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灭秦后为什么不称帝,而是自封西楚霸王?

永恒的记忆143


项羽灭秦后之所以不称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个很有名的成语“沐猴而冠”。我们看一下“沐猴而冠”这个成语的意思,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过程自然就明白了。

沐猴而冠,字面的意思是猴子穿衣戴帽,但终究不是真人。其实是讽刺那些虚有其表,愚鲁无知,得意忘形的人。

看,上图的猴子就没变成玉皇大帝,或者如来佛祖,一路打了很多怪,也就混了一个排名最末的佛,斗战圣佛。而项羽,好像还不如这只猴子,不管是单挑还是群殴,都打不过呀。

我们继续看“沐猴而冠”这个成语的出处,它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如下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羽相比刘邦,政治能力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刘邦先率军进入了关中,拿下了咸阳。但是刘邦听从了劝谏,进入咸阳城后,先是“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然后封闭府库中的财物,对秦地官吏民众也秋毫无犯,退军霸上。刘邦进入关中,就得到了关中百姓的民心,为他以后出汉中,定三秦,破项羽,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

而项羽一来,先是“鸿门宴”错放了刘邦,然后又杀了秦三世子婴,屠咸阳城数月。项羽的劫掠烧杀,这个跟明朝李自成很像吧。其实项羽还不如李自成,李自成起码开始还知道约束一下手下。

项羽烧杀抢掠完毕,准备东归楚地。这时候有人劝谏项羽,关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土地肥沃,是可以称霸天下的地方。结果项羽想的却是衣锦还乡,荣耀故里,在家乡父老面前炫耀。对比刘邦,刘邦先是为了指挥方便暂时定都洛阳,之后听从劝谏,从洛阳搬到了长安,成就了西汉200余年的霸业。

而项羽却是被人骂了“沐猴而冠”。项羽虽然把骂他的人给煮了,但他确实是“沐猴而冠”,因为项羽根本就没有称帝的雄心大志。

项羽在烹了劝谏者之后,“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看到了吧,项羽自己其实只有称王的那点志向,就是想让怀王遵守“先入关者王之”的承诺。结果是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后,但是楚怀王因为项羽的强大,猜忌项羽,所以只答复项羽“如约”两个字,并没有立即策封项羽为关中王。

这就让项羽很不高兴了,于是“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项羽想自立为王,但是项羽知道要自立为王,需要得到其他诸侯的支持。于是,项羽为了笼络人心,就越过了义帝,自行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把自己封为了“西楚霸王”。之后,又借故杀了义帝熊心。

这就是项羽为什么不自己称帝的原因,项羽的格局就把自己定位为王,根本没想过称帝,他当然就不会称帝了。

如果项羽的格局到了可以称帝的层次,那么他就不会随便屠杀秦地的百姓和秦朝的旧官吏。项羽应该善待子婴,并且把楚怀王熊心接到咸阳。项羽承认子婴的秦三世地位,然后让子婴禅“皇帝”位给自己,再大封诸王,而楚怀王熊心继续为楚王,但是楚地拆分,刘邦继续发配入汉中,其他王侯各回封国。这时候如果有人叛乱,除了楚国旧部会听项羽指挥之外,秦国旧部也会听其指挥。虽然项羽坑了20万秦卒,但还有子婴在,而项羽又对关中秋毫无犯,那么秦人还是会支持项羽的。项羽只需坐镇咸阳,镇住刘邦就可以了,平叛的事情,交给章邯等人去做就可以了。

章邯的能力,打项羽不行,但是其他诸侯王,应该没人是章邯的对手。而刘邦即使有了韩信,也再无“暗度陈仓”的可能,只会最后被项羽灭。

不过,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因为项羽的格局也就是“沐猴而冠”的层次。


奕天读历史


第一.有“怀王之约”的约束

当时,为了能集中力量消灭秦朝,于是楚怀王便和将领们达成了“怀王之约”,答应在灭秦之后,恢复秦统一前七国并立的局面,实现分封制。因为有了“怀王之约”的约束,身为臣子的项羽只好选择分封。要想称帝,还得先除掉楚怀王。

