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乌克兰合作的春天到来了吗

作者;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及波罗的海三国研究室主任

四年前发生在基辅独立广场的“尊严革命”(也称“广场革命”)以及后续的克里米亚事件影响之深远,是2005年的“橙色革命”所不及的。乌克兰人曾引以为傲的军事要塞和度假天堂——克里米亚被俄罗斯宣布为新的“联邦主体”。美国政府乌克兰问题特使沃尔科称,顿巴斯冲突几乎每三天吞噬一个乌克兰士兵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第聂伯河两岸的乌克兰人对于国家发展方向的问题有了更加理性的思考,但分歧依旧显著。基辅国际社会学所2018年5月公布的对乌克兰各州(不包括克里米亚和东部民间武装占领区)公民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2004名受访者中45.9%赞成加入欧盟,31.6%赞成既不加入欧盟也不加入关税同盟,8.9%赞成加入关税同盟,41.4%赞成加入北约,37.8%反对加入北约。

这场灾难对俄罗斯、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影响同样是剧烈的。克里米亚事件让普京的支持率回至高位,政权得以巩固。欧美对俄立场高度一致,俄罗斯遭受前所未有的孤立和遏制,与西方关系重启变得遥不可及。俄罗斯强调“向东看”,提出覆盖从欧盟到东南亚广阔地域的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同时不放弃与西方缓和关系的努力。至于除乌克兰以外脱离苏联获得独立的其他国家,在克里米亚事件以后似乎更加坚定了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决心:哈萨克斯坦正式启动国语拉丁化改革,白俄罗斯提出修改其中文国名,亚美尼亚发生街头抗议活动……

中乌关系:从盛夏到初春

这场灾难也给中乌合作带来很大冲击。“广场革命”发生的前夜,2013年12月3日~6日乌克兰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访华,将中乌关系推向顶峰,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乌克兰关于进一步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并共同见证了两国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等多项合作文件的签署。当年,两国贸易额升至历史最高点111.2亿美元,中国对乌直接投资流量也升至历史最高位1014万美元。2014年乌克兰政权更迭以后,当局把“促进顿巴斯形势的和平调解,制止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恢复乌克兰的领土完整”作为外交首要目标,对外合作重点放在西方,希望尽快加入欧盟和北约,并呼吁建立对抗俄罗斯的联盟。乌对华外交围绕着上述重点展开,首要诉求是希望中方能够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框架下给予乌方尽可能大的支持。基于外交原则和国家利益,中方多次公开表态尊重乌克兰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这得到乌方的高度赞赏。中方对乌政策的基本诉求是一如既往推动与乌克兰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然而,乌克兰发生的剧烈变化导致2013年底双方签署的协议难以落实。

在这种情况下,2014年中乌合作一度进入“蛰伏”状态。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双方的外交部门努力推动两国高层领导人实现会晤和互访。2015年1月,李克强总理与波罗申科总统在达沃斯论坛期间会面。不过,2015年9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参加纪念活动的众多外国元首中未见到乌克兰高层领导人的身影。2016年4月,习近平主席与波罗申科总统在华盛顿核安全峰会期间交谈。直到2017年1月17日,中乌两国元首才实现正式会晤,自此两国关系翻开崭新的一页。2017年10月和2018年3月,习近平分别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波罗申科总统均致函表示祝贺。

中乌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也是如此。乌克兰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也是较早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欧洲国家,但双方在此框架下合作的步伐相对走得不算快。2015年,中国商务部与乌克兰经贸部签署了加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议定书,成立了投资工作组。2017年5月,乌第一副总理兼经贸部部长库比夫来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年12月5日,迟到两年的中乌政府间合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终于在基辅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乌政府间合作委员会中方主席马凯出席会议。会议期间,双方签署《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行动计划》(简称“路线图”)和《农工综合体投资合作计划》。

中乌贸易和投资合作同样经历了先降后升。2014年中乌贸易额大幅下滑,2015年跌至61.7亿美元。2016年开始回升,2017年升至76.39亿美元。2014年中国对乌直接投资流量大幅下滑,2015年跌至负76万美元,2016年回升至192万美元。2017年双方一批经济合作项目启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末,中国对乌累计投资达2.39亿美元。这个数字距离乌方的愿望还有很大的距离。马凯副总理称,如果乌克兰能够提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中方愿意提供相应支持。目前,中粮农业、中建材、特变电工、华为、中兴、信威、中国成套、中国中铁、新疆交建等公司都在乌克兰有合作项目。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还收购了乌克兰复兴开发银行。中乌合作仿佛进入了初春时节,暖阳已至,气温渐升。

投资乌克兰:抄底的时机到了吗

既然中乌合作的春天已经到来,那么是否意味着中资企业可以大举进入乌克兰呢?这首先需要考察乌克兰的投资环境是否稳健向好。乌克兰国家统计署的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乌克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出现增长,但2017年投资额仍低于2014年。近四年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表明,乌克兰营商环境在不断改善。2018年报告指出,乌克兰在190个国家中排名升至第76位,但仍处于哈萨克斯坦(第36位)、白俄罗斯(第38位)、摩尔多瓦(第44位)等国之后。比较近四年中国商务部制定的《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乌克兰》年度报告可以看出,中资企业在乌克兰需要防范的风险种类并未减少,部分风险被进一步细化。由此看出,就投资环境而言,尽管乌克兰部分领域出现了些许积极变化,但短期内不大可能根除制度性顽疾,暂时还不能肯定乌克兰营商环境必然会发生显著变化。中资企业仍要做好充分调研,仔细跟踪法律政策变化情况,谨慎选择合作伙伴,依法维护自身的利益。

