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故事:原陽 名副其實的「宰相之鄉」

新鄉市這個縣

自古便是黃河津渡

諸侯會盟處,兵家必爭地

曾演繹出一幕幕驚天地、泣鬼神的歷史活劇

湧現出十餘位官居宰相要職的歷史名人

這就是“宰相之鄉”——原陽

原陽

“宰相之鄉”原陽究竟有多少位宰相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對“宰相”給出個定義。

宰相之“宰”者,主宰也;“相”者,輔佐也。

宰相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統稱,與丞相是一個概念。

歷史上只有遼代曾以宰相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名目繁多,有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幾十種稱謂。

弄清了宰相的概念和職責,下面,就讓我們漸次展開五彩繽紛的歷史畫卷,去追尋原陽宰相的足跡。

新鄉故事:原陽 名副其實的“宰相之鄉”

新鄉故事:原陽 名副其實的“宰相之鄉”

原陽宰相群像

新鄉故事:原陽 名副其實的“宰相之鄉”

01 漢代五相

新鄉故事:原陽 名副其實的“宰相之鄉”

張蒼像

張蒼是一位長命百歲精於歷算的科學家宰相。其生於公元前256年,卒於公元前152年,活了104歲,被封為北平侯,諡為文侯。因其當過御史大夫,故後人稱其故里為張大夫寨村,其墓地在原陽縣的谷堆村。身為先秦御史,張蒼傳承《左傳》,勘定《九章算術》,統一曆法,制定度量標準,主持修改刑法,廢除肉刑,所有這些,都為“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漢初的“布衣卿相”方陣中,張蒼鶴立,堪稱一位文相、一位名相、一位科學家宰相!

新鄉故事:原陽 名副其實的“宰相之鄉”

陳平像

陳平是一位奇計安邦大謀善終的西漢丞相。其故里在今原陽縣陽阿鄉的陽阿村,村中有始建於漢武帝三年的陳平祠。陳平以足智多謀、善出奇計而彪炳史冊,曾“六出奇計”,均被劉邦採納,是除范增、籠韓信、解白登之圍、誅殺諸呂的重要謀臣,是西漢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和外交家。

新鄉故事:原陽 名副其實的“宰相之鄉”

周勃像

周勃是一位軍功卓著的西漢丞相。他的老家在原陽,後來從原陽遷到了沛縣。周勃官至太尉、左丞相、右丞相,其早年跟隨劉邦東征西戰,為漢王朝的建立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張愛萍將軍曾為周亞夫祠堂題詞:“治軍嚴明,一統大業。”

新鄉故事:原陽 名副其實的“宰相之鄉”

周亞夫像

周亞夫,周勃之子,以善於用兵、治軍嚴明而聞名。細柳屯兵,被漢文帝稱之為“真將軍”。景帝時,又以太尉之職,率兵平定“七國之亂”,再次維護了西漢王朝的集中統一。後官至丞相,諡為武侯。

吳雄是一位通曉法律、判案公允的東漢宰相。吳雄,字季高,原武人,兒子吳訢,孫子吳恭,三代都是廷尉,是當時的明法大家。吳雄歷任廷尉、光祿勳,漢元嘉元年(151年)任司徒,永興元年(153年)冬十月被罷免。

02 唐朝七相

唐朝是原陽宰相最多的一個時期,共有七位原陽人任宰相,他們分別是張亮、婁師德、楊再思,“韋氏一門三相”之韋思謙、韋承慶、韋嗣立以及唐肅宗時名相楊綰。那時的宰相也不叫宰相,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非三省長官出任宰相,必須加“參與朝政”“參議朝政”“參知政事”等稱謂,由皇帝隨時授予。到高宗時,須加“同平章事”方為宰相。

新鄉故事:原陽 名副其實的“宰相之鄉”

張亮像

張亮在貞觀年間,曾歷任御史大夫、數州都督、工部尚書、刑部尚書、參與朝政,被唐太宗視為心腹之臣。正是由於太宗的信任,張亮為人處世太過張揚,惹下殺身之禍。

新鄉故事:原陽 名副其實的“宰相之鄉”