第二.其他势力的威胁

虽然在当时灭秦的军队里面,项羽的实力最强,但其他势力也不弱,如旧贵族的张耳、田市;草莽英雄出身的黥布等人的势力不容小觑,如果不实行分封,必定会引起他们的不满。

迫于以上两种主要原因之下的项羽不得不实行分封制。不过他在分封时候也削弱了竞争者的势力,保证了自己的绝对优势:一.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为由,说走了怀王,并自封西楚霸王。二.将关中之地一分为四,分别封给刘邦,章邯、董翳、司马欣。以三秦王来牵制刘邦。三.将好的封地分给自己的部下,扩充自己的实力。四.将六国政权分封于偏僻之地,减少对自己的威胁。

项羽的分封可谓是煞费苦心啊!既稳定了人心,又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和削弱竞争者的实力。

以上便是小编的看法,有所不足,还望谅解指出

谢谢,我是历史壹加壹


历史壹加壹


项羽为什么不称帝呢?

首先,项羽上将军的称号是受封的,现在灭秦战争结束了,按道理这个封号应该要被收回去。但楚怀王是楚国的王,他肯定不会同意项羽代替自己称帝,而项羽又神勇,那么这样一来,他和项羽之间其实是一种利用和制约的关系。项羽需要楚王来凝聚楚国的人心,而楚王需要一位战将为自己开天辟地。所以,这两人都忌惮着对方,但是又不能将对方解决掉,只能选择妥协。因此,在项羽提出要请封西楚霸王的时候,楚怀王只能同意。


其次,项羽手中兵力的组成成分过于混乱,军中属于项氏一族的士兵数量有限。虽然号称有四十万大军,可是这都是各国军事头目自成一派的军队,听不听项羽的指挥还另说。而且单单就楚军士兵来说,他们也不全是项羽的派系,这些人来路复杂,派系众多,项羽想要一起控制这么复杂的军队没有绝对的权力是不行的。

反过来看,项羽也并非不想当皇帝,而是太想当皇帝。

《史记》记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项羽在面对秦始皇巡游的时候,他的反应是“取而代之”,意思是:“我可以取代秦始皇”。这句可以对比一下刘邦的反应。


第三,项羽是有图谋皇帝的举动,但只是情况受限。

从巨鹿之战后,项羽因为击溃秦主力获得了空前的政治资本,大胜进入咸阳。之后,杀子婴,焚烧秦宫殿,有人说这是项羽的政治短视,这只不过是项羽自己个人政治地位和捞取政治资本方式与刘邦不同而已。

项羽在咸阳为什么和刘邦不同,当时刘邦的目的是想占领关中,所以他安抚百姓,笼络秦朝旧贵族以便于他能顺利得到关中大小阶级拥护,借此做大做强。而项羽需要的是满足大家对自己楚国贵族政治身份使命的认可就行。

最后,他为了急于摆脱面对楚怀王不利的尴尬身份,采取了分封和军事实力威胁,两种手段让诸侯们听从了项羽而孤立怀王的政治意图。


项羽在关中王的问题上煞费苦心,对刘邦既有武力威胁,又在汉中的讨价还价中让刘邦得到实惠,从而让刘邦放弃关中王,项羽在关中问题费尽心思挑战怀王之约,不断让关中处于散沙和复杂化。

如此种种,项羽不可能称帝。


逝值


有皇帝和没皇帝区别很大的。

如果项羽称帝了,其他人就是诸侯王了,这种情况对诸侯王很不利。

最简单而言,皇帝招你,你去不去?

去了,跟韩信一样,把你绑了,或者直接杀头,你怕不怕?

不去?你想造反?那我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大兵压境了,

《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想想韩信是怎么被废的?刘邦游云梦,招韩信,韩信去了,被抓,削爵。

所以,你是诸侯王,你也不愿意项羽称帝,

项羽在咸阳,曾让人暗示诸侯王,想他们拥立项羽,但诸侯王们根本不买面子,也就不了了之了,但项羽不能跟其他诸侯王爵位一样,就取了个不伦不类的霸王。

刘邦不一样,诸侯王们要不是刘邦立的,比如韩信、英布、张角,要不是呗韩信打服了的,

所以刘邦派人去跟诸侯王们暗示,诸侯王马上就上书刘邦,劝进称帝,刘邦推辞,再劝进,刘邦于是就称帝了。

其它诸侯王为什么不劝进项羽称帝呢?

