例。

凶手武士英如果真是袁世凯派遣的,革命党人为何不对其进行详细的公审,让其丑闻尽情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证据更丰满、更充足些,岂不更好。所谓孤证不立,难以服众。年仅22岁的杀宋凶嫌武士英一个星期前“以其押捕房及模范监狱时,均言笑自若,毫无疾病,何以改禁于上海督军陈其美的辖区六十一团营仓后,即行病毙?”而且是突然死在公审前一天的晚上!是死在陈其美控制的狱中,而不是死在袁世凯控制的狱中?这不是明显的杀人灭口吗?

下面来看看宋教仁遇刺后几个关联人物的公开表态。

袁世凯当得知宋教仁于1913年3月20日晚10时45分遇刺后的第一反应是:愕然曰:“确矣,这是怎么好!国民党失去宋遁初,少了一个大主脑,以后越难说话”。他隐约感到用议会方式合法地选自己当总统,宋教仁当政府总理的南北分权共治的政治格局已遭破坏,南北双方和平共处的局面不好维持了。随后袁世凯颁布命令说:“前农林部长宋教仁,奔走国事,缔造共和,阙功甚伟。凡我国民,同深怆恻”。1913年3月23日,袁世凯电令江苏都督严缉宋案凶手,并要求采取措施保护黄兴。江苏都督程德全、民政长应德闳通电全省各地官吏协拿凶手,限期破案。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大总统袁世凯泣道:“前亡午桥(端方),后亡遁初(宋教仁),我之大不幸也”。“我代人受过多了,从未自辩,我虽不杀遁初,遁初却因我而死,又何必辩。若是明白人,就该想到,如果我要杀他,又何必招他来京呢?数次招他来京,却在他将行之际杀之,这岂不是授人以柄吗?就算傻子也不会这样做的呀。因此我不自辩,相信总有真相大白之日”。袁世凯电文中表态:“迅缉真凶,彻底根究”。政府也表态:“宋君竟尔溘逝,曷胜浩叹!目前紧要关键,惟有重悬赏格,迅缉真凶,彻底根究。宋君才识卓越,服务民国,功绩尤多,知与不知,皆为悲痛。所有身后事宜,望即会同钟文耀(即沪宁铁路总办)妥为料理。其治丧费用,应即作正当开销,以彰崇报”。

总之,袁政府对破案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用商榷的态度惋转地希望此案移转至公正的第三方来审理:“裁判所移转之事,不知是否为法律所许,若能办到,但移至湖北,则此案不难水落石出矣”。而革命党人则强硬地要用自己的意愿和方式去审理。

下面看看孙中山的态度。宋教仁遇刺后,孙中山在第二天即得知消息并决定立即回国。四天后3月25日,孙中山一行人回到上海,当晚国民党要员就在黄兴家召开会议。此时人犯刚刚被捕,还没有经过正式审讯,物证也严密地保藏在巡捕房,案件刚发生几天,侦察尚未展开。奇怪的是孙中山等人在案情尚未水落石出之际,毫无过硬证据就一口咬定袁世凯总统是暗杀主谋。会议讨论的主题只是动武还是寻求法律解决。黄兴等人认为辛亥革命达成的共和政体已成刍型,主张在共和体制内用正当法律程序解决。因为国会马上就要召开,如果国民党人的“政党内阁”能得到实现的话,自有办法对付袁世凯。孙中山从一开始就认为是袁世凯在背后策划了一切并明确表示一步也不退让。认为法律根本无用,只有武力才能解决问题。主张立刻准备兴兵讨袁。事实表明,孙中山对查明宋案真相毫无兴趣,真正有兴趣的是籍此怎样才能倒袁。宋庆龄本人就承认过孙中山有这个性格:“孙先生生平但知目的,不问手段;但知是非,不顾利害,尤反对调和”。

