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胡說」跟蘇聯混的最好的國家——「史無前例的蘇聯援華」

看到一些文章,例如【跟著俄羅斯混的國家有幾個混的好的】,看到這些文章就莫名的感覺很奇怪,現在的人都不學習找資料的嗎?

或者是這些人刻意迴避一些東西?

不知道這些人在想什麼~!

「深度胡說」跟蘇聯混的最好的國家——「史無前例的蘇聯援華」

已保存

為了不讓別人說我們白眼狼,列一下數據,大家認真看完:

廢話不說話:

【跟蘇聯混的第一階段】

先從解放戰爭說起:

北京大學楊奎松教授所著的《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一書中轉引的資料稱蘇聯交給了中共“步槍約70萬支,輕重機槍12000-14000挺,火炮約4000門,坦克裝甲車輛約600輛,飛機800架,汽車約2000輛。”

「深度胡說」跟蘇聯混的最好的國家——「史無前例的蘇聯援華」

【跟蘇聯混 第二階段】

建國後,蘇聯的核援助:

(別在說我們用算盤搞的核研究了)

50年代中後期,蘇聯不僅幫助中國建設了一整套核工業體系,而且在導彈和計算機技術方面對中國給予了全面援助,幫助中方解決了運載工具和計算工具的難題。

幫助中方建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和第一臺迴旋加速器,培養六千多科研人員。

從1957年開始,蘇聯正式開始對中國進行核技術援助,該年10月15日,中蘇正式簽署了《關於生產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以及在中國建立綜合性原子能工業的協定》(簡稱《國防新技術協定》),協定的主要內容是:

蘇聯將援助中國建立起綜合性原子工業;援助中國的原子彈的研究和生產,並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作為原子彈製造的關鍵環節,向中國出售用於鈾濃縮處理的工業設備,並提供氣體擴散廠初期開工所用的足夠的六氟化鈾;1959年4月前向中國交付兩個連的岸對艦導彈裝備,幫助海軍建立一支導彈部隊;幫助中國進行導彈研製和發射基地的工程設計,在1961年年底前提供導彈樣品和有關技術資料,並派遣技術專家幫助仿製導彈;幫助中國設計試驗原子彈的靶場和培養有關專家等。(劉振華《蘇聯援助之下中國核工業的橫空出世》)

上述多數項目的完成期限是1959和1960年,這個協議是蘇聯真正幫助中國發展核武器和導彈等尖端武器的開始。

由於當時中國除了王淦昌、朱光亞、吳有訓、錢三強、鄧稼先等僅有的幾個頂級物理學家之外,無論是核技術水平、核工業狀況還是原子能人才,基本都出於空白狀態,因此,蘇聯對中國的援助首先從科研和人才培養方面進行。

1、核物理科研方面:幫助中方建立了第一座重水原子反應堆和第一臺迴旋加速器

1955年,蘇聯派遣專家幫助中國設計和建造了一座原子能科學研究基地,主要包括一個7000千瓦的實驗性重水原子反應堆和一個直徑1.2米的迴旋加速器。該基地1958年7月建成並移交中方。

該基地主要進行中子物理實驗、材料輻照試驗和其他科學研究,生產放射性同位素,以及培訓中國的核物理專家和技術人員。該基地的建成使得中國首次擁有了研究高能物理的條件,也使得中國真正進入研究原子能的門檻。在基地建成後,蘇聯還向中國無償提供有關原子反應堆和加速器的科學技術資料,並提供能夠維持原子反應堆運轉的數量充足的核燃料和放射性同位素。正是在此基礎上,蘇聯專家指導中國科研人員從重水反應堆中獲得了少量核試驗所用的鈈。

關於這一研究基地的建設過程和重要作用,當時主管核工業建設及核彈研究的宋任窮回憶說:“這個基地在我國原子能事業建設和發展中,特別是對於原子能科技骨幹的培養,起到了“老母雞”的作用。”(《宋任窮回憶錄》)

2、人才培養:幫中國培養的數千名核原子科技研究與工程技術人才

1956年5月,蘇聯派遣了沃爾比約夫率領十幾位專家來華,幫助中國培養研究濃縮鈾和鈈方面的專家,編制培養新的核技術人才的教學大綱,後來也負責指導反應堆的實驗。應該說,這些派往中國的蘇聯科學家還是很盡職盡責的:

加夫裡洛夫講解了原子彈爆炸過程的物理圖片,以及爆炸產生的衝擊波的物理現象和釋放出的物質狀況;涅金講述了原子彈的製造及其結構原理——從外形直到中子點火裝置;馬斯洛夫講授瞭如何在彈道裝置裡安放原子彈,以及自動裝置和儀器。開始,專家們僅限於在黑板上畫出結構示意圖,因為他們沒有帶來文獻資料——根據中蘇協議,轉交文件是以後的事情。但是,當中國的專家們反映對講課的內容可能記錄不完全或有理解上的錯誤時,蘇聯專家便將許多講課內容抄寫給他們。總之,蘇聯當事人認為,在莫斯科允許,以及專家們所知道的範圍內,中國人得到了他們所需要的一切。(沈志華《援助與限制:蘇聯與中國的核武器研製(1949-1960)》,原載《歷史研究》2004年第3期)

蘇聯專家幫助中國培養了一大批科學技術人員。沃爾比約夫剛來時,在研究所裡只有60位核物理方面的中國專家,而到1959年11月他離開這裡時,這個集體的人數已經增長到6000人。(沈志華《援助與限制:蘇聯與中國的核武器研製(1949-1960),原載《歷史研究》2004年第3期)資料顯示,到1960年上半年,原子能所的職工隊伍由1954年底原物理所的170人(科技人員不足100人),發展到4345人,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科技人員1884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簡史》,第28頁)。

幫助中國建立了整套核工業體系及核試驗基地

在提高中國原子能科研能力並培養核人才的同時,蘇聯幫助中國建立了一整套核工業體系。在這些工廠的建造過程中,蘇聯不僅提供設備、圖紙和技術資料,而且派遣大批專家來到中國:

從工廠的選址、設計,到設備安裝、調試,以及在幫助中國技術專家理解文獻和資料,培訓中國技術工人掌握操作技能等方面,蘇聯專家都發揮了重大作用。根據1957年秋天中蘇兩國之間所簽訂的協議,在1958年上半年原子能領域的蘇聯專家被派往中國,其中有2人是核裝置的設計師。到1958年底,有原子能專家111名、開採核原材料的地質專家43名、克格勃要員13名、編人中國公安部的340名軍事專家等與核研製有關的蘇聯要員進人中國。(儲峰《蘇聯對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的援建(1949一1960)》)

