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跌破6.50,央行降準是「補刀」,還是「補藥」?

人民幣匯率跌破6.50,央行降準是“補刀”,還是“補藥”?

受美聯儲加息、全球市場不確定性上升影響,近期,全球外匯市場持續振盪,其中,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也出現了較大波動。截至北京時間6月21日14時20分,在岸人民幣對美元下跌0.46%,報6.5047元,為今年1月11日以來盤間最弱;離岸人民幣對美元下跌0.51%,報6.5135元。美元指數上漲0.23%至95.35。稍早,離岸人民幣對美元跌破6.50。

人民幣對美元貶值是個啥概念?

今天,100美元可以兌換到647元人民幣,大概幾個月前我們狗年春節的時候,這個匯率是6.25,就是說100美元只能換到625元人民幣。可以看出,與春節時相比,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了22元。

多重因素疊加,導致匯率下跌。

目前,市場分析人士普遍認為,美元持續走強是導致人民幣貶值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美聯儲3月22日、6月14日兩次加息,並且下半年還有兩次的預期, 更高利率推動了美元進一步走強。另一方面,中美貿易摩擦風險、歐元區不穩定因素,加劇了短期市場做多美元進行避險的情緒。

中美貿易戰,山雨欲來風滿樓。受其影響,我國股市出現較大幅度波動。央行行長易綱表示,6月19日股市出現波動,要受情緒影響,周邊股市也都出現一定程度的下跌。既然是市場,就會有漲有跌,投資者應該保持冷靜,理性看待。中國的資本市場有條件健康發展,我對此充滿信心。中國是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大市場,經濟內生潛力巨大,有充分的條件和空間應對好各種貿易摩擦。央行高度重視外部衝擊的影響,保持流動性合理穩定,把握好結構性去槓桿的力度和節奏。中國必將繼續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實際上,我們應該理性看待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下跌。在特朗普首先"失信"的背景下,中美貿易問題愈演愈烈,徹底改變了人民幣兌美元的均衡匯率基礎,美國有錯在先的情況下,沒有理由指責中國匯率貶值。客觀上講,人民幣匯率的貶值,反而可以大大改善中國在貿易戰中的被動局面,獲得更大的迴旋空間。

匯率取決於經濟基本面,亦與政策取向有關。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下挫,主要是受到市場短期負面情緒擾動。而下一階段的人民幣匯率走勢,仍然取決於我國自身的經濟基本面。"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表示。

實際上,目前我國經濟整體運營平穩,穩中向好發展態勢在持續。國家統計局發佈的5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數據就能充分說明這個問題。從目前我國經濟的整體運行情況看,匯率不會發生較大幅度下跌的情形。

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日前表示,當前,我國跨境資金流動形勢保持基本穩定。5月份,銀行結售匯順差194億美元,主要是企業、個人在匯率預期平穩的環境下,自主調節境內本外幣資產的結果;境內企業等非銀行部門涉外收支逆差74億美元,較4月份縮26%,其中,涉外外匯收支順差26億美元,處於相對平衡狀態。

但需要指出的是,受到中美貿易前景不明朗,歐元區經濟發展放緩,以及美元持續加息的預期,人民幣匯率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範圍的波動或下跌,已經成為業界普遍的普遍共識。從央行6月24日,發佈的定向降準的政策來看,7月5日實施的定向降準計劃,將釋放7000億的流動性,勢必會助推人民幣匯率的進一步下跌。

因此,目前決策層已經超越了"談貶值色變"認知層次,運行各類金融管理工具,允許人民幣匯率在合理水平上進行貶值。海清FICC頻道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認為,人民幣匯率貶值破7是大概率事件。

回顧歷史,"匯率貶值導致危機"的國家(東南亞、拉美等),其問題從來不是出在匯率貶值上,而是出在本國經濟衰退或者惡性通脹上,基本面問題導致了嚴重的資本外逃,匯率貶值只是副產品。解決不了基本面的問題,再怎麼保匯率都是無用功。

目前,中美貿易博弈不是很明朗,貿易戰有一觸即發的趨勢,在這種大的背景下,央行通過定向降準,釋放流動性,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激發經濟內生動能的同時,在客觀上也可以進一步擴大匯率的下浮空間,對未來的貿易增加回旋的空間,利於我國更好的出口。

實體經濟、股市及樓市誰最受益?

首先,我們不難看出,此次降準,針對的是"外部壓力",更多的一種"權宜之計"。央行的聲明中,突出"實施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把握好結構性去槓桿的力度和節奏。"目前的外部環境,特別是,中美貿易預期很嚴峻的情況下,央行有意通過降準釋放流動性,實際上是對外部環境壓力下的一種對沖。

靜態看,央行定向降準,對實體經濟意在扶持,對股票市場意在穩定,而樓市市場方面,可能促進資金變相湧入,對樓市市場以及資金面緊缺的房企構成或多或少的積極影響。動態上看,是先有了中美貿易問題、美元持續走強、美元加息預期不斷,綜合因素疊加下的避險情緒導致股市動盪,資金外流,正在此時,央行出手,在7月5日開始實施流動性措施,在選擇實施的時間節點上是有講究的:一是,要讓避險情緒充分釋放,加快理性平復期;二是增強對我國經濟發展預期,增強信心;三是央行調控流動性後的利率槓槓,增強對外貿易中的迴旋餘地。當然,具體調控的效果,還有待觀察,但是央行既定的調控目標不會改變。

讓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國家一直以來的政策用心。但落實到實際的效果卻一般,究其原因,拋開金融服務的傳導機制的原因外,最重要的還是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中,信用悖論導致的放貸取向決定的。站在銀行的立場,放貸的每一筆錢,儘量確保資金安全,這是銀行的底線。如何確保放貸的安全性,除去自身嚴格的風控外,分散放貸是一條基本原則,也就是常說的"不要把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裡"。而實際上,銀行為了確保放貸資金的安全,他們扎堆更偏向於向國有企業放貸,而廣大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最需資金的反而貸不到錢。如何破題,還需要綜合施策,我們覺得降準只是第一步。

與股票市場相比,國內樓市市場同樣需要關注到政策環境以及資金面環境,而一旦資金面環境有所回暖,政策環境略有放鬆,卻會對整個市場構成一定的積極影響。目前來看,對於房地產市場是一個利好消息,但是鑑於匯率降低後的大量避險資金外逃,地產上市公司融資的難度依然不小,兩種相對沖,房產市場的資金融資依然不會太過樂觀。應該說,政策力度(房住不炒)比市場力度的影響更為顯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