返回上海的第二天,孙中山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拜会日本驻上海总领事有吉明,通过有吉明与日本政府联系。又通过森恪听取日本财界的意见。希望日方提供援助。据有人初步统计,1913年3月下旬到7月下旬,孙中山会见日人24次,其中有吉明14次。黄兴也见日人12次,其中有吉明7次。在这些会见中,日本方面反复表示希望孙中山应尽力避免国内动乱,维持共和局面与袁世凯谋求妥协。日本内阁通过了对中国南北纠纷‘全然采取中立不偏之方针’。拒绝了孙中山提出的日本援助中国革命党人进行反袁的要求”。

尽管不能获得日方援助,革命党和北京政府都开始秘密做军事准备,据当时安徽都督柏文蔚记载,他在宋案后到沪,每夜都和陈其美讨论军事计划,而国民党中激进份子也纷纷到各地运动军队。而袁政府也不示弱,他加快完成对外大借款,占得经济先机,随后任命陆军部长段祺瑞为代理总理,并把北军运动到各个战略要地。凶犯武士英的突然暴亡必然给宋案的进一步侦破、审理带来巨大的损失,使司法过程难以为继,案件审理本身的突然停滞为案件之外的军事角逐赢得了宝贵的军备时间。事至此时,似乎可以理解外国律师沃沛对凶手武士英的初审:“你可知国民党是何宗旨?”武答:“二次革命,推翻中央政府”。法官问:“你说蓄心杀宋已久,在何时?是一年前,还是两月前?”武答:“两月前”。凶手在两月前就已知今后会发生推翻中央政府的二次革命。大家可以想像,文盲凶犯武士英如果不死,会不会对孙文和陈其美的二次革命造成师出无名的后果?

下面看看宋教仁遇刺后的态度。他自知命不久矣,就对陪护在身边的好友黄兴和于右任口述遗嘱;今以三事奉告: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东京寄存之书籍,悉捐入南京图书馆;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后,请克强与公及诸故人为我照料;三、诸公皆当勉力进行,勿以我为念,而放弃责任心。我为调和南北事费尽心力,造谣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误解,我受痛苦也是应当,死亦何悔?他授意黄兴代拟电报给袁世凯,讲述自己的中弹经过和革命生涯, 电报原文如下:“北京袁大总统鉴:仁本夜乘沪宁车赴京,敬谒钧座。十时四十五分在车站突被奸人自背后施枪弹,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势必至死。窃思仁自受教以来,即束身自爱,虽寡过之未获,从未结怨于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毫权之见存。今国基未固,民福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临死哀言,尚祈见纳。宋教仁。哿”。宋教仁在手术后,情况没有好转,大小便中出血严重;21日下午,宋教仁再次被送进手术室,延至22日凌晨4时48分不治身死,年仅31岁。身故后,范鸿仙拍下宋教仁遗体的照片,今宋教仁墓安于上海市闸北公园。

从宋教仁的以上表态中可以看出什么信息呢?他委托之人不是同党孙中山而是对立面的袁世凯。甚至只字不提孙中山。这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心知肚明,只是嘴上不说?就像朝鲜的金正男之死,谁也不必讲明。事实证明,宋在当时将后事主要托付于袁世凯、于右任、黄兴是正确的,涉案的凶犯后来都被处死了,除主谋外,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就是明证。我们设想他委托孙中山会怎样,会不会像调查蒋介石刺杀光复会领袖陶成章那样不了了之?

在宋教仁的遗嘱中没有纠结到底是谁刺杀了自己,没有让同党为自己报仇。他临终前嘱咐不要以我为念,不要放弃宪政的责任心。希望继续走议会选举、阳光参政、公平竞争的宪政民主之路。说明他担心来之不易的、刚刚起步的政党政治、议会民主的共和宪政格局从此毁灭,重回暴力解决问题的老路,重回用武力决定谁是老大的老路。从他的遗嘱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位心忧天下的宪政先驱的伟大胸怀和境界!每读至此,我都会潸然泪下,为什么一些嘴上高喊共和的人,一旦共和体制刚刚到来,就会有人叶公好龙,将其扼杀于襁褓之中。要知道经过几千年威权专制的国度,初生的共和是多么脆弱、多么不完善、多么需要各方真诚地共同呵护啊!世上哪有一开始就可以自动出来一个完善的宪政呢?它难道不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吗?它难道不需要大家共同维护、遵守和共建吗?

