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爲何能成爲京杭大運河上的名城?

臨清,是京杭大運河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有“南有蘇杭,北有臨張”的說法。但是一直有個疑問,我們從地圖上看,臨清地處華北平原,也不是什麼關隘要塞或交通要道,為何臨清可以歷經元明清幾百年而興盛不衰呢?

臨清,為何能成為京杭大運河上的名城?

臨清的整體位置

從上面的地圖的確看不出來,不過了解山東的地理的朋友知道,山東大體是西部和北部是平原,中部是山區,東部是丘陵。而從臨清向南是逐漸地勢太高的丘陵地勢,抬高到一定程度後,又向濟寧方向逐漸下降。

隋朝最初修建京杭大運河的時候是繞過山東的,當然更多是基於政治上的考慮。宋朝以前,中國的政治中心多在西安和洛陽一帶,隋朝的運河便是以洛陽為中心的,聚集天下的財富。後來隨著中國政治中心的北移和經濟中心的南移,如何將帝國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有效地連接到一起,有效地利用南方的財賦、糧食來保證京師的供給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臨清,為何能成為京杭大運河上的名城?

京杭大運河(隋朝)

如果從北京到杭州連接一條直線的話,那麼取道山東絕對是最短路徑。因此當政治現實的需要擺在面前的時候,就需要考慮應該如何地理因素這一障礙了。

京杭大運河並不是直覺意義上的暢通無阻的水上通道,二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就擺在眼前,一個是水位的問題如何解決?京杭大運河跨度那麼大,經過諸多不同的地形,如何讓船隻經過高低不同的水系就是要面臨的很現實的問題。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水量的問題,水都沒有,船隻如何通航呢,水源充分,通行能力也強。

然而不幸的是,這兩個問題在京杭大運河經過山東地區的時候都遇到了,從東平到臨清這一段地形呈現從高到底的態勢,另外丘陵地區水源也不是很充分。元代在這一段修建了會通渠,後來通過引入周圍河流的水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水源的問題。那麼從東平到臨清這段地形的上下起伏又改如何解決呢,最終採用的方式是修建閘門。

臨清,為何能成為京杭大運河上的名城?

元代的京杭大運河

通過層層修建閘門,將船隻的位置逐漸放低,這樣船隻便可通過這段丘陵地區。元代起尤其是明清兩朝,特別依賴京杭大運河供應的漕糧,加上其他船隻更是數不勝數。船隻通過這個地區,通常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需要排隊,交稅等,因此這裡就有了人氣,有了人氣也就有了商貿聚集的條件,臨清也得以成為京杭大運河上長盛不衰的名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