據當時核工業部門二機部的副部長袁成隆回憶說,“當年蘇聯先後派來二機部工作的蘇聯專家有上千名之多。”(袁成隆:《憶中國原子彈的初制》,《炎黃春秋》2002年第1期,第25頁)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核工業廠礦或基地1957年底陸續開始設計(蘇聯專家負責初步和主工藝設計,中方負責施工和輔助設計),1958年下半年陸續開工建設。(李覺等主編:《當代中國的核工業》,第26-29頁。)主要的工廠及其用途為:

鈾礦尋找:在蘇聯專家指導下,到1960年,已提供8個鈾礦開採基地。

鈾礦開採:1958年由蘇聯援助建設的開採礦石的鈾礦場共三座,即:湖南郴縣鈾礦、湖南大浦鈾礦和江西上饒鈾礦……先後在1962年至1965年建成投產。

鈾的提取:我國第一座大型鈾水冶廠衡陽鈾水冶廠是蘇聯援建項目之一,於1958年8月正式動工興建。

核燃料棒生產:1956年,我國決定興建提取二氧化鈾和製作核燃料棒的核燃料元件廠。蘇聯派遣了3 名專家來到內蒙古,進行核部件設計和生產廠的選址工作。

石墨輕水生產堆:我國第一座石墨輕水生產堆的建設在蘇聯援助下於50年代末起步。

鈾一235生產線:到1960年8月底,鈾一235生產線六廠三礦接近建成。(《當代中國核工業》)

此外,蘇聯專家還幫助中國選定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試驗靶場——新疆羅布泊。正是蘇聯的這種全方位的援助,才讓中國在短短三年間(1958-1960年)在核武器設計與核工業方面填補了空白。對此,聶榮臻在回憶錄中說:

我們的國防尖端技術在1958年以前還是一片空白,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可是到一九六一年,僅僅三年的時間,已經有了一個長足的發展。……原子彈方面,二機部大學畢業以上的專業技術幹部也已經有幾千人。我們已經查明的原料儲量,可以滿足第一套金屬鈾冶煉設備生產的需要。從選礦到原子武器裝配的一系列工廠中,大部分設備已經具備,對幾個短缺的關鍵設備,也已經在國內安排試製,待這一套建設項目完成後,我們就可以自己製造原子彈了。(《聶榮臻回憶錄》)

雖然蘇聯1960年撤出專家並停止援助,但如果沒有蘇聯在這三年中全方位、手把手的援助,中國不可能以震驚西方的速度成功爆炸原子彈。對於這一點,蘇聯人心裡非常清楚:

1964年10月,即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前幾天,赫魯曉夫會晤了日本外相藤山愛一郎。談話中日本人詢問中國現在是否有能力進行核試驗,赫魯曉夫坦率地回答說,中國人完全可以進行核試爆,因為蘇聯已經提供了許多核技術和核設備,並向他們示範瞭如何去做這些事情。(Soviet Policy Toward China,pp.22-23. 轉引自沈志華《援助與限制:蘇聯與中國的核武器研製(1949-1960)》,原載《歷史研究》2004年第3期)

核武器研製配套設施方面給中國的援助

手把手教中方使用和仿製導彈

在對華提供研製核武器援助的同時,蘇聯還在導彈、火箭、飛機的研製方面對中國提供了全面的幫助,使得中國在短短四五年時間裡迅速獲得了生產和使用導彈的能力,幫助中國解決了防空問題,並讓中國在首顆原子彈爆炸之間就擁有了運載和攜帶工具,使得中國的核武器迅速擁有了打擊能力。

對於當時中國在導彈方面的技術水平,中國的導彈專家錢學森評價說:

射程300一500公里的火箭,彈體及燃料有兩年可解決,但這僅是20%,還有80%的自動控制問題,如果沒有蘇聯或其他國家的資料,靠中國現有的條件從頭研究,可能要將近10年的時間。(儲峰《蘇聯對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的援建(1949一1960)》)

所以,蘇聯的援助對中國迅速解決導彈和火箭問題至關重要。從1957年開始,蘇聯開始為中國提供了導彈人才培養、導彈及火箭實物樣品和技術資料、仿製技術等全面援助。

1956年12月29日,蘇聯向中國提供了兩枚P-1導彈,以供中國技術人員研究。1957年12月20日,兩枚P-2型地對地訓練導彈在滿洲里火車站交付中國,還有1個營的主要技術裝備,包括地面測試、發射、校正、運輸、加註等設備45件。(李伶、周飛:《橫空出世的中國導彈部隊》,《黨史博覽》2002年第9期,第11-12頁。)12月30日,以列米蓋杜柯夫少將為首的蘇聯專家組抵達北京,幫助中國進行導彈使用、仿製及靶場的勘察設計工作。

P-2型導彈雖然已經在蘇軍中退役,但對處於空白階段的中國而言,仍是非常珍貴的學習材料。錢學森非常中肯地說:“P-2型導彈是蘇聯第一代產品,談不上先進,但對我們來說,畢竟有了教學實物,可使我們少走彎路,我在美國就沒看到這樣的實物。” P-2型導彈為中國培養了首批導彈技術人員及導彈部隊軍官:。

參加訓練的學員共533人,另有見習人員150名,分成23個專業教學組,採取按職務對口教學的方式,由蘇軍導彈營官兵直接任教。前3個月完全是接受蘇聯官兵手把手的教練,以後是自己獨立組織培訓。到1959年7月24日訓練結束,共培養了地對地導彈專業技術骨幹1357名,為中國導彈部隊的誕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也培養了大批技術人才、教員和管理幹部。(李伶、周飛:《橫空出世的中國導彈部隊》,《黨史博覽》2002年第9期,第11、14頁。)

1958年10月6日,蘇聯幫助中國建立了第一支地空導彈部隊,代號為543部隊。11月27日和29日,蘇聯提供的4套薩姆-2地對空導彈運到北京,其中2套裝備空軍部隊,1套給五院進行仿製,1套給20基地(酒泉核研製基地)做試驗用。前來任教的蘇聯專家共95人。當時負責組建導彈部隊的張伯華回憶說:

蘇聯專家組來後,我們一起研究了教學大綱、計劃,按專業進行編班。12月21日,改裝訓練正式開始。為了保證蘇聯專家講課,我向空軍機關要了53名俄文翻譯,組成翻譯小組配合教學。參加這期訓練的有1營全體和2營、3營的營連幹部,以及機關、院校、基地等16個單位共464人。理論訓練分17個專業進行,兵器和操作訓練分成四類,其中實戰部隊由蘇軍導彈營負責對口包教。1959年4月經過實彈打靶考核,成績均為優秀。隨後,在靶場舉行了兵器裝備交接儀式。蘇聯專家及導彈營官兵完成訓練任務後便陸續回國了。(張伯華:《組建第一支地空導彈部隊的回憶》,《空軍回憶史料》,第489-493頁)