在宋案之前和之后,孙中山曾经策划暗杀过多位重要名人,限于篇幅只讲两例。先看黄远庸被刺案。黄是民国初年与梁启超、章太炎齐名的舆论界领袖人物,号称“新闻界钜子”,所写专栏《远生通讯》在当时政界影响极大。他不管袁系还是孙党,凡政界丑恶现象及各种内幕,一律予以披露并鞭挞。因此得罪多人,于1915年远避美国以防报复,但在1915年12月27日仍被暗杀于旧金山。此系暗杀记者第一大案,此前有宋教仁案,现又有黄远庸案,社会舆论一致指向是袁世凯所为,让其百口莫辩。

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年的杀手刘北海临终前在台湾道出真相:刺杀黄远庸竟是“国父”孙中山命令中华革命党美洲支部,也即后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直接指挥干的!刘北海当时是林森卫士。孙文要暗杀名记者黄远庸,是因其报道不但抨击袁世凯,也对孙之暴力革命亦冷嘲热讽;尤其是黄的文章说孙中山只是国民党挂名领袖,实际主持者乃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国民党之改组也,实系钝初一人主持”,宋“实为国民党政界运动之中心”。这正刺中孙文痛处。以黄远庸文笔及影响,老孙不仅面子里子都丢大了,且直接影响其对国民党的操控权,甚至可能引起对刺宋案的联想,故必欲去之而后快。袁世凯则为老孙背“黑锅”达60余年,若刘北海杀手至死不言,正统的史书还将继续讲述袁世凯暗杀黄远庸的故事。

再讲陶成章被刺案。陶成章是光复会的实干领袖,1906年加入同盟会,后来在南洋为革命战略、人事和经费等问题指责孙中山独裁、所收捐款账目财物与用途等等不公开、公财私用等等。陶成章与孙文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了,并公开号召倒孙,同盟会从此分裂,陶成章重建光复会与孙文分庭抗礼。孙的地位感到了真实的威胁,于是,孙对其死党部下陈其美说,不解决这个人,同盟会有困难。陈其美对部下蒋介石提出要解决“陶的问题”。 1912年1月14日蒋介石携王竹卿将光复会领袖陶成章暗杀于上海法租界的广慈医院之中。除掉了孙中山个人独裁的主要反对者。

陶成章被害后,国内震惊,革命党人尤为愤慨。孙中山在案件未经公正和详细审理前,仿佛已知内幕,迅速向报界宣布并定性为“挟私复怨”、“擅行仇杀”。为媒体宣传定下基调及舆论导向。希望产生三人成虎、一犬吠形,百犬吠声、谎言重复百遍即成真理的效应。孙中山对同志们说:陶成章生前虽然反对过他,和他有意见分歧,但是,他不计前嫌,对其惨遭暗害深表痛惜。孙文还亲自看望陶成章的家属并加以抚慰体恤,使其家属深受感动。他下令:“严速究缉,务令凶徒就获,明正其罪,以泄天下之愤”。于是,浙江都督悬赏3000元缉拿凶手。作为沪军都督的陈其美也不得不装装样子,悬赏 1000元缉拿凶手。不多日,王竹卿被缉拿归案,未经详细审问很快便被处死灭口。蒋介石还是惶惶不安,陈其美也深恐真相大白,只得让蒋介石暂去日本避避风头。1912年2月,蒋介石以出国学习军事为名,再次东渡日本。此后,对陶案的调查就成为贼喊捉贼的黄鼠狼审鸡案,在敷衍搪塞中、时间会消磨人的记忆,人们会淡忘或无暇谈及此事,最后不了了之,仿佛没有发生过此事一般。

