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圍觀第二屆「阿拉坦」邀請賽:傳承民族文化的核心在於接地氣

馬對於內蒙古人而言其實並不陌生,蒙古族原本就是騎在馬背上的民族。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生產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和農耕播種、收割機械早已經因遠遠超出馬的生產能力而普遍存在。過去的農村,馬匹隨處可見,但是現在馬匹對於村裡人也似乎成了個“稀罕”物。

大眾圍觀第二屆“阿拉坦”邀請賽:傳承民族文化的核心在於接地氣

我們經常能夠聽到“傳承發揚民族文化”的口號。這是一項歷史重任,但是確讓每個人都感覺離自己很遠。我們國家在世界級的體育賽事中總能取得很好的成績,但是我們似乎離體育強國還是很遠。為什麼呢?我們經常能看到某地區為了弘揚某種精神,或者為了弘揚某某文化而搞一些看似很高大上的社會活動,活動期間,似乎也只有高大上的人能參與其中,而對於普通人而言,可能只是“聽說了”而已。活動看似搞的很熱鬧,但是活動結束後,一切都恢復了原狀,又留下了什麼呢?那麼這些活動又有什麼意義呢?反過來想,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了呢?

大眾圍觀第二屆“阿拉坦”邀請賽:傳承民族文化的核心在於接地氣

小編有幸作為受邀嘉賓觀看了這次“阿拉坦杯”邀請賽,從中找到了一些答案:這場賽事無論從組織策劃、還是現場執行,都不是很專業,但是卻很貼心,早晨有村民最為熟悉和熱愛的傳統早餐“湯糕”。從參賽的運動員素質到馬匹的品種更是離專業很遠,馬匹的品種各不相同。但就是這樣一場比賽,卻成了附近十里八項最為轟動的事情。之所以說轟動並不是說有多少大領導參與,有多少重量級媒體報道,有多少企業借勢營銷打廣告。而是說這次比賽吸引了附近十里八鄉的村民都前來圍觀,他們有的攜帶一家老小驅車而來,有的拉來了自家早先用來拉車的馬匹想要和別人一絕高低,更是有村裡的大媽們組成了志願者和啦啦隊,載歌載舞,歡天喜地,好不熱鬧。

大眾圍觀第二屆“阿拉坦”邀請賽:傳承民族文化的核心在於接地氣

假裝參賽隊員,混跡於參賽隊和馬匹中,只聽眾人都在討論從哪裡買好馬?怎麼馴馬?農時怎麼用馬?幾歲教孩子騎馬?云云。瞬間感覺到了一種力量遊走在普通農民之間。我把這種力量稱之為“地氣”。今天,“賽事”這個詞距離普通百姓竟然是如此之近,拋卻了所謂“高大上”的組織運營模式反倒讓這場比賽充滿了靈魂與血肉。賽事不再追求所謂的專業、成績與記錄,不再追求舉辦的隆重和層次,而把重點放在了讓大眾參與,放在瞭如何離老百姓的物理距離和心裡距離更近,放在了真正發揚馬文化。

大眾圍觀第二屆“阿拉坦”邀請賽:傳承民族文化的核心在於接地氣

下午賽事結束了,但是人們關於馬的討論似乎還沒有結束。人們對於這樣的活動充滿了熱情和期待。終於我看到了傳承民族文化的跡象和希望。讓文化迴歸群眾,讓各種呼籲和弘揚之舉更加接地氣。只有把老百姓的熱情激發起來了,讓老百姓都參與了,認可了,實踐了,才能真正的永久傳承和發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