到1960年,蘇聯共向中國出口了4種型號的導彈樣品及其技術資料、部分生產設備和製造導彈的原材料。中國據此研究導彈樣品和蘇聯提供的技術資料,於1960 年冬季仿製成功爾—2型近程地地戰略導彈,1963年成功仿製克—5愛姆型空空戰術導彈,命名為霹靂1號;1964 年仿製成功斯—75型地空戰術導彈,命名為紅旗1號;1966 年成功仿製“冥河”(П-15)型反艦戰術導彈,命名為上游1 號。(潘正祥《50年代蘇聯對華的軍事援助》)此外,赫魯曉夫還答應向中國提供P212型火箭及其技術資料,而且將п型以及防空火箭 “泥火山”這兩種自導引有翼火箭的樣品運到中國。(謝爾蓋赫魯曉夫。導彈與危機——兒子眼中的赫魯曉夫[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263-264.)從現有的史料看,蘇聯對中國的援助還有:

可以發射核彈頭的SS21(8A11)和SS22(8ZH38)型號的戰術導彈、潛艇發射的彈道導彈(SLBMs)以及液態燃料的火箭R211FM,提供了這些導彈和火箭的技術資料、設計、組裝和生產。這些都是蘇聯當時最新或較為先進的裝備。(戴超武《中國核武器的發展與中蘇關係的破裂》,《當代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5期)

正是在此基礎上,第一顆原子彈試爆兩年後的1966年,中國成功地進行了攜帶2萬噸TNT當量核彈頭的中程彈道導彈試驗(《龍威:中國的核力量與核戰略》,第63頁)

核武研製所用計算機的援助

由於導彈、核武器等尖端技術需要處理大量數據,如果全靠人工運算,顯然不可能完成,因此需要與核技術與導彈技術發展相配套的電子計算機。蘇聯幫助中國製造了科學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的104計算機和華東計算機研究所的J501 計算機,為解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設計和核爆炸問題提供了重要計算工具。(張柏春,姚芳,張久春,蔣龍. 蘇聯技術向中國的轉移:1949) 1966 [M ].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373- 374.)。1959 年中國科學院對蘇聯專家十年工作做總結時,對蘇聯專家在發展計算技術方面的援助做了如下評價:

計算技術科學研究,我國原是空白點。蘇聯的援助對我計算技術科學的發展起著巨大作用。先後請了7 位蘇聯專家。蘇聯專家對我們如何開展計算技術研究提出了指導性的全面意見並系統地傳授了程序設計的理論與方法,給計算技術打開了第一道大門。我們研製M-3 計算機及第一架大型計算機104 機時,專家幫助我們解決了磁心製造及磁心存儲器調整,運算控制調整,外部的設備的研究及調整,以及機器總調等重要關鍵問題,在這樣短的時間內,試製這樣複雜的機器,如果沒有蘇聯專家的幫助,那是不可設想的。(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蘇聯專家工作十年總結,1961 年10 月17 日中國科學院檔案61-4-37。)

參考資料:沈志華《援助與限制:蘇聯與中國的核武器研製(1949-1960),原載《歷史研究》2004年第3期;戴超武《中國核武器的發展與中蘇關係的破裂》,《當代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5期;儲峰《蘇聯對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的援建(1949一1960)》;徐焰《解放後蘇聯援華的歷史真相》;潘正祥《50年代蘇聯對華的軍事援助》;《空軍回憶史料》;《聶榮臻回憶錄》;《聶榮臻年譜》等。

【跟蘇聯混的第三階段】

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

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五計劃(1953年-1957年)期間蘇聯對新中國工業領域的156個援助項目。按照大區、省、市、其他地區等列出了項目名稱及簡要介紹。這一系列的項目曾幫助了中國的工業經濟發展,奠定了新中國的工業基礎。

東北地區

遼寧省

蘇聯幫助中國興建的156項工程遼寧有24項。包括:

1.鞍山鋼鐵公司(現為鞍山鋼鐵集團)

2.本溪鋼鐵公司的擴建

3.撫順發電廠

4.阜新發電廠

5.大連第二發電廠的增容

6.阜新新丘豎井

朱宣鹹作品《偉大的友誼》

7.阜新平安豎井

8.阜新海州露天煤礦

9.撫順東露天礦

10.撫順老虎臺煤礦

11.撫順西露天礦

12.撫順勝利礦劉山豎井

13.撫順龍鳳礦豎井的新建擴建

14.撫順石油二廠

15.撫順鋁廠

16.瀋陽第一機床廠

17.瀋陽第二機床廠(中捷友誼廠)

18.瀋陽風動工具廠

19.瀋陽電纜廠

20.大連造船廠改建擴建以及

21.楊家杖子鉬礦和

22.一一二廠

23.四一0廠

24.渤海造船廠的新建和擴建改建工程。

為了與這24項重點工程配套,遼寧還在瀋陽、大連、撫順、本溪、安東等地安排了省市重點工程項目730個。包括改建擴建撫順鋼廠、大連鋼廠、瀋陽有色金屬加工廠、瀋陽冶煉廠、錦州鐵合金廠、瀋陽第三機床廠、瀋陽鼓風機廠、瀋陽水泵廠、大連重型機器廠、大連機床廠、瀋陽化工廠、瀋陽玻璃廠、大連玻璃廠等。

(一)瀋陽市

前蘇聯援建的156個大項目有6個建在瀋陽

1.瀋陽市機械修理廠(現為瀋陽第一機床廠)

是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前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工程項目之一,是國內最早生產車床的工業企業。

2.瀋陽航空工業學校(現為瀋陽航空航天大學)

是一所為航空工業和地方經濟發展培養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普通高等學校,她坐落在遼寧省瀋陽市,是東北地區唯一的一所航空院校,始建於1952年,是前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項目之一。

3.瀋陽風動工具廠

1955年1月我國第一座近代化風動工具廠——瀋陽風動工具廠驗收和開工典禮大會在瀋陽舉行。瀋陽鑿岩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原瀋陽風動工具廠),是中國鑿岩機械和氣動工具行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大型骨幹企業。目前公司佔地11.3萬平方米,可年產氣動鑿岩機50000臺、氣動工具30000臺、液壓鑿岩機150臺、鑿巖鑽車350臺、重礦機械配件700噸、鍛件5000噸、熱處理件5000噸、精鑄件1000噸。我公司在中國設有24個自己的銷售公司和眾多代理商,有2000多個用戶,產品銷往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智利、泰國建立了自己的銷售公司,在中國同行廠家中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中國市場信息佔有率達50%以上,從八十年代開始,公司開始發展外向型經濟,於1984年引進了瑞典ATLASCOPCO公司液壓鑿岩機檢測製造技術,成為中國唯一的生產液壓鑿岩機的廠家。

4.瀋陽電纜廠

東北輸變電設備集團瀋陽電纜廠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電線電纜製造企業,下設專業化分廠和質量檢測中心和開發中心。主要產品有電力電纜,光纖電纜,通訊電纜,電器裝備電纜,裸電纜,電磁線,光纖光纜,電纜附件等共7大類,70個系列,440個品種,4萬多個規格。