蒋介石后来在《日记》中说:“余之诛陶,乃出于为革命为本党之大义,由余一人自任其责,毫无求功、求知之意。然而总理最后信我与重我者,亦未始非由此事而起,但余与总理始终未提及此事也”。如果没有蒋介石《日记》的解密公开,陶成章案永远不会大白于天下。

刺宋案后的第三年,1916年5月18日,帮助孙中山策划并指挥暗杀许多同党的陈其美在法租界萨坡赛路(今淡水路)14号公寓日本侨民山田纯三郎的寓所被暗杀了。此案一直未破,也没有人愿意去破案。好象破此案没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只留下两个或多个版本的故事满足一下人们的好奇心。凶手一说是李海秋、一说是程国瑞。这两人曾经都是陈其美的部属。究竟是不是这两人杀的,或者还有别的真正的杀手,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经过一系列的党内清洗,在党内已经没有人胆敢挑战孙的权威了。中华革命党关键的最高暗杀秘密从此没有泄密的机会了。

刺杀这几个次要人物不会对国体政体发生根本变化。唯独借刺杀被誉为“宪政之父”的宋教仁,而发动所谓的“二次革命”推翻新生的共和宪政,国家政体发生重大改变,使其重回专制老路,区别只是穿上共和的外衣而已。所以宋的死在当时社会上掀起巨大震动。甚至报上有这样形容:举国惶惶,挥泪如雨,报纸记载,笔为之秃,墨为之凅。人们即痛惜宋融贯东西学理,调和南北党争,这样的才干不再有,也伤感他毕命仅三十二岁的华龄。更有远见者断言:宋教仁去,真共和随去,国事不可问矣。

宋案的疑点太多了,为了节省篇幅,以上只能列举了几个主要的疑点。至于真相如何,革命党内部高层许多人都心知肚明,只是不便说或不敢说罢了。例如,请看于右任为宋教仁墓题写的铭词:“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记?为直笔乎?直笔人戮。为曲笔乎?曲笔天诛。於乎!九泉之泪,天下之血。老友之笔,贼人之铁。勒之空山,期之良史。铭诸心肝,质诸天地”。这其中有两重意思:一重意思是:讲真话吧,就会被人杀戮;讲假话吧,会遭天诛。在这两难之际,还是期待将来的良史写出事实的真相吧!一百多年过去了,良史何在呢?还要等多久才会等来良史呢?我想,别说没有良史,即便有良史恐怕也不敢讲吧!如果要问我:宋教仁是谁杀的,我最多只能讲:我没亲眼看到真相,手上又没有证据,以上写的这些东西都是从网上搜集整理而来,至于有多少可信度,我拿捏不准,请各位自行判断,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春节即将结束,我还得去寻点像农民工干的事,谋点稻梁,否则饿坏身体,下一篇文章:“给历史学家们上一堂课”如何发得出来呢?朋友们再会!


冯国华的发言




宋教仁谋杀案可以说是民初第一大案!本来毫无疑问的案子不知道为何又被翻出来,而且说可能是国父孙中山所为。难道“国父”是谋杀同党之人的幕后黑手?历史可以大胆假设,但必须小心求证!

我们先看看说孙中山谋杀宋教仁的几个观点,主要是说有两个,一是嫉妒宋教仁威望超过自己,二是将谋杀事件嫁祸于袁世凯,从而反袁重新夺回总统大位。

“辛亥革命”成功后,宋教仁在党内的声望确实越来越高,但还远达不到孙中山先生威望的高度,而无论宋教仁还是黄兴仍然认为中山先生仍是党内的最高领袖,这在“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大会上中山先生以最高票当选国民党理事,并被全党推举为理事长上可见说明。而此时的中山先生并不热衷于当这个“党魁”,他的理想是卸任“临时大总统”后专心最大的“民生”工作——铁路建设问题,所以他把大家推举的理事长让给了宋教仁代理。中山先生认为革命成功了,他的“三民主义”前两个主义已经解决,所未解决者唯有“民生”主义了。他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说:

同盟会素主张者有三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唯民生问题尚待解决”

所以他也就专心去解决“民生主义”去了。这从其后所有的旅行演讲中都可以证明这一点,所以说他嫉妒宋在党内的威望超过自己而起杀心,这就不仅仅与史实不符了甚至有点诽谤了!