项羽分封的诸侯王,大多都是跟刘邦这样,有军队、有地盘、有独立军政系统,分不分封都是诸侯王,根本不用买项羽面子。

而像田市那样的,依靠项羽分封的,没军队、没地盘的人,拿着项羽的委任状,根本就无法赴任,也就无法帮项羽说话了,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项羽分封时,上面还有个义帝,虽是傀儡,但终究是皇帝,而刘邦时候,上面没皇帝,再拥立皇帝就名正言顺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


项羽没有称帝而只是分封十八路诸侯而自己为西楚霸王,作为十八路诸侯的老大,听其指挥,很多人以为项羽缺乏政治远见,性格所致,还被别人骂“沐猴而冠”,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全错,也不全对,其实野心还是非常大的,在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明确记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从这可以看出,项羽的野心也有的,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称帝的,但是他是要恢复到周朝时期的称帝模式:我一人当王,然后大封诸侯国,所以项羽心中的称帝和刘邦的称帝模式是不一样的.

项羽为什么要这样称帝,我个人观点有以下两个原因:

1.见识短缺,思想短路:我要做的是要恢复周朝时期的诸侯制,秦国统一仅仅二十来年,而这么短的时间里,秦国暴政,弄的民不了生,民怨沸腾,所以很多人会想还是原来诸侯国好,打个比方现在年轻人谈恋爱,在一起时间段后总会觉得对方这不好那不好,那么分手后又谈了一个,结果发现这个更不好,还不如前任呢,就会经常怀念前任,虽然这个比喻有点跑题,但作为人类的思想就是这样的,所以在秦国统一的二十几年里,被秦国暴政虐待怕了,就会想还不如统一前的诸侯国呢,不好的时候总是怀念以前,即使以前那个也不太好,所以项羽要走的第一步就是恢复旧制,在现在看来这是历史的倒退,但在当时项羽或者大部分人确实就是这么想的,起义一爆发,各诸侯国就马上打起复国旗帜复国去了.

2.时机未到:朱元璋一直奉行“高筑墙,缓称王”的政策,等待时机成熟了才称王,项羽其实也是打算这么做,认为时机不够成熟,只能暂缓称帝,连楚王都不做,只是自己封个“西楚霸王”,要让各诸侯国都心服口服的承认项羽的能力和地位,除了秦国,只要归顺项羽的,他一个没杀,因为楚国人太痛恨秦国了,所以项羽是没打算留下秦国和秦国的后代,就算到时分封时有秦国,也会用非嬴氏的后代当秦王.

以上两点就是项羽的设想,想法很好,但是这走的是历史倒退的路,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项羽输给刘邦也在情理之中,因为项羽打刘邦只是要刘邦归顺,即使刘邦被打趴下了,无条件投降了,项羽也没打算杀掉刘邦,会让他继续当他的汉王,但是会削弱他的实力,而刘邦打项羽,是要项羽的命,彻底毁灭你楚国的力量,项羽岂有不败之理呢?





苏苏煮酒论史


谢头条!这个问题确实耐人寻味,项羽灭秦后,不自己称帝,却自封西楚霸王,是什么原因让项羽这么做?我个人认为这与项羽这个人的个性和认识有很大关系。



从项羽这个人的个性特点看,项羽这个人刚愎自用,性情暴烈,优柔寡断,没有心眼,不会变通,嫉恶如仇,缺乏远见。这就决定了项羽在灭掉秦国后,他是不会自己称帝的,因为他的个性决定了他的认识和作为。