產品採用國際標準生產。21種主要產品獲國家,部和省優質產品稱號。產品除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外,還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1995年8月,銅芯鋁絞線,市話通訊電纜,固體絕緣電纜,紙絕緣電纜,橡膠絕緣電纜等5個主導系列產品的質量控制系統,通過了ISO9002的認證。

5.瀋陽飛機制造公司(原名112廠)

1951年6月29日,擔負飛機修理任務的112廠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誕生。

1953年5月15日,中蘇兩國政府正式簽訂了蘇聯援助中國156項重點建設的協議,其中包括112廠從1953年開始擴建,1956年建成年產1000架噴氣式殲擊機的製造廠,製造的第一種機型為米格-15比斯等條文。1954年1月 13日,國家計劃委員會批准了由二機部四局擬定的112廠擴建為噴氣式殲擊機制造廠的總體設計任務書。

1956年9月9日,《人民日報》頭版報道:“新華社9月8日消息,今天下午4時,在某地舉行了噴氣式飛機制造成功的國家驗收簽字儀式……這種飛機……提前一年零五個月完成了試製任務……。”

我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殲5試製成功,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噴氣式殲擊機的歷史。文中的“某地”,就是瀋陽飛機制造公司(原名112廠)。

(二)撫順市

“一五”期間,撫順擴建、改建、新建廠礦企業118個,其中有8項屬於前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項重大工程項目。

1.撫順鋁廠

是中國第一家輕、稀有色金屬冶煉企業,隸屬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鋁和鎂生產線當“一五”期間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

2.撫順西露天礦

3.撫順龍鳳礦立井

4.撫順老虎臺礦

5.撫順勝利礦

6.撫順東露天礦

(三)阜新市

建國初期,全國156個重點項目建設有4 個能源項目落戶阜新。

1.阜新平安(五龍)立井

2.阜新新邱1號立井

3.阜新海州露天煤礦: 1953年,年產量達800萬噸以上的中國最大的露天煤礦—阜新海州煤礦建成投產

4.阜新電站

(四)其它

1.鞍山鋼鐵聯合企業

1953年11月,鞍山鋼鐵公司三大重點工程——新型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七號鍊鐵爐相繼提前竣工。這是蘇聯政府援助我國新建和改建的項目中,首先竣工投入生產的三項重要工程。是1953年我國重工業發展中的重要事件。

鞍山鋼鐵公司的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第七號自動化鍊鐵爐,從1952年開始到1953年11月先後建成。該公司薄板廠、第二初軋廠也分別於1954年和1956年竣工投產。此外,北滿鋼廠、本溪鋼鐵公司基本竣工。

吉林省

一五”計劃時期,在重點建設東北工業基地的方針指導下,吉林省是國家工業建設的重點地區。在全國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中,吉林省11項。5年間,全省工業基本建設投資17.6億元。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吉林化肥廠、豐滿發電廠等一批國家的骨幹企業新建、擴建並投產,使吉林省工業跨躍到了一個新水平。

1.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

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援建的重要建設項目之一,投資總額為6.5億元。1953年7月15日開始動工興建。1956年7月13日,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建成並試製成功第一批國產載重汽車,毛澤東把這種汽車命名為“解放”牌。10月15日正式移交生產,年產載重汽車3萬輛

2. 吉林化學工業公司(簡稱吉化,現為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

特大型石化企業,國家一級企業。前身為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個規模最大的、前蘇聯援建的化工項目,是以國家“一五”156項重點工程中的“三大化”(染料廠、化肥廠、電石廠)為標誌的我國第一個大型化學工業基地,1954年開工建設,1957年投產。

1998年,上劃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1999年,按中油集團公司統一部署,吉化公司核心業務重組為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和吉化股份有限公司,非核心業務重組為吉化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是中國最大的ABS生產基地,也是中國重要的聚乙烯、乙二醇、乙丙橡膠、有機硅及苯類產品的主導生產商之一。吉化投產近40年來,已累計上繳利稅200億元,向全國輸送各類人才近3萬人,為中國經濟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3.吉林染料廠

屬前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中的項目。1954年開始興建蘇聯援助的吉林染料廠,這是我國第一個現代化的大型染料廠。1957年10月建成投產,可年產多種染料1萬??工業落後面貌。

4.吉林電極廠(現為吉林炭素股份有限公司)

的前身吉林炭素廠,是中國五十年代初期建設的基礎工業項目之一。經過四十多年的不斷改造和發展,現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綜合性炭素製品生產企業,國家大型炭素企業,是具有現代化生產規模,在國內外有著重要影響的基礎能源、原材料生產企業,是國家重點扶持的512戶大中型

5.吉林化肥廠

6.吉林鐵合金廠鎢鐵生產部分

吉林鐵合金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原吉林鐵合金廠於1998年改制組建的大型國有獨資企業。位於中國吉林省吉林市哈達灣,東依松花江、緊靠長圖鐵路。

7.通化灣溝工井

8.豐滿發電廠:

豐滿發電廠始建於1937年,1943年第一臺機組發電。1951年豐江發電廠開始了大規模的改建和擴建工作,到1960年5月8臺機組全部安裝完畢。

至此,豐滿發電廠第一期工程結束,裝機容量55.375萬kW,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水利發電廠。二期擴建工程安裝了2臺8.5萬kW機組,於1992年6月竣工。

三期擴建工程在大壩西岸利用洩洪洞安裝2臺14萬kW的機組,1998年7月最後一臺機組投產發電,豐滿發電廠跨入了百萬千瓦級電廠的行列。

豐滿發電廠是我國最早的大型水力發電廠,位於第二松花江中游吉林市豐滿區,是東北電網南北聯絡的樞紐,也是東北電網的主力電廠之一,擔負著供電、調峰、調頻、調相、事故及檢修備用等任務,是國家二級企業。廠始建於1937年,1942年大壩蓄水,1943年第一臺機組發電。現裝有機組12臺,總裝機容量為100.25萬千瓦。

黑龍江省

根據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規定,黑龍江省是國家工業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蘇聯幫助我國建設的156項工程,有22項在黑龍江省。國家在黑龍江省的基本建設投資總額,計劃規定為25.6億元,佔國家工業投資的10.3%。

哈爾濱市作為全國老工業基地之一,工業主體主要形成於“一五”、“二五”時期。抗美援朝期間“南廠北遷”的13個大中型企業和原蘇聯援建我國的156項重點工程中有13項在哈市佈局,形成了以國有大中型企業為主體、重工業為重心的工業經濟結構。

(一)哈爾濱

1.哈爾濱電機廠

2.哈爾濱汽輪機廠

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的前身--哈爾濱汽輪機廠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1956年動工興建,1958年投產

3. 哈爾濱鍋爐廠

4. 哈爾濱軸承廠

5.哈爾濱偉建機器廠(原哈飛)

6.哈爾濱東安機械廠

7.哈爾濱東北輕合金廠(原哈爾濱101廠)

8.哈爾濱量具刃具廠

9.電碳廠

10.電錶儀器廠

(二)其它

11.阿城繼電器廠

12.佳木斯造紙廠

佳木斯紙業集團有限公司是國有獨資公司、國家大一型企業,全國百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單位之一。是“一五”期間由原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中的兩項,1953年建設,1957年投產

13.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

總部位於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是我國“一五”期間由原蘇聯援建的156 項重點建設.