那么中山先生想以此事“嫁祸”袁世凯?结果可以说恰恰相反。 中山在“宋案”发生时并不在国内,他在日本考察工业和筹款等事宜,等接到这个凶信后,开始他并没有怀疑袁世凯,他只是嘱咐同志要彻查此案,他打回国内的电报如下:

“闻钝初死,极悼,望党人合力查此事原因,以谋昭雪。”

他如果想反袁,他不会在此前劝党内同志不要反对袁世凯,要支持他工作,可以说孙中山是以一个君子之心对待袁的,这是中山作为领袖的一个高贵的品质。在党内革命同志劝他不要相信袁世凯时,他在北京二次见袁后说袁氏“绝无不忠民国之意”,并说:

国民对袁总统万不可存猜疑心,妄肆攻讦,使彼此诚意不孚,一事不可办。

此话是在宋教仁遇刺前所说,说明当时中山先生还是对袁世凯非常信任的。他对袁的才干是大加赞赏的,他说:

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

所以让袁管理这个国家中山先生认为会比他强,其后就无怨无悔的“规划将来”去了。 如果说中山先生在“宋案”前准备好了反袁,那他应该做好军事准备,而恰恰是他根本没有准备好,一气之下仓促应战,不及两个月就以失败告终。



在“宋案”发生后仅三天就抓住了真凶应夔丞,隔天又捕获凶犯武士英,并搜出国务总理赵秉钧、内务部秘书洪述祖与应犯密谋杀害宋教仁的电函多件,所有证据都指向袁世凯,至少是他的嫡系总理大臣赵秉钧是脱不了干系的,我倒是赞同美籍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的意见,他说袁也并不是真凶,老袁不喜欢宋是真的,但他无意用此手段,况且当时气候不是他杀别人都会怀疑是他干的,他何苦为此呢?主要是赵秉钧“揣摩圣意”,知老袁不喜欢宋,而宋又对自己构成直接威胁(宋组政党内阁他就是总理),就除之而后快了。 宋一死,“责任内阁”也就夭折了,我们这个民族刚刚见到的一点民主曙光也就熄灭了,百年后的今天想到这个还是欷歔不已!


至良知zlz


宋教仁是袁世凯杀的吗?我觉得不会,他不会那么蠢,授人以柄。

宋教仁死之前,是中华民国的最好时期,也是最好的开局。如果没有宋案,可能很多历史都会重写。

宋教仁案是赵秉钧这个猪队友干的,他是体察上意,解上之难,却帮了倒忙,实际也坑了他的老大,不怕神对手,就怕猪队友。

其实,与其说,赵秉钧想帮袁世凯,实际他是为自己,因为国民党大选获胜,宋教仁就会取代他当总理。

当总统也是不一样的,孙中山当总统,是总统制,换成让给袁世凯,就改为内阁制,有点看人下菜碟了,也是随意性太强。

我们看历史,太喜欢先入为主了,把一个人先定性,然后再评论,不客观也不准确。举例说,不能客观的看好人干坏事与坏人干好事。

最好的看历史的方法就是,一张白纸看一件事,然后评价一个人,通鉴纪事本末,这样的历史很好看的,而人物传记就不可靠了。

解决方法是,同样一个人一件事,多看几本传记,臧否的都看,比较看。


韩东言


宋案是对中国政治史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的大迷案,除几位直接当事人能够直接认定外,目前的全部说法也都只能的推测,没有新的关键证据出现前,后人能做的无非是分析哪一种推测更符合逻辑、更为合理。

一致认为的嫌疑人分为两组:

第一组:袁世凯,赵秉钧;

第二组:孙中山、陈其美;

说两组而非四个,是说赵、陈二人纵使涉案,也不会处于为了自己;无论宋是否殒命,赵都需卸任;陈更不可能获益,不说宋去世后孙是否必然上台(作为军方,陈极可能并不看好孙的实力),就私交而言,宋陈似乎也算是好朋友,宋上台陈应当也能获益。