婁師德像

婁師德,原武人,唐高宗、武則天時宰相,分別於693年、697年兩度拜相。婁師德出將入相二十餘載,堪稱一代名相。

新鄉故事:原陽 名副其實的“宰相之鄉”

楊再思像

楊再思是一個明哲保身、風趣圓滑的宰相,為唐武則天和中宗時兩代的宰相。今原陽縣原武鎮的楊大寨村為其故里。楊再思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儘管官居相位十多年,不曾有任何薦達,但卻博得主子及權臣的歡心,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善終而亡。

新鄉故事:原陽 名副其實的“宰相之鄉”

韋思謙像

新鄉故事:原陽 名副其實的“宰相之鄉”

韋嗣立像

韋氏一門三相指的是唐代的韋思謙和他的兩個兒子韋承慶、韋嗣立。韋思謙在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當過多年的監察御史、侍御史、御史大夫,後官至納言,鳳閣鸞臺平章事。韋思謙一生恪盡職守,剛正不阿。他有兩句名言,一是“御史出都,若不動搖山嶽,震懾州縣,誠曠職耳”。再者是“大丈夫當正色之地,必明目張膽以報國恩,終不能為碌碌之臣保妻子耳。”他的言傳身教給後來當宰相的兩個兒子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新鄉故事:原陽 名副其實的“宰相之鄉”

韋承慶像

韋承慶曆經高宗、武則天、中宗三代帝王,曾三掌天官選事,用人公允、才思敏捷,深受朝野上下好評。韋嗣立,為韋承慶同父異母之弟,歷仕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五代帝王,與兄韋承慶相互代任鳳閣舍人、天官侍郎、參知政事、黃門侍郎四職,官拜中書令,諡號孝。《舊唐書•韋思謙傳》這樣評價他們父子三人,“又父子三人,皆至宰相,有唐以來,莫與為比”。

新鄉故事:原陽 名副其實的“宰相之鄉”

楊綰像

楊綰,字公權,其六世祖北魏呂州刺史楊歧徙居原武,故為弘農楊氏原武房人(今原陽縣楊大寨村人),系大唐宰相楊再思之弟。進士及第,唐肅宗、代宗時大臣、名相,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03 宋代兩相

新鄉故事:原陽 名副其實的“宰相之鄉”

李穆像

李穆,後周進士,自幼聰敏好學,品行端正,事母至孝,又善隸篆,工於繪畫。宋朝建立後,入宋為官,深得太宗皇帝賞識,在他死前一年內,官職連升四級,官至參知政事,為副宰相。

新鄉故事:原陽 名副其實的“宰相之鄉”

万俟卨像

万俟卨(mò qí xiè),南宋宰相,開封陽武人。曾秉承秦檜意,陷岳飛於死獄,後遷參知政事,充使赴金。因失歡於秦檜,被罷免職務。秦檜死,高宗又首召万俟卨為相,官拜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任相期間,其主和固位,與秦檜無異。

04其他朝代

新鄉故事:原陽 名副其實的“宰相之鄉”

毛喜像

毛喜是南北朝時陳朝的一位宰相,陽武人,因策立宣帝功高,被封為東昌縣侯,曾任五兵尚書、吏部尚書等職。宣帝委政毛喜十餘年,毛喜勤心納忠,多次直陳諫言,均被宣帝採納,使陳朝達到鼎盛。

新鄉故事:原陽 名副其實的“宰相之鄉”

李惲像

李惲是五代十國時北漢宰相,官至司空、尚書左僕射兼中書侍郎平章事。北漢降宋後,在宋朝為官,出任過幾個州的知州。李惲任相的北漢,是一個靠投靠契丹苟延殘喘的小國,儘管李惲很有才華,但卻難有所作為。

至此,我們看出,原陽曆史上共出過十六位宰相名人。其中漢代五個,唐代七個,南北朝時陳朝一個,五代十國時北漢一個,宋代兩個。在這十六相中,宋代的李穆是唯一的一個副宰相。

原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不愧為名副其實的宰相之鄉!

【本期執行主編:董文勝 統籌:趙改榮 責編:楊瑞 美編:韓雪 圖片由趙光嶺 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