14鶴崗興安臺10號立井

15.鶴崗東山1號立井

16.鶴崗興安臺洗煤廠

17.雞西城子河洗煤廠

18.雞西城子河9號立井

19.鶴崗興安臺2號立井

20.雙鴨山洗煤廠

21. 友誼農場

友誼縣境內有"天下第一大農場"美稱,她是我國"一五"期間 156個重點工程之一,並由原蘇聯援建的,為紀念中蘇人民的偉大友誼,國務院將該場命名為"國營友誼農場.

22.齊齊哈爾鋼(北滿特鋼)

該公司始建於五十年代,是原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的鋼鐵工業是建國後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國家“一五”時期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中,有5項在內蒙古,全部位於包頭市,奠定了包頭的工業中心地位。

1.包頭鋼鐵公司(現為包頭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簡稱“包鋼”是其一。包鋼從1954年籌建至1959年投產,使內蒙古成為全國三大鋼鐵基地之一。經過40餘年發展,在全區相繼建成了一批鋼鐵企業(包括礦山),已形成了從採礦、選礦、燒結、煉焦、鍊鐵、鍊鋼、開坯、軋材及相應輔助設施配套完整的工藝流程,已建成了從地探、設計、科研、施工、生產等門類齊全的鋼鐵工業體系,建成全國十大鋼鐵基地之一。

2.內蒙古第一機械廠(現為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有限公司)

是國家“一五”期間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現隸屬於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是國家特大型工業企業和520戶重點企業之一。

3.內蒙古第二機械廠(現為內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4.包頭第一熱電廠

該廠始建於1958年,1959年9月1日首臺機組投產發電,一期工程是原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之一,經四期擴建和技術改建,現有八機八爐,總裝機42.4萬千瓦。

現有職工2646人(從事主業人數1307人),擁有固定資產原值6.86億元,是國有大型Ⅰ檔企業、內蒙電力總公司骨幹企業之一。

5. 包頭第二熱電廠(現為內蒙古蒙電華能熱電股份有限公司)

始建於1956年,是國家“一五”期間興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電廠先後經歷四期工程建設,現擁有八臺機組,總裝機容量42.5萬千瓦時。

華北地區

北京市

1.北京電子管廠

周恩來批准籌建北京電子管廠,並列入蘇聯援建我國的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中。1951年12月,蘇聯部長會議同意此援建項目,與我國政府達成援建協定,簽訂了專家來華合同。

2.北京戰略火箭生產總廠

這座工廠原是國民黨的一個配件廠。解放後接收過來,於1951年改造成飛機修理廠。先後大修和改裝過教練機、戰鬥機和運輸機等,為抗美援朝作出了貢獻。1954年,這座工廠被列為我國第一個五年經濟建設計劃期間的“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

3.金屬結構廠

該廠為蘇聯援華156個重點項目之一,其設計與佈局完全採用莫斯科金屬結構廠的圖樣

河南省

有三種說法:

A.蘇聯援建的156項目,有6個安排在洛陽(全部在西郊澗西工業區),1954年1月8日,國家計委討論通過,並報經毛澤東主席批准,確定在遠離洛陽明清老城、當時還是一片荒野的澗河以西建設4個重工業廠:第一拖拉機廠、礦山機器廠、滾珠軸承廠、中型電力廠;隨後又增建了銅加工廠、高速柴油機廠和國內設計的耐火材料廠)

B.澗西區是重工業基地,“一五”期間國家的重點工項目有:第一拖拉機廠(一拖公司)、軸承廠(洛軸集團)、礦山機器廠(中信公司)、銅加工廠、河南柴油機廠、耐火材料廠,另外還有嘉陵摩托車廠、熱電廠,還有市屬企業198家、區屬企業55家、三資企業22家、非公有制企業60000餘戶,是國家農機、礦山、發電設備、摩托車、銅材、軸承、耐火材料、儀表、化工產品的重要產地。

C.從解放初到1954年,洛陽的工業有了初步的回覆和發展。54年的一五計劃中,蘇聯的156項重點項目建設支援,洛陽佔了7項。即在蘇聯援助下洛陽建成了7個大型工廠:東方紅洛陽拖拉機廠、黃河冶煉廠、洛陽軸承廠、礦山機械廠、銅加工廠、洛陽耐火材料廠和高速柴油機廠,另有洛陽冶煉廠、棉紡織廠和洛陽機車修理廠十個大廠,每個廠房幾萬平方米,廠內有現代化的研究所和學校,如耐火研究所、拖拉機研究所、拖拉機學校等。57年,洛陽有250所學校。洛陽逐步建成為現代化的工業城市。

(一)洛陽

1.洛陽熱電廠

位於洛陽市區西部,是"一五"期間由原蘇聯援建我國的156個項目之一。全廠額定電功率17.5萬千瓦,主要為全國聞名的洛陽拖拉機廠、礦山機械廠等國營六大企業(集團)提供生活和生產用汽。

2.洛陽一拖公司(洛陽拖拉機廠)

原東方紅洛陽拖拉機廠是國家"一五"期間興建的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於1959年11月建成投產。投產40年來,累計生產了100多萬臺拖拉機,

萬臺柴油機,萬臺汽車,萬臺工程機械

3.礦山機器廠(礦山機械廠)

4.滾珠軸承廠(洛陽軸承廠)

一五"期間由原蘇聯援建我國的156個項目之一,瓦房店軸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一五"期間援建了洛陽軸承廠。

5.銅加工廠

6.高速柴油機廠(原名河南柴油機廠)

河南柴油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原名河南柴油機廠)是中國“一五”期間156項重點工程之一。是國內輕型高速大功率柴油機研製生產基地,也是國家首批摩托車定點生產廠家,屬國家大型一類企業。

7.耐火材料廠(原洛陽耐火材料廠)

洛陽耐火材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原洛陽耐火材料廠)始建於1958年,是國家“一五”期間興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也是國內規模最大的耐火材料生產基地和出口創匯大戶,是1999年列入全國520家重點企業中唯一的耐火材料生產企業。

8.黃河冶煉廠

(二)其他

9.三門峽中國水電建設第11工程局或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

原三門峽工程局,是黃河中游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門峽工程也是156項目之一,是一五時期中國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門峽市即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個工程是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之一。中蘇關係破裂後,這裡的蘇聯專家也於1960年撤走。

10.焦作中馬村立井

即焦作礦務局。中國近代建設最早的煤礦之一,也是一五時期重點擴建的煤礦,所屬的中馬村礦也是156項目之一,是中國煤炭工業的典型企業。焦作市即是在焦作礦區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1.鄭州火車站

12.平頂山2號立井

13. 作為156個關鍵工程項目之一,在東德的援助下,一個專業生產用於機床工業的人造金剛石的企業在鄭州建成。

河北省

1. 華北製藥廠(現為華北製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前身是中國最大的製藥企業,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公司的前身華北製藥廠是中國"一五"計劃期間的重點建設項目,由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中的抗生素廠、澱粉廠和前民主德國引進的藥用玻璃廠組成.

