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岁是古代名将生命中的一道坎,在这坎上,常遇春死得最蹊跷

三十九岁是古代名将生命中的一道坎,在这坎上,常遇春死得最蹊跷

很多地方流传有“男怕三六九,女怕一四七”的俗语。

这俗语的前半句,是指男人活到逢三、逢六、逢九这样的年龄,尤其是三、六、九组合型的年龄,往往会遇到人生的一道坎,这道坎,甚至可能是生命中的一次劫难。

仔细查一下,古代很多名将都倒在三十九岁的这道坎上。

比如三国第一虎将吕布,其于建安三年十二月败于下邳,被曹操处死,死时三十九岁。

又比如深得诸葛亮器重的马谡,其于建兴六年失街亭,按军法论处,时年三十九岁。

还有篡汉代魏的枭雄曹丕、灭蜀统帅钟会、北魏创建者拓跋珪、五代英豪柴荣、抗金英雄岳飞、金海陵王完颜亮、蒙古名将拖雷、明初名将常遇春、明末名将卢象升、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明末起义领袖李自成、清初名将豪格和多尔衮等等,全是死于三十九岁的年纪。

以上诸名将之死,多数是横死于刀剑之下,仅有少数如拓跋珪、柴荣、多尔衮等是死于疾病,但这些人的疾病征兆明显,都曾在卧病榻上绵延多日,实在熬不过,才撒手西归。

惟独常遇春之死最为蹊跷。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安徽怀远县常家坟永平岗人,生于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卒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

常遇春祖上三代贫困,曾祖名常四三,祖父名常重五,父名常六六,这些名字的来由,都是没有学识随意以族中辈分和家中弟兄排行而来。

常遇春本人没有以数字为名,是因为他出生于正月初十,该日正逢立春,故名“遇春”。

常遇春长大成人,相貌奇伟,勇力超群,猿臂善射。

元帝昏聩,荒淫无度,民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天下大乱,枭雄并起。

常遇春也召集邻里豪杰,揭竿而起,加入当地刘聚的起义队伍中。

刘聚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只是一个占山为王的平庸土匪。常遇春大失所望,决定跳槽,另择明主。

至正十五年(1355年)初,朱元璋欲渡江南下,扫除南方后患,以图北进中原。

三十九岁是古代名将生命中的一道坎,在这坎上,常遇春死得最蹊跷

常遇春闻朱元璋大名,率领数十位亲信部属,投奔麾下。

常遇春在朱元璋军中的第一战,乃是夺取采石矶之战。

当时,采石矶上守兵万箭齐发,朱元璋军轻易不得靠前。

在众将束手无策之际,常遇春驾一叶轻舟,手持长戈,站在舟首,如箭一样驰向采石矶岸边,弃舟登岸,奋戈直前,大呼跳荡,迅速开辟出滩头阵地。

朱元璋氅军挺进,胜利渡江。

可以说,常遇春的孤身闯阵为胜利渡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战后论功,授总管府先锋,进总管都督。