在项羽看来,秦朝和他有灭族亡国之仇,他恨秦朝包括恨秦朝的一切,所以当他打进咸阳城后,他就滥杀无辜,火烧阿房,祸害百姓,因为项羽是一个嫉恶如仇、性情暴烈、刚愎自用之人,他从不管谁是谁非,只要他认为不正确的,他都坚决予以反对和否定,既是秦始皇称帝和建立中央集权制统治制度是一大进步,他也不加辨证地予以全盘抛弃,他认为只要与秦朝和秦始皇有关系的,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他都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倒。



正是因为项羽这个人没有心眼和缺乏远见,所以他在灭亡秦朝之后,压根就没有想到象刘邦一样自己称帝,而是乱封诸侯,开历史倒车,再次置天下于战乱之中。




如果项羽有刘邦的心眼和远见,他一定会在打下咸阳城后自己称帝,一来可以免除天下再次饱受战争之苦,二来他自己也能世代相传,更不会落下乌江之刎。

要知道,那时的刘邦是没有任何条件和实力与项羽抗衡的,面对项羽的称帝,刘邦只有俯首称臣,他才能给自己找有一条活路,怪只怪项羽太老实厚道了!


知未是也


项羽起兵的最初目的复辟旧制,天下重归诸侯各局。项羽是楚国项燕的后人,先辈几代为楚相,真可是世代贵族家族,由于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使的项羽失去了往日的天堂,推翻秦王朝夺回往日的天堂是项羽叔侄起事的目的,项梁战死后,项羽不负重望,完成了推翻秦王朝的大业,自封为西楚霸王,天下恢复诸侯各局。可天下统一诸侯国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大气侯,项羽旧贵族思想禁锢他对时代的认识,局限于诸侯各局的老调也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因素。起义取的胜利是靠广大民众,做为领袖的项羽顺民心民意是正理,进入咸阳后,数月杀人放火严重损害人们心里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最后失败的又一原因。项羽的领导集团人才贪乏,使的项羽几乎成为光杆子,有很多天下杰出的人才背楚降汉也导致了楚军越来越少,而汉军不断壮大,使的楚汉战争项羽必然失败。因此项羽推翻秦王朝不具备称帝的条件,只能做刚復自用独断专行的西楚霸壬。


f红望


项羽不是不想称帝,而是暂时不能称帝。

不能马上称帝的主要原因,是他上面还有楚怀王,他西向攻秦是奉楚怀王之命,而他的身份是将军,虽然在破釜沉舟、解巨鹿之围后,他成为了诸侯联军的实际统帅,虽然如项羽本人所说:怀王只不过是他们项家所立的傀儡,但名义上他还是需要服从的。

所以在对待刘邦的问题上,项羽还是做足形式,老老实实派使者问怀王:应该怎么封赏刘邦。由此看来,项羽灭秦之后在关中的分封诸侯,应该都是请示过怀王的,当然,他在上奏中,一定会给出自己的主张,怀王也知道自己的傀儡身份,不会太反对项羽的意见。

这次分封,可以说是项羽为称帝路上施行的权宜之计。第一,遥尊怀王为义帝,这是不得已的。第二,将原先的诸侯地盘一分为几,分给各国将领,一方面造成各国内部的矛盾,另一方面削弱各地实力,以便后来慢慢各个击破。

对待刘邦和章邯的分封,非常能体现项羽的心机,这个我之前在别的文章里也分析过。项羽用比较信任的司马欣,挡在了刘、章的东面,以防这两人生变。

最能说明项羽想称帝的,当然就是他回到东面,很快就派人暗杀了义帝。造成没有天子的局面,他才可以名正言顺的靠武力和威望争帝位。


东土大唐三俗和尚


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除了有一副天下无敌的武力,大脑基本上属于七八岁的孩子,毫无远见,可能自己觉得西楚霸王这个名字比皇帝听着更霸气侧漏,鸿门宴放刘邦一条生路基本上属于白痴,最后遇到了一个在军事上比他更牛叉的天才韩信,四面楚歌十面埋伏,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


江河明月心


因为他没有得天下的野心,只是想复仇。他内心最大的是报家族之仇,而没有得天下的心,所以作为就只是以复仇为核心,这就是他不称帝的最大原因,次要的是当时他还没把握完全打败各诸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