2.保定膠片廠

3.保定化纖廠

4.604造紙廠

5.石家莊棉紡廠

6.邯鄲棉紡廠

7.承德鋼鐵公司(現為承德鋼鐵集團有限公司)

是國家520家重點企業和河北省大型支柱性企業集團之一,其前身創建於1954年,

“一五”時期,曾名為“熱河釩鈦聯合工廠”,被列為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

8. 峰峰馬頭(中央)洗煤廠

峰峰通順2號立井

特別是在“一五”期間,國家投資6775。25萬元,全國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中,峰峰礦務局佔有2項,是國家重工業基地之一。

山西省

太原市是有2500多年曆史的文明古城,是國家級老工業基地,五十年代蘇聯援建我國“156項”,就有11項在太原。

1.山西柴油機廠

為國家大型一檔企業,是“一五”期間由蘇聯援建的156

項重點工程之一,隸屬於中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兵工局,是國家150系列、大功率、高速柴油機唯一生產廠。

2.太原第二熱電廠

籌建於1956年,是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

3.太原製藥廠

太原製藥廠是我國“一五”計劃156項重點工程之一,由前蘇聯援建而成。它曾與另外三家藥廠並稱為中國製藥業的“四大家族”。

4.山西潞安洗煤廠

5.大同鵝毛口立井

前身是一九五六年原蘇聯援建我國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鵝毛口二號井,當時由115地質勘查隊提出精查報告,北京煤礦設計隊設計,年生產能力150萬噸。後因中蘇關係變化和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而下馬停建。

6.大同市焦煤礦有限責任公司

其前身曾是1956年原蘇聯援建我國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我公司地質儲量豐富,地質結構簡單,便於開採,現開採的一號井井田面積5.4平方公里,可採儲量9916.4萬噸,服務年限90年。尚未開採的二號井井田面積13平方公里,地質儲量4.5億噸,儲量之多,居大同市地方煤礦之首,發展煤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公司生產石炭二迭紀煤,發熱量5400大卡左右,含硫0.3%以下,為優質動力煤。現年生產能力45萬噸,屬市中型重點優勢企業。

7.山西新華化工廠

創建於1956年,是“一五”期間蘇聯援助我國建設的156項重點工程項目之一,是隸屬於兵器工業總公司,北方化學工業總公司大型一類軍民結合型企業,是我國最大的防化器材生產和活性炭基地。

工廠位於山西省省會太原市尖草坪工業區,佔地面積128.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9.43萬平方米,有固定資產27146萬元(原值),機械設備2304臺,現有職工總數5212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401人,管理人員376人,工廠下設十八分廠、一個研究所和一個計量測試中心,能夠獨立完成產品設計、模具加工、產品生產和計量檢測全部作業。

華南江南地區

湖南省

株洲“一五”時期,株洲被定為中國八大工業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國家依據株洲交通便利,接近省內和鄰省鉛、鋅、鎢、銻、錳、煤、鐵等礦床產地,有充足工業原料,以及氣候、水文、地質等方面的地理條件,將原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中的4項,安排在株洲建設,即株洲硬質合金廠(原601廠)、南方動力機械公司(原331廠)、株洲電廠、株洲洗煤廠;接著,又安排興建株洲冶煉廠、株洲化工廠、株洲電力機車廠(原田心機廠)、株洲車輛廠(原430廠)、株洲橋樑廠、株洲玻璃廠、株洲苧麻紡織印染廠、株洲火花塞廠、株洲選礦藥劑廠、株洲塑料廠等20多箇中央、省屬工業企業。

1.南方動力機械公司(原331廠)

2.株洲電廠

位於株洲市白石港,始建於1955年,為我國“一五”期間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第一期工程安裝3臺35噸/小時煤粉爐和兩臺6兆瓦汽輪發電機,由原蘇聯設計並提供全套設備

3.株洲硬質合金廠(原601廠)

4.株洲洗煤廠

5. 湖南嶽陽林紙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原嶽紙是1958年前蘇聯援建中國的156個項目之一,是國內具有40多年曆史的老造紙企業

6.酃縣電站

湖北省

在一五的重點建設項目,其中湖北有8個項目,包括:武鋼、武重、武鍋、武船、武漢肉聯、青山熱電廠、大冶有色金屬公司和武漢長江大橋。

1.武漢鋼鐵公司(武漢鋼鐵聯合企業)

武鋼是新中國興建的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每年提供的鋼材量佔全國總產量的一成.

2.武漢重型機床廠

3.武漢鍋爐廠武鍋是我國最大的特種爐生產廠

4.武昌造船廠武船是我國內地最大的造船綜合企業

5.武漢肉聯

6.青山熱電廠

位於武漢青山工業區的武鋼配套工程—青山熱電廠一期工程宣告開工。青山熱電廠一期工程全套設備由蘇聯生產、設計,施工技術仍在蘇聯專家的技術指導之下。電力工業部武漢基本建設局第41工程處(現湖北電建一公司)於1956年開始1號爐安裝。施工人員在首次安裝高溫高壓鍋爐中,經受了4500多個焊口無一漏水的試壓檢驗。1957年8月交付生產。通過安裝1號機組的探索實踐,2號機組於1957年12月發電,安裝工期比1號機組縮短了20天。1958年底,一期工程的4臺機組全部告峻,裝機容量共計11.2萬千瓦。一期工程發電投產,保證了武漢鋼鐵工業基地的建設及鍊鐵高爐生產的電力,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好評。

7.大冶有色金屬公司

8.武漢長江大橋

“一五”期間,國家重點投資的156項基本建設項目中,布點武漢的有武鋼、武重、武鍋、武船及武漢長江大橋等七大項目。

9. 湖北省電力建設第一工程公司

1952年10月,代號為“363”的鄭州電廠工程開工在即。這是前蘇聯援建我國的156個建設項目之一。當時,肩負中南地區火電建設的中南燃料工業管理局,受命於這個重大而光榮的任務,隨即醞釀“中南電業工程公司鄭州裝機隊”,這是湖北電建一公司的前身。1952年12月,“363工程”破土動工,該工程由蘇聯設計並提供設備(2×6000千瓦+3×35噸爐)。

