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雨紛紛,三板欲斷魂!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的名句套在新三板上,似乎也合適。


2017年至今共有1025家新三板企業摘牌,其中,申萬宏源證券和安信證券推薦掛牌的項目分別佔了73個和54個,立信會計所和瑞華會計所的項目分別佔了120個和99個,廣東、江蘇、北京、浙江分別有197家、154家、132家、117家新三板企業摘牌……

近15個月以來,掛牌企業數量一直在11000-12000家之間徘徊。

進入2018年,“集郵致富”的路也越來越窄,新三板企業過會率低至40%,而還沒上會就宣佈終止IPO的新三板企業更多達31家,4879戶股東連發審委的門都沒能“敲響”。

那邊廂,富士康36天過會、寧德時代24天過會……被邀請的IPO,離新三板的中小企業越來越遠。

掛牌企業、投資者、中介機構,還有曾經大力度獎勵企業掛牌的地方政府……在摘牌和撤回企業紛紛的幕景下“欲斷魂”。

在習慣了2015年、2016年每個月動輒就新增掛牌企業幾百家的“盛況”後,至今仍有不少人覺得月度負增長不可思議,但事實上,這已真真切切地多次發生:

清明雨紛紛,三板欲斷魂!

注:截圖自股轉系統官網

當股轉把“存量”企業陸續掛牌後,掛牌企業淨增長的速度開始呈現疲態。2017年7月、12月和2018年1月、3月,新三板新增掛牌企業數量分別負增長30家、15家、24家和71家。

與此同時,2017年及2018年1-3月,分別有709家和316家企業離開新三板,大大超過2014年-2016年的數量:

清明雨紛紛,三板欲斷魂!

注:2014年-2018年新三板企業摘牌數量

在2017年以來摘牌的1025家新三板企業裡,營收超10億元的多達45家,營收在1億-10億元之間的多達515家。

幾天前,一家年營收超過5億元的新三板企業的高管對千千說:“能上也不想上創新層,沒有制度紅利,上去只有更加嚴格的監管,即使推了精選層也要看是否有改善流動性的措施,未來看能否找到一家企業做併購,把業績做大,上主板或者去香港上市。”

新三板留不住優質企業,也讓新三板投資者、中介機構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

以下是2017年至今券商、會計所新三板項目摘牌的數量:

清明雨紛紛,三板欲斷魂!

注:2017年至今各券商推薦掛牌企業摘牌數量(前20名)

清明雨紛紛,三板欲斷魂!

注:2017年至今各會計所新三板項目摘牌數量(前20名)

無米下鍋,不少人開始轉行,券商內部調崗、企業董秘、財務總監……而此前曾大力度獎勵企業掛牌的地方政府也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掛得越多,摘得越多。

清明雨紛紛,三板欲斷魂!

注:2017年至今各省份新三板企業摘牌數量(前20名)

清明雨紛紛,三板欲斷魂!

注:2017年至今各城市新三板企業摘牌數量(前20名)

企業的魂丟了,中介機構和投資者自然也就斷了魂。

曾經被賦予帶動新三板流動性起飛重任的“集郵概念”,漸漸玩不轉了。在未來一段時期內,“獨角獸”為王將會是國內IPO市場的主題。“三年淨利超一個億”的隱形紅線突然而至,讓許多排隊已久的企業,只能選擇默默退下,這其中包括大量的新三板企業。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共有60家企業選擇撤回IPO申請,新三板企業佔過半數達31家,其中在3月份宣佈撤回的新三板企業就多達17家:

清明雨紛紛,三板欲斷魂!

在這31家撤回IPO申請的新三板企業裡,多達17家企業曾經做市,這意味著許多新三板投資者不僅要承受集郵失敗所帶來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而且還要面對“郵票”撤回復牌後,十有八九的暴跌。

IPO撤回,受傷的不只是投資者。中介機構對IPO項目一般採取分段收費形式,報會只能拿到“小頭”,真正成百上幾千萬的“大頭”,只有在過會之後才能拿到,而現在的結局往往是辛苦大半年,到頭來一場空。

企業要走、中介機構從業人員要轉崗、投資者心灰意冷,新三板似乎已經徹底沒了魂,已經“衰到底”了。

通常在這種情況下,大家都會開始想,否極泰來的劇情會否上演?

雖然很多人不看好,但千千還是決定要留個念想。

上週五,證監會明確將力爭在2018年年內製定新三板條例,屆時新三板的定位及重大制度設計問題,將有望隨著這份條例的出臺而得到明確。

同時,雖然“全民叫獸”時代已經來臨,但能分享到“獨角獸肉”的畢竟只是少數機構,其餘機構仍然需要尋找好的項目,而擁有超過11000家企業的新三板,仍是多數機構的“淘金地”。

此外,大部分中小企業在登陸A股無望的情況下,也會重新開始考慮掛牌新三板。

縱然仍有香港、美國等市場供選擇,但更加有效的市場、更加理性的投資者,往往意味著流動性的兩極分化,被看好的優質企業不愁流動性,而不被看好的企業的流動性依舊“堪憂”,加之到香港、美國上市需要更多的規範成本,新三板未必會處於劣勢。

新三板雖然暫時“魂斷”了,但如果能圍繞提高流動性,儘快給出如公募基金入市、降低投資者門檻、精選層等一系列制度紅利,那麼仍然有機會在優質中小企業資源的爭奪戰中佔得先機。

企業回來了,大家的魂就聚了。

文 / 肖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