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坎坷的李廣爲什麼有這麼高的名氣?(二)

珵素

李廣能夠被後人念念不忘,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司馬遷為其創作的傳記。在《李將軍列傳》的末尾,司馬遷給了李廣很高的評價。在整篇傳記中,司馬遷也是用幾個典型事例,將李廣塑造得生動形象。比如李廣兵敗被俘時,通過裝死奪了匈奴騎兵的馬,忍著傷病,一邊向關內撤退,一邊射殺追兵。再比如,李廣帶著一百來人與匈奴大軍遭遇,李廣分析了局勢後,不退反進,隔著二里與匈奴軍隊對峙,讓自己的部下解下馬鞍隨意躺臥,匈奴見狀,懷疑李廣這一百來人是來引誘他們進入埋伏圈的,猶豫了許久就撤退了。

依靠自己的智謀與勇武,李廣在邊關打響了自己的名氣,當時匈奴直呼李廣為“漢之飛將軍”,一聽說是李廣的軍隊,就直接避開,不和他交戰。

在傳記中,司馬遷特意記下了一件小事:李廣出獵,將草中的石頭誤當作老虎射了一箭,箭鏃直接射入石頭中。第二天李廣前去察看情況,才知道昨天晚上射中的是石頭。但此時再拿弓去射,卻無論如何也射不進去。

命運坎坷的李廣為什麼有這麼高的名氣?(二)

這個故事短小有趣,很受讀者喜愛,後世文人在寫到李廣時,也經常化用這一故事。像這樣的故事都是司馬遷為了塑造李廣的形象而選擇的,此外,司馬遷還寫了其他的故事來突出李廣對部下的關愛以及部下對他的愛戴。通過這些故事,司馬遷向讀者呈現了一個受人愛戴、勇武能戰的將軍。司馬遷塑造出的李廣越優秀,李廣最終的命運越讓人感嘆,人們也就越能與李廣產生共鳴。

司馬遷如此細緻地打磨李廣的傳記,一方面是李廣及其一家的遭遇確實讓人唏噓,另一方面則與李陵有關。李陵是李廣的長孫,也很有能力,但在出徵時,陷入匈奴的重圍中,頑強抵抗了數天,最終因叛徒的出賣,兵敗突圍時被俘。

李陵兵敗,孤立無援是主要原因。然而當時朝中不少人害怕得罪當時的主帥李廣利,因此就將兵敗的罪名推到李陵頭上。漢武帝因此非常憤怒,要治李陵的罪。當他詢問司馬遷的意見時,司馬遷卻說,從各種跡象看,李陵不是因為怕死而投降的。司馬遷同時指出,現在朝中那些大臣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而拼命誣陷李陵,若朝廷真的治了李陵的罪,恐怕會讓將士們寒心。

命運坎坷的李廣為什麼有這麼高的名氣?(二)

只是漢武帝當時已經有了決定,此時見司馬遷在為李陵辯護,就認為司馬遷為了私交就汙衊李廣利,用這種方式為李陵開脫。盛怒之下,就將司馬遷抓了起來,施了腐刑。

雖然司馬遷堅持認為自己與李陵並沒有什麼私交,但受腐刑卻正是司馬遷人生的一大轉折,而司馬遷受腐刑,又與李陵投降匈奴一事有關。因此,無論是從李廣一族的命運來看,還是從司馬遷自己的人生來看,司馬遷對李廣一家的感情都比較特別,也因此才會花那麼大的心思去創作《李將軍列傳》。

李陵投降匈奴後,漢武帝又輕信傳言,認為李陵在幫匈奴訓練軍隊,於是就將李陵的族人全部殺了。李廣這一家的名聲就徹底沒了。到李淵建立唐朝後,李唐皇室聲稱李廣是自己的先祖,他們都是李廣的後人也因此,李廣在唐朝時,地位不斷升高。

朝廷在美化、抬高李廣,唐朝的文人自然也不會落後。在唐朝,無論是表達命運的多變,還是恭維將軍的勇武,或者是詠史,都喜歡化用李廣的事蹟。比如李廣有“漢之飛將軍”的稱號,唐詩中有“飛將”的詩就特別多。當然,詩人在化用典故時,不會拘泥於李廣的生平,也因此造成了不少誤會。比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句,就有人堅持說這裡的飛將只能是衛青,而不能是李廣,主要原因龍城這個地方也與李廣沒有太大聯繫,而出擊匈奴中的關鍵一戰龍城之戰的主帥是衛青,因此就有人說這裡的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而非李廣。

命運坎坷的李廣為什麼有這麼高的名氣?(二)

但“飛將軍”的稱號畢竟是匈奴人給李廣的,之後所提到“飛將軍”,基本都是用的這個典故。再者,“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大意是,守軍的大將英勇能戰,胡人無法攻破防線。李廣獲得“飛將軍”這樣的稱號,就是因為當時李廣駐守的地方,匈奴人都不敢去進攻,從這裡看,此處的“飛將”指的是李廣,應該沒什麼疑問。

後人對此產生疑惑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在意的是李廣所遭遇的挫折、不公,在意的是李廣的戰功究竟多大。特別是有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名將作對比,李廣的功績自然就顯得不足。詩句中的“飛將”英勇善戰,無人敢敵,將這樣的“飛將”與李廣聯繫起來,兩相比較,有些人就產生了疑問,就想為“飛將”這一稱呼找一個新主人。他們的質疑,不過又是一個“以成敗論英雄”的典型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