毋庸置疑,义愤、激情、一时冲动之类的作案动机绝无可能,如此,则袁、孙似乎都缺乏足够的动机。

袁此时下手似乎害处远远多过益处,相信即便袁真的很欣赏宋,内心极可能不见得真去如何重视宋,宋不过一人北上,在袁看来,多半不会太当成一碟菜。

以袁当时的地位人望,这个毛头小子想如何撼动自己怕是非常不易,甚至袁未必没想过能否收编的问题!

更何况袁手下还有那支能征惯战的北洋军,宋本人怕也未必想过能够染指。

所以,袁多半会认为宋不大会跳出自己的手心;若阴暗一些看,留给袁动手的时间实在很多,让宋北上后再杀,嫁祸他人的技术要求至少远远低于在上海动手!

而且,袁终身似乎都非常爱惜羽毛。

所以,无论从何种角度看,冒大不讳在上海的公众场合刺杀,对袁都无好处,以袁的精明应当算得清楚。

至于说袁安排诽谤宋(“毁宋”),这倒十分符合逻辑,毁的效果好,宋就直接远离政治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也可能让宋焦头烂额,存在向袁求助的可能,没准能被袁顺势收编。

如前所述,除非袁安排,赵更不可能这样杀宋。

至于说孙涉嫌,多半是袁被骂火了,又发生了二次革命,反骂孙所致。

袁是缺乏动机,孙则是毫无动机!

说孙杀宋的理由主要是以此发动二次革命,其后武士英在陈其美的眼皮底下被杀也是孙(陈)被怀疑的原因。

目前为止,没找到二次革命事先准备、串联的迹象,开打后革命军的表现似乎也映证了仓促举事的事实。

况且,宋被刺、就能革命?这显然是孙算不到的。

如此,孙搞刺杀无疑是既无目的、有无意义,毫无合理性。

至于武士英狱中被杀,若说与陈无关,未必好无合理性。

一方面,武士英被杀的细节记载,其可信度至少没有案情的其他记载那么高;另一方面,若欲干掉武士英,陈的机会应当很多,也有足够条件做个无解的局。

很难想象,惯于暗杀的陈除掉武士英这种小混混,会一点不考虑技术含量。

若以上的分析存有一定道理,我个人倾向于是洪述祖和应桂馨两位揣测上意有误、进而独自决定的行为,与其他人并无关系。

官场盛产这类奴才,为了邀功进而升官发财,常能干出害了别人、害了自己也伤了主子的蠢事。


言知zym


1913年3月20日沪宁火车站一声枪响,中国近代立宪第一人,国民党教父之称的宋教仁中枪后不治身亡,遂成民国第一大案。

随后国务院秘书洪述祖、失意军人武士英、国民党人应桂馨相继被捕,他们三人皆是刺宋案的真接执行人。但幕后指使之真凶却众说纷纭,洪述祖是刺宋案的策划人,他与陈其美的关系皆是共进社成员,同属国民党政营,刺宋本质上是国民党内部的内讧。应桂馨与陈其美乃是密友,二人对宋教仁撇开国民党搞宪政犹为不满,宋欲建内阁制,与陈其美、孙文的利益相悖,孙文不会指使属下杀人,但陈其美不会容忍自已的权力被宋架空,杀死宋教仁已是陈其美的不二选择,所以我认为陈其美为刺宋案的幕后黑手之嫌疑为最大。


賀灏


宋教仁应该是孙中山杀的,因为宋教仁当时以国民党领袖的身份当选为民国总理,将率领国民党去北京组阁,并且当时宋教仁跟孙中山有很多分歧,也就是说,宋教仁的威望和地位都快要盖过孙中山了,这样一来,功高盖主,而且肆无忌惮的取得革命党一把手的位置,却又不听孙中山的话,不除掉他,那孙中山难道要隐归故里吗?但孙中山明显不是那样的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