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商,曾經的輝煌

人們談起商業、商人,開口閉口說的最多的是晉商、徽商,或者寧波幫、潮州幫等。因為他們確實紅極大江南北,財流五湖四海。近年來,這方面的著作、文章比比皆是,電視劇也紛紛亮相熒屏。但有一個歷史事實卻不能讓人忘記:那就是贛商也有曾經的輝煌,已成為明清歷史的重要內容,在中國商貿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號召下,“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幹部創事業”的浪潮風起雲湧,有力地推動著江西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史為鑑,讀古明今。本文從有限的資料中,探索贛商發展的脈絡,從古道青石,茶亭驛站,大漠孤煙,深山馬幫中,尋我贛人先輩經商的足跡,見證我們祖輩創造的輝煌。更重要的是學習先輩們的創業精神,重振今日江西的商業雄風。

贛商,史稱“江右商幫”。據魏僖所著的《日錄雜說》上記載:“江東稱江左,江西稱江右。蓋自江北視之,江東在左,江西在右。”故古代江西商人習稱江右商幫。江西商人活動的地域和範圍很廣,可說是遍佈全國各地,其財力和能量,僅次於晉商和徽商,居全國第三位。

興 起

一、興起的時代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紅巾起義,中原大地陷入了曠日持久的戰亂之中,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後,定都南京,第一個設省的地區就是江西。隨著明朝對全國的統一,明軍不斷進兵兩湖、兩廣、雲貴,都以江西為基地。明軍北伐中原,進軍西南,戰爭連綿不斷。相對而言,東南地區則戰事緩和,生活較為太平。明朝統一中國的軍力雖從南京出發,而軍需給養卻多依賴於江西供給。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為此出現了贛商。

二、興起的背景

1、長期戰爭的影響。元末明初的長期戰亂,使江西人一方面廣徵糧草,滿足軍隊的不斷需求,貿易越做越大;另一方面,隨著軍隊的推進,江西人又將本地的商品(主要是農副產品和生活必需品)行銷到中原大地和華南、西南各省。同時,隨著明軍推進,江西也開始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向外移民。浩浩蕩蕩的江右商幫便在這個時期逐漸地形成並迅速流向全國各地,佔領了廣闊的市場,贛商的隊伍和經商範圍也隨之不斷地擴大,漸成氣候。

2、禁海政策的作用。明朝建立後,為防倭寇的侵擾,實行了長時期的禁海政策。國內貿易,甚至對外貿易,都依靠水上通道。運河——長江——贛江——北江這一通道就成了全國貿易的黃金水道。這條通道,長達3000多公里,在江西境內就有1000餘公里。這使得江西在國內、國際貿易中處於極為有利的地位,為江西經濟特別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江西商人的活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發 展

一、發展之概況

我國明清時代主要有十大商幫:山西商幫、徽州商幫、陝西商幫、寧波商幫、山東商幫、廣東商幫、福建商幫、洞庭商幫、江右商幫、龍游商幫。贛商(江右商幫)興起於元末明初,並迅速進入鼎盛時期。突出的表現就是江西會館很多,遍佈全國。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北京成了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商業中心,居住在北京的經商、趕考和謀官的江西人很多。當時北京有41所會館,其中江西會館就達14所之多,位居第一。湖廣是江西人徒居的一個重要地區,因距離不遠,來往方便,故“豫章之為商者,其言適楚,猶門庭也。”所以在湖廣的贛商很多,有“無江西商人不成市”之說。雲、貴、川也是贛商的彙集區,他們既經商於城市,也小商小販於農村,甚至深入土管轄區,代官府“徵輸裡役”。還有的江西商人定居於山寨少數民族居住地,久而久之成為當地民族的酋長或首領。除兩湖、兩廣、西南邊陲外,贛商在江浙、福建、河南等地也很活躍,當地市場上的許多貨物都來自江西或出自江西人之手。值得一提的是,全國各地開中藥鋪的商人,十有八九來自江西樟樹,故有“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之說法。

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贛商的活動既是明清經濟史的重要內容,也對明清時期的江西社會經濟和全國經濟格局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他們衝擊著封建閉塞的舊貌,給落後的農村和封閉的山寨帶來了新的生機。

別忘記點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