至正十六年(1356年),在集庆路与元军对峙了四个月之久的朱元璋突然发起猛攻,而担任先锋的,正是常遇春。

常遇春操轻舸逆流而上,左右纵击,以石炮猛烈轰击敌阵,俘获敌兵数以万计。

元军首领蛮子海牙被迫收缩兵力,全部退入集庆,龟守以待援军。

朱元璋因此从容攻占集庆周边要地,将集庆围困成了一座孤城,最终轻松收入囊中。

此役,常遇春勇冠三军,功盖诸将。

不久,朱元璋命常遇春从徐达攻取镇江(今江苏镇江市)、夺取常州(今江苏常州市)。

常遇春英勇善战,独当一面,不但顺利夺取了镇江和常州,还在徐达被吴地元兵围困在牛塘一带时,从外围破溃围而入,生擒敌军主将。

朱元璋闻讯大喜,拜其为统军大元帅,并于常州大捷后,再升为中翼大元帅。

常遇春往攻宁国(今安徽宁国市),激战中,被流矢射中,他不但不退,反而更加凶悍,带伤力战,率军横行敌阵中,无人能挡,敌军远远看见,望风而逃,溃散如洪水决堤。

常遇春水战能胜,陆战也能胜,其在用陆军攻长江下游要塞马驼沙后,又以水军攻克池州。

朱元璋因此任命其为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

其后,常遇春取婺州、克衢州,欲再攻杭州,朱元璋召还应天,与徐达共击赵普胜。

三十九岁是古代名将生命中的一道坎,在这坎上,常遇春死得最蹊跷

常、徐两人合力,大获全胜。

常遇春还在池州九华山下伏击陈友谅,杀敌万余。

该年,陈友谅亲统大军入太平进犯龙湾(今属浙江温州)。

常遇春以五路兵马设伏,第二次大破陈友谅,平定了太平地区。

随后,常遇春跟随朱元璋进取安庆、破江州,每战,必身先士卒,所向无敌。

攻取江州后,朱元璋进驻九江,常遇春还守龙湾。

适逢张士诚突袭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朱元璋急忙还军应天,同时急令常遇春速赴长兴接战。

常遇春星夜赶至,大战张士诚,俘杀吴兵五千余人。

张士诚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出兵围困安丰。

安丰守将刘福通频频向朱元璋告急。

朱元璋于是携常遇春出援。

但还是迟了一步,吕珍已经杀了刘福通,驱全城将士坚守城池。

常遇春到后,横击其阵,三战三破,俘获士马无算。

拿下了安丰,常遇春跟随徐达围攻重镇庐州。

庐州将克,陈友谅发大军围困洪都(今南昌)。

两人又充当救火队员,星夜赶回洪都,与朱元璋会师,共击陈友谅。

朱、陈两军决战于彭蠡湖之康浪山。

陈友谅兵众势大,有巨舰,又地处上游,士气如日中天。

常遇春毫不畏惧,率诸将出战,呼声惊天动地,人人以一当百,浴血奋战。

陈友谅手下骁将张定边驾轻舟直犯朱元璋战船,朱元璋座舰体大分量重,陷在浅水淤泥沙中,动弹不得。

常遇春在战阵中觑见,张弓搭箭,一箭把张定边放倒。

朱元璋因此得以脱险。

两军鏖战了三日三夜,惨烈情形。

第四日,常遇春采取火攻,备火油,命兵士焚烧敌军舟船,一时间,湖水皆赤,红如晚霞。

陈友谅不敢恋战,仓皇撤出战阵。

诸将都认为陈友谅虽然战败,但兵马尚强,主力仍在,不可阻挡,不若先由他逃去,来日从长计议。

独常遇春不发一言。

三十九岁是古代名将生命中的一道坎,在这坎上,常遇春死得最蹊跷

陈友谅整顿旗鼓,三军齐动,鼓噪着要冲出湖口。

朱元璋急命诸将扼守上游要塞。

处于下游的常遇春溯江而上,亲率诸将迎战陈军。

陈友谅军心大散,陈友谅本人穷蹙无计,于乱军中战死。

陈友谅一死,十数万残兵俱降。

朱元璋论功行赏,常遇春功勋第一,得赏金帛田土最多。

次年,朱元璋即吴王位,常遇春授平章政事。

在清扫陈友谅残余势力的作战中,常遇春犹如摧枯拉朽,下武昌、夺庐州,与徐达分兵攻战沿江各城寨,连取沙坑、麻岭、牛坡等地,拿下重镇吉安、赣州。

常遇春又乘军势夺取南雄(今广东南雄市)、韶州(今广东韶关市)、安陆(今湖北安陆市)、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