江西省

江西建成的大吉山、西華山和巋美山三大鎢礦,為原蘇聯援助的156項項目之一。隨後以自力更生建設了20餘座國有鎢礦基地。

1.大吉山

2.西華山

3.巋美山三大鎢礦

安徽省

1.淮南謝家集中央洗煤廠

西南和西北部地區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政府把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和其他限額以上項目中的相當大的一部分擺在了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內地。考慮到資源等因素,將鋼鐵企業、有色金屬冶煉企業、化工企業等,選在礦產資源豐富及能源供應充足的中西部地區;將機械加工企業,設置在原材料生產基地附近。在最後投入施工的150個項目中,包括民用企業106個,國防企業44個。在106個民用企業中,除50個佈置在東北地區外,其餘絕大多數佈置在中西部地區,即中部地區29個,西部地區21個;44個國防企業,除有些造船廠必須擺在海邊外、佈置在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有35個。150個項目實際完成投資196.1億元,其中東北投資87億元,佔實際投資領的44.3%,其餘絕大多數資金都投到了中西部地區,即中部地區64.6億元,佔32,9%;西部地區39,2億元,佔20%。106項民用企業在西部地區建設的21個項目中,能源項目有:銅川王石凹立井、西安熱電站、烏魯木齊熱電站、酃縣熱電站、蘭州熱電站、成都熱電站、重慶電站、箇舊電站;有色金屬項目有:雲南錫業公司、白銀有色金屬公司、東川礦務局、會澤鉛鋅礦;石油化工企業有:蘭州煉油廠、蘭州合成橡膠廠、蘭州氮肥廠;機械製造企業有:蘭州石油機械廠、蘭州煉油化工機械廠、西安高壓電瓷廠、西安開關整流器廠、西安絕緣材料廠、西安電力電窗容器廠。由於每一個重點建設項目還需要安排一系列其他配套項目,因此,“一五”時期對西部地區的大規模的投資,極大地改變了西部地區的落後面貌,促進了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城市化進程,並且為我國工業化的發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礎。這其實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對西部地區的大規模開發。

雲南省

1. 開遠電廠

裝機7萬千瓦的開遠電廠,是前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之一,是雲南第一座半自動化中型火力發電廠。

2.雲南錫業公司

3.東川礦務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國家把東川銅礦列為"一五"期間全國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組織大規模的"萬人探礦"和基本建設。

4.會澤鉛鋅礦

5.箇舊電站

四川省

50年代初,中國與蘇聯及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簽訂一系列友好互助合作協定,蘇聯政府決定幫助中國新建、改建重點工程156項,其中安排在四川的有兩批11項。第一批6項,1952年起陸續動工,1958年前後建成投產。第二批5項,1958年動工,後因中蘇發生分歧,蘇方中止合同,撤走專家,停止供應關鍵設備和技術資料,受援項目被迫調整方案,壓縮規模,延長工期,最遲者至1965年才建成投產。

1. 重慶發電廠

為國有大型一檔企業。始建於1952年,為當時蘇聯援助我國的156個重點項目之一。1954年第一臺1.2萬千瓦機組投產發電,歷經7次擴建形成目前總裝機容量80萬千瓦的大型火力發電廠。有高溫高壓20萬千瓦機組3臺,中溫中壓5萬千瓦機組4臺,年發電量為40億千瓦時。1995年末有職工299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432人。擁有固定資產原值8.33億元,累計發電679.43億千瓦時。1995年銷售收入44786萬元,實現利稅2584萬元,工業總產值24370萬元。1993年獲電力部"安全文明生產創水平達標企業"稱號,1995年被評為"四川省優秀企業"、"四川省最佳文明單位"。

2. 錦江電機廠

1954年籌建,1958年12月正式投產,從蘇聯引進機械加工設備和各種儀器1000餘臺,以及6個型號的雷達樣機和全套技術資料,還從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瑞士購進機械設備13臺,約用外匯415萬美元。聘請格·阿·索特尼柯夫等8名蘇聯專家到廠工作,工廠派出郭克等58名管理、技術幹部赴蘇聯對口企業進行培訓和實習。通過引進技術、仿製產品和技術培訓,工廠初步掌握了雷達整機制造技能。

3 .新興儀器廠

1954年4月籌建儀器908臺(套),聘請戈爾什果為組長的32名蘇聯專家到廠指導工作,工廠派出57名管理、技術幹部赴蘇聯對口企業進行培訓和實習。

4. 西南無線電器材廠

今宏明無線電器材廠,1955年動工興建,1958年3月正式投產,先後從蘇聯引進加工機械、專用設備、儀器、儀表等509項、3600多臺(套)和技術資料、電子元件樣品等,組建成電阻器、電位器、電容器等阻容元件8大類38個品種、年產量3700萬隻的生產線,共用外匯194萬美元。尼·達·高爾波夫為組長的41名蘇聯專家來廠指導工作,工廠派出廠長夏明文等69名管理、技術幹部赴蘇聯對口企業進行培訓和實習。開工第一年,產量達到設計能力的80%;第二年產量即超過設計能力85%以上,其產量佔全國該類產品總產量的20%左右。

5 .成都發電廠

擴建工程成都發電廠第二期擴建工程由蘇聯援建,1956年4月動工,1958年7月建成投產。裝機兩臺2.5萬千瓦機組,蘇聯派出華西列夫等10名專家到現場指導。可發電、供熱(向成都東郊13廠供熱),建成後更名為成都熱電廠。

6 .重慶肉類聯合加工廠

主廠房等設計由蘇方承擔,主要設備由蘇聯供應,並派索洛維約夫、斯捷潘洛夫等3名專家幫助選址建設。主廠房等原定1956年11月開始施工,由於中方改變建設方針,將蘇方設計的大型廠改為中型廠,至1957年11月才動工興建。1958年5月,又擴建9000噸冷庫1座,新建制藥車間和熟食品車間各1個,1960年9月竣工投產。

7 .紅光電子管廠

1958年11月破土動工,設計規模為顯像管、指示管、示波管、攝像管4大類、11個品種,年產60萬隻。原定引進各類設備、儀器4412臺,1960年7月以後蘇方停止供應,實際到貨2214臺,只佔應到數的50%,11名蘇聯專家全部撤離。對此,工廠重新調整規模,採用代用設備、小型配套等辦法,組建3條顯像管生產線,核定年產量15萬隻,於1961年底基本建成。PT紅光的前身為成都紅光電子管廠,是前蘇聯援建中國156個重大項目之一,早期主要從事軍工用真空顯示器件生產,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由軍轉民生產黑白玻殼,並自八十年代初開始引進彩色顯像管用玻殼生產技術與設備.

