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國寶級金印:漢倭奴國王,大漢王朝賜封日本藩屬國

在日本的博物館裡,你會發現很多的寶貝是來自中國的文物。有些是古代日本人到中國辦事順便帶回來,有些就是戰爭時期日本用搶奪過去的。還有一些國寶級的文物是中國曆代皇帝送的。如在日本福岡市博物館裡的漢委奴國王金印,這方金印就是漢朝皇帝授予國號。

千年國寶級金印:漢倭奴國王,大漢王朝賜封日本藩屬國

1784年,一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農,在耕作挖溝時偶然發現此方國寶級金印。出土以後在民間輾轉百年,直至1979年一個家族的後人把它捐獻給了日本福岡市博物館。這件日本一等一的委奴國王金印卻是在日本出土的,更奇怪的是上面雕有“漢倭奴國王”五個漢隸。

漢委奴國王金印面正方形,邊長2.3釐米,印臺高約0.9釐米,臺上附蛇形鈕,通體高約2.2釐米,上面刻有“漢委奴國王”字樣。

千年國寶級金印:漢倭奴國王,大漢王朝賜封日本藩屬國

史書記載:東漢初年,日本國王遣使入漢都洛陽進貢,願為漢臣藩。求漢皇賜名,漢以其人矮,遂賜“倭國”。其王又求漢皇賜封,光武帝又賜其為“倭奴王”。當時,日本想借著臣屬於漢王朝樹立自己權位和王位。因此舉國大喜。並受賜“漢倭奴國王印”。三國曹魏時期,古倭國曾在九年時間內五次向洛陽的中原王朝進貢,並首次掀開了中日兩國互派使者的新篇章。

千年國寶級金印:漢倭奴國王,大漢王朝賜封日本藩屬國

日本文字也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形成的,很多字還是漢字繁體字的字形,所以,中國人去日本旅遊的,就會驚訝在街頭處處可見中國的漢字,其實那是中國人曾經使用的繁體,目前香港、臺灣等地通用的漢字。

公元663年,唐朝聯軍與日本聯軍在韓國錦江入海口展開水戰。日軍4.2萬人,戰船1000餘艘,唐軍1.3萬人,戰船170艘,在百濟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唐將劉仁軌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日軍圍住,其艦隻相互碰撞無法迴旋,士兵大亂。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燬,數萬日軍被殺或溺死。

千年國寶級金印:漢倭奴國王,大漢王朝賜封日本藩屬國

這是史載裡中國和日本的第一戰,這一戰大唐帝國的一支偏師,就擊敗了日本的舉國之兵,從此一直到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近一千年間日本未敢再對中國叫板。也就是說雖然之前倭國也一直有向中華進貢,但是白江口之戰後,倭國才真正領略到了大唐的強大,併成為了大唐的藩屬國。

至此。日本學者就將九州島也納入了中華的版圖,畢竟在日本人的理解中,藩屬國也是屬於帝國版圖內的,就像後來的德川家康和豐臣秀吉的關係。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日本學者繪製的大唐版圖中,竟然將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帶都納入了中華版圖,因為當時那些地方都是中國的藩屬國,都是向大唐納貢的。

日本古代是沒有文字的,到我國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才開始利用漢字,記載自己的語言。日本人在漢字基礎上,創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草書衍生成平假名,把中文楷書的偏旁改成片假名。日語中至今保留近2000個漢字,日本人也讓漢字,煥發了出了生命力。

這些漢字是從日本傳到中國的,特別明治維新以後,日本脫亞入歐,積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還有政治經濟法律,翻譯成日文時,就用了中文裡的漢字,賦予了這些漢字新的意義。但是現在日本教育的漢字,越來越少了,只有1006個,常用漢字2136個。如果能識讀這些漢字,大概足夠應對日常生活了。

千年國寶級金印:漢倭奴國王,大漢王朝賜封日本藩屬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