各路贼兵,听说是常遇春了,无不望风披靡,逃跑的逃跑、归降的归降。

三十九岁是古代名将生命中的一道坎,在这坎上,常遇春死得最蹊跷

朱元璋接下来开始全力对付张士诚。

常遇春跟随徐达往攻泰州,大败张士诚军,然后沿海筑坝造墙以扼制敌军。

该年秋,讨伐张士诚的大战正式打响。

常遇春拜副将军,于太湖,于毘山,于三里桥,于湖州,于平江,势如破竹,连战连捷。

张士诚被擒杀后,常遇春进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

南方悉已荡平,常遇春拜为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率兵北伐。

大军既行,朱元璋又以常遇春兼太子少保。

三十九岁是古代名将生命中的一道坎,在这坎上,常遇春死得最蹊跷

常遇春每战必亲为先锋,山东诸郡,尽数攻克,轻取汴梁,进取洛阳。

五万元军陈兵洛水北岸,严阵以待。常遇春单骑突入敌阵,敌军二十余骑舞动铁槊,一齐向常遇春杀来。常遇春射落敌军前锋,大呼驰入,麾下壮士从之。元军被杀得丢盔弃甲,四散奔逃。梁王阿鲁温举械投降,河南郡邑依次而下。

大军进至河北,先驱取德州,然后水陆沿河并进,破元兵于河西务,攻克通州,入元都,分兵攻下保定、河间、真定。

元军主力退入太原。

常遇春与徐达商议:“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与战必多杀伤,夜劫之可得志。”亲选精骑夜衔枚往袭。元军统帅扩廓帖木儿意所未料,在混乱中伤一足,乘孱马,在十八骑死护下走大同。

此次夜袭,常遇春迫降元兵四万,克太原。

朱元璋诏改常遇春为左副将军,要其北取大同,转战河东,下奉元路(元代西安),与右副将军冯胜会师,西拔凤翔。

常遇春依诏而行,莫不如志。

朱元璋又以平章李文忠为常遇春副将,命其两人率领步骑九万,向北驱逐胡元。

两人率兵一路转战,战会州(今甘肃会宁东部),战锦州(今辽宁锦州市),战全宁(今属北京),战大兴州(今隆化),尽取燕都临近各地重镇。

元帝向北抱头鼠窜。

常遇春率军昼夜追击数百里,抓获元帝宗王庆生和平章鼎住等,另得投降将士万余人,战车万余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

至此,中原大定,元朝统治宣告结束。

常遇春率队班师,行军至柳河川,突发恶疾,暴病身逝,虚岁四十,实享年三十九。

朱元璋闻听如此噩耗,大震悼。追其为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忠诚庙,位皆第二。

《明史.常遇春传》记:“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常遇春可谓身强体健,但他竟一夜暴疾卒于战斗后的班师途中,让人惊诧,也因此有人怀疑是朱元璋暗中做了手脚,卸磨杀驴。

三十九岁是古代名将生命中的一道坎,在这坎上,常遇春死得最蹊跷

其实,当时的元军统帅扩廓帖木儿尚拥兵塞外,云南、四川等边疆地区均未平定,远未到卸磨之时,朱元璋岂会提前杀驴?!

关于常遇春的突然暴死,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用游戏笔墨给出了一个荒诞的解释——常遇春早年在蝴蝶谷被张无忌用猛药医坏了,寿数定格在四十岁之前。

金庸的说法属于调侃搞笑,一般上,人们认为,常遇春是患上了“卸甲风”暴死的。

所谓“卸甲风”,就是指人在白天冒着酷暑身披重甲,而到了夜晚,在气温骤降时卸甲,从而引发了“中风”之疾。

这很可能就是常遇春的真正死因。

想想看,柳河川地区七月夏秋之交的气候就是昼热夜凉,常遇春重甲在身,白天一身汗水,到了夜晚,军队安营扎寨,就卸去盔甲,而大军远征,军中没有良医,引发了“中风”,结果不治身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