8. 國光電子管廠

1958年9月動工建設,聘請21名蘇聯專家來廠指導工作,培訓技術人員。1960年,蘇聯停止供應設備,撤走專家,到貨設備也缺少關鍵部件。工廠按到貨情況,重新調整方案,削減產量,1963年12月基本建成投產。

9.成都電機廠

1958年6月破土動工,先後聘請蘇聯專家肖霍夫、高洛沃夫等9人到廠幫助設計,指導生產。1960年8月,蘇聯專家撤走,供應的設備、儀器僅佔原計劃的40%,其中一部分還不適用。工廠被迫壓縮產品品種和產量,於1965年9月正式投產。

10. 四川長虹電子集團公司

是我國大型國有獨資公司,原四川無線電廠,始建於1958年,是我國“一五”期間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也是我國重要的機載殲擊火控雷達研製基地,至今仍承擔著國家重大的軍品研製和生產任務。總部位於中國西部新興的科學電子城綿陽市。公司目前擁有多個事業部,包括南通長虹、吉林長虹等多家控股、參股公司,現有員工3萬多人,擁有包括博士後、博士在內的專業技術人員三千多名,擁有國家的技術開發中心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與多家世界級大公司組建了聯合實驗室,擁有強大的技術開發實力。同時,也擁有覆蓋全國各地的一萬多個營銷服務網點,具有強大的營銷實力,產品暢銷美洲、澳洲、東南亞、中亞等國家和地區,在海外享有盛譽。長虹品牌價值245億元,為中國家電行業第一品牌。

11.四川九洲應用電子系統有限責任公司

位於四川省新興的科學電子城——綿陽市,該公司是中國電子工業大型骨幹企業;國家"一五"期間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項目之一;1999年公司被列為520戶國家重點企業

12.成都773廠

是蘇聯援建我國的156項大工程之一。它是一個開發製造電子束管的專業化大工廠。

13. 獅子灘水電站

長壽地區工業發展歷史悠久,解放後發展速度加快,今已初具規模,成為重慶市化工輕紡衛星城。解放初,中央將蘇聯援建的156年項目中的獅子灘電站和1958年11月國家重點工程之一的長壽化工廠氯丁橡膠生產設備裝置定點長壽,陸續重點投資發展能源、交通,布點新建擴建一大批工廠。1956年,國家在長壽建成當時西南最大的水力發電站獅子灘電站。

陝西省

在156個項目中,陝西獲得了24項,西安就有了17項,成為接受項目最多的城市。

有16個安排在西安(其中東郊韓森寨工業區6個,灞橋工業區2個,西郊電工城4個,航工城2個,北郊1個,南郊1個)

1.西安高壓電瓷有限責任公司

是中國西電集團下屬國有大型工業企業,其前身為西安高壓電瓷廠,是“一五”期間前蘇聯援建我國156個重點項目之一,始建於1956年,59年建成投產,是國內電瓷避雷器行業的大型骨幹企業,年產值3億元。西安高壓電瓷廠是我國生產、研製高壓電瓷、避雷器的大型骨幹企業,是“一五”計劃期間原蘇聯援助我國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中的兩項

2. 西安立井

由蘇聯援建的全國156 項重點工程之一的西安立井,從1950 年開始建設新礦井。

3.西飛集團

控股股東西飛國際的發起人和控股股東西飛集團是“一五”期間由蘇聯援建的156 個國家重點建設

4.陝西開關整流器廠60年代初建成

5.西安西電電工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原名西安絕緣材料廠)

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由原蘇聯援建我國的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之一, 於1958年正式建成投產,是我國大型絕緣材料生廠家。

6.西安電力電窗容器廠

7.西安高壓電瓷廠(156項中的4項)組成西安電力機械製造公司

8.西安熱電站

9.由蘇聯援建的西安發動機附件廠、飛機附件廠、寶雞航空儀表廠、興平航空電器廠經國家正式驗收投產

10、銅川玉石凹立井

甘肅省

在前蘇聯援建的全國156個大型項目中,甘肅省佔16項:

1.玉門石油管理局

2. 中國石油蘭州煉化公司

是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的地區分公司。公司的前身—蘭州煉油化工總廠,是國家“一五”期間156項重點工程項目之一,1956年4月動工興建,1958年9月正式建成投產,是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煉油廠。

3.白銀有色金屬公司

位於甘肅省。白銀有色金屬公司,是國家持大型聯合企業。公司始建於1954年,是我國“一五”時期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

4.西固熱電廠

5.蘭州機械廠(或蘭州石油機械廠)

6.蘭州煉油化工設備廠相繼破土開工建設,後合併成為蘭州石油化工機器廠

7.蘭州合成橡膠廠

8.蘭州氮肥廠

9.蘭州熱電站

10.中科院近物所

中科院近物所與俄羅斯積極開展國際科技合作並取得顯著成效,國家科技部國際合作司於鷹司長專程到蘭州調研,對近物所與俄羅斯幾個核科學研究中心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給予充分肯定。近物所與俄羅斯的科技合作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作為援建我國的156個重點項目之一,近物所從蘇聯引進了1.5米經典迴旋加速器,為我國開展核物理研究提供了條件。從80年代中期開始,近物所與俄羅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JINR)、庫爾恰托夫研究院、俄羅斯科學院新西伯利亞核物理研究所(BINP)等3個國際著名的核科學研究中心開展了長期合作,並與JINR和BINP簽訂了長期科技合作備忘錄。20多年來,中俄雙方通過合作途徑,先後在核科學前沿研究、大科學裝置研製、先進技術開發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新疆醫學院(現為新疆醫科大學)

新疆醫科大學校本部坐落於烏魯木齊市風景秀麗的鯉魚山下,其前身為新疆醫學院和新疆中醫學院,原新疆醫學院始建於1954年,1956年建成開院,為蘇聯援助下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新疆中醫學院於1985年在原自治區中醫學校、中醫醫院和中醫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1998年4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兩校合併成立新疆醫科大學。

2.烏魯木齊熱電站

3.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

原112廠,1951年6月29日,擔負飛機修理任務的112廠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誕生。

1953年5月15日,中蘇兩國政府正式簽訂了蘇聯援助中國156項重點建設的協議,其中包括112廠從1953年開始擴建,1956年建成年產1000架噴氣式殲擊機的製造廠,製造的第一種機型為米格-15比斯等條文。1954年1月

13日,國家計劃委員會批准了由二機部四局擬定的112廠擴建為噴氣式殲擊機制造廠的總體設計任務書。1954年7月,新中國生產的第一架飛機-初教5試製成功。緊接著,1956年又試製成功國產第一架噴氣殲擊機殲5。

寧夏回族自治區

1. 西華山鎢礦 [1]

【蘇聯解體後】【這個階段中國進口武器,幫俄羅斯軍工產業恢復元氣】

這就簡單很多:SU -27,S300,伊爾76,米系列直升機,現代級,各種導彈等等。請百度。

不管中國和蘇聯中間有過什麼矛盾,畢竟幫助的事實擺在那裡。

天天說美國怎麼樣,由蘇聯幫助【史無前例】這麼大的力度?

覺得我胡說的有道理,就高抬貴手,輕輕的關注一下,謝謝~1

好啦,這裡是有深度的胡說八道,理性的看社會,科學的看未來,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