至于投资的政治风险,需要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是乌克兰内部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外部对乌克兰的影响。2019年是乌克兰的总统和议会选举年。乌克兰历次选举都很激烈,获胜方常常以微弱优势赢得选举。目前,乌克兰的政治格局呈现碎片化的状态,各种力量都在加紧协调和交易,图谋更大胜算。美国的国际共和研究所于2018年初公布的乌克兰民调结果显示:关于议会选举中会投票给哪一个政党,受访者中有21%表示不参选,31%表示抉择很难,祖国党支持率最高(8%),波罗申科联盟排在第三位(5%);对波罗申科总统执政表示不满的占77%,表示满意的占14%;对现任总理、议长、基辅市长表示不满的均占到70%以上。因此,选举以后政坛出现变化的可能性很大,不排除黑马的产生,但再次发生“革命”的可能性目前看并不大。

俄罗斯与西方把乌克兰看作地缘政治博弈的平台,尽管它们把彼此作为主要目标,但却深度参与和影响了乌克兰建国转制的进程。未来需要观察的是,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变化对乌克兰的影响以及乌克兰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身的独立。毫无疑问,乌克兰的独立和稳定发展有利于中乌合作。

中乌合作:民心相通才能行稳致远

乌克兰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战略伙伴,也是后苏联地区第三个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新独立国家(前两个分别是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波罗申科总统时明确表示“高度重视中乌关系”。波罗申科总统也表示“希望扩大乌中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按照贸易规模,目前中乌贸易额在中国与脱离苏联独立的15个国家贸易额中排在第三位。按照国别,近六年来中国始终是乌克兰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俄罗斯)。乌克兰在中国外交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乌克兰最困难的时期,继续维护中乌传统友谊、坚定支持乌克兰的独立和发展、加强与乌克兰在各领域的合作尤显重要。

中乌两国人民之间的社会文化交往由来已久,不存在诸如历史恩怨、民族冲突、边界纠纷等严重问题。据中国社科院刘显忠研究员考证,中国人和乌克兰人最早于17世纪就有外交和商务上的接触。19世纪末20世纪初双方人员往来大量增加,乌克兰人从现在的乌克兰地区及俄国的其他地区迁移到中国,聚居在中东铁路沿线。20世纪40年代哈尔滨的乌克兰移民区约有两千人。20世纪初乌克兰有几千华人,主要是工人、手工业者和商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乌克兰人作为苏联飞行员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并献出生命,中国人民非常感激他们,为他们修建了英雄纪念碑,细心守护他们的陵墓。20世纪50年代大批中国青年在乌克兰留学,他们后来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么,对于今天的中乌关系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也许实现高层互访非常重要,也许提升投资和贸易额非常重要。但在笔者看来,民心相通可能更为迫切和重要。原因有三:

一是很多乌克兰人,包括政界人士,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因此缺乏足够的兴趣与中国或者中国人打交道。总统、议会、国防部等官方网站能够搜索到的有关中国的信息很少。目前,乌克兰在中国没有派驻记者,通过乌国内的媒体基本看不到有关中国的直接报道。中国的情况稍好一些,主要媒体均在乌克兰派驻了记者,但大部分中国人对乌克兰也不是很熟悉。另外,从公开的信息来看,乌方对中国的理解有一些偏差和误会。在乌官员的公开表述中,“一带一路”似乎就是投资基础设施,无关乎“五通”,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作为欧洲国家的乌克兰好像没有关联,乌方对自贸区提议也未做出回应。

二是双方各自的期待需要通过沟通进行调整和正位。乌克兰的对华外交首要诉求是希望中方支持乌方实现领土完整,一些乌克兰人寄希望于中国政府出面谴责俄罗斯“侵略”,向俄方施压,有的甚至把政治诉求作为经济合作的前提条件。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乌克兰关于进一步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明确指出,中方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984号决议和1994年12月4日中国政府关于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证的声明,承诺无条件不对作为无核武器国家的乌克兰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并在乌克兰遭到使用核武器的侵略或受到此种侵略威胁的情况下,向乌克兰提供相应安全保证。中国政府尊重乌克兰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是始终如一的,不因一时一事而改变。经济合作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设立前提条件难以理解和接受。中国驻乌克兰大使杜伟曾指出,“中资企业在乌克兰困难时期不离不弃、坚守阵地,努力推进双边务实合作,体现了中国企业家的责任和担当,为中乌关系发展做出了贡献”。事实上,这些中资企业也为乌克兰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考虑到双方元首于2013年批准的《中乌战略伙伴关系发展规划(2014年-2018年)》期限已近,两国政府有必要为未来双方合作做出新的安排,“一带一路”合作路线图也需要及时有效落实。

三是目前中国在乌投资额不多,乌克兰尚未加入欧盟,因此乌克兰国内“中国威胁论”尚不明显。但未来,随着乌克兰入盟进程发展以及中乌合作关系的不断密切,不排除一些势力在乌克兰国内煽动“中国威胁论”,因此需要未雨绸缪,全面加强中乌人文交流,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增进互信。在这方面,培养懂得对方语言和文化的人才、加强青年人之间的交流和智库建设尤为重要。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当前乌克兰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很多乌克兰人对俄罗斯的一些提法或与俄罗斯有关的提法非常敏感甚至厌恶,在对乌交流时需要加以注意。

(本文首发于《世界知识》杂志2018年第1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