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POI 数据的厦漳泉同城化进展评估

研究区域

(一)区域概况

厦漳泉区域,即由厦门、漳州、泉州组成的城市群范围,是福建省东南沿海社会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图1),共计28个区、县、市级单元(金门县除外),土地总面积为2.52万平方千米,占福建省总面积的20.16%。

基于 POI 数据的厦漳泉同城化进展评估

(二)厦漳泉同城化的发展历程

厦漳泉同城化过程主要分3个阶段:闽南金三角阶段 ( 启蒙阶段 )、城市联盟阶段 ( 探索发展阶段 )、大都市区阶段(快速发展阶段)。

(1)启蒙阶段:闽南金三角阶段。

闽南金三角阶段是厦漳泉同城化的启蒙阶段,时间段为1981~2003年。1981 年,“闽南金三角”首次被作为一个区域概念提出。1984 年,闽南区域经济开发办公室成立,具体负责制定闽南三角区的合作开发方案。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明确提出将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7月,厦门、漳州、泉州三市共同出资成立三江贸易总公司,具体负责闽南三角区的合作与投资。1986 年,中国福建省党委第四届四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快开放、改革步伐,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决议》,明确提出将厦漳泉经济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1987 年,福建省委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厦漳泉经济开发区的示范作用。在此阶段,政府、企业、民众形成了将厦漳泉三市视为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然而具体的思路和进程设计仍较为模糊。

(2)探索发展阶段:城市联盟阶段。

探索发展阶段为2003~2010年。2003 年,福建省出台《福建省开展城市联盟工作总体框架》;2004 年,厦漳泉三市政府举行了城市联盟第一次联席会议,并发表了《厦漳泉城市联盟宣言》,拉开了厦漳泉同城化建设的序幕。城市联盟在规划、区域基础设施和旅游业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厦漳泉同城化建设在此阶段初具雏形。

(3)快速发展阶段:大都市区阶段。

第三阶段为2010年至今。201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推进厦漳泉一体化,实现组团式发展”。2011年8月,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第一次党政联席会议召开,并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的工作方案》,标志着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正式启动。同年9月,签订《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总体规划和 8 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同年年底,国务院批复《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标志着厦漳泉同城化正式被纳入国家战略。2012 年 10 月,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第二次党政联席会议通过了《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总体规划》。同年11月,三市签署《厦漳泉产权要素市场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2012 年,福建省交通运输厅编制了《厦漳泉大都市区综合交通一体化规划》。这一阶段,厦漳泉同城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一系列促进同城化的措施不断进入实施阶段,如城际轨道、跨海大桥等基础设施,以及九龙江水资源共同整治等。

总体上,厦漳泉同城化在2010年以后进入了实质性的快速发展阶段。因此,本研究选取2010~2014年作为研究期,评估厦漳泉同城化模式的实际效果。

基于 POI 数据的厦漳泉同城化进展评估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重心模型

POI重心是对区域内要素的坐标进行加权平均后所得的点,用来表征区域空间活动的时空演变轨迹。由于获取的POI数据量较大,将样本容量上万的POI进行分类赋予权重的难度较大,故默认POI重心模型中权重均为1。

2.标准差椭圆

标准差椭圆 ( 方向分布 ) 工具通过以中心、长轴、短轴和方位角为基本参数的空间椭圆从全局、空间的角度描述 POI 空间分布特征,能够精确描述区域空间活动的主要分布范围及其变化,并可以将其在空间上进行可视化表达。

3.核密度估计法

核密度估计法可表达区域空间POI点的分布模式、分布密度等特征。它是一种非参数估计的方法,对原始数据分布不基于任何数学前提假定。核密度估计函数计算步骤如下:首先,将网格置于研究区域及点群分布之上;其次用一个移动的三维函数观察每个单元,计算搜索半径内每个点的权重值,越接近搜寻中心的点权重越大;最后通过求每个位置的圆表面的权重值之和计算得到格网单元的密度值。

(二)数据来源

区域的空间结构是动态发展的。为了比较厦漳泉同城化规划的实施效果,选择 POI 数据表征区域的空间活动。大数据背景下产生的 POI 数据能够刻画并测度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演变。POI 是一种包含了名称、类别、经度和纬度信息的坐标点。POI 可以反映区域内设施的空间位置及分布密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POI 与社会经济活动具有良好的对应性。从数据内容看,POI 数据是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如出行、餐饮、政府服务和商业活动等。从数据质量看,POI 数据具有精确的空间定位与属性标注。本文使用四维图新电子地图服务公司 2010 ~ 2014 年的 POI 数据来进行研究。

基于 POI 数据的厦漳泉同城化进展评估

同城化效果评估

(一)总体空间结构演变

2010 ~ 2014 年,厦漳泉区域 POI重心主要位于厦门市同安区南部(图2)。从重心迁移路径上看,2010 ~ 2013 年POI重心逐渐向东部沿海移动,在《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总体规划》中,“沿海产业城镇集聚带”将是生产与生活等建设空间的集聚带,是承接城市化、工业化的重点开发区。2010 ~ 2014 年厦漳泉区域的标准差椭圆范围不断缩小,并且缩小程度明显,表明社会经济活动不断趋于集中,集中范围主要为厦门市6个区,漳州市龙文区、龙海市,泉州市丰泽区、鲤城区、南安市和晋江市,这与《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总体规划》中定义的“大都市区核心区”范围大致吻合。

基于 POI 数据的厦漳泉同城化进展评估

对厦漳泉城市群的 POI 进行核密度估计,并根据自然断裂法 (NaturalBreak),将POI核密度值分为10个等级。如图3所示,厦漳泉城市群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式的区域空间格局。2010年,POI密度核心主要位于厦门岛、漳州市区和泉州市区,3 个区域的核密度差异较小。2010 年,漳州核心开始逐渐衰弱;到 2011 年,泉州核心开始逐渐衰弱;2014 年,厦漳泉城市群最终形成“一主两副”的空间格局,即一个主中心 ( 厦门岛 ),两个副中心分别为漳州市区和泉州市区。

基于 POI 数据的厦漳泉同城化进展评估

总体上,根据重心迁移、标准差椭圆范围及核密度值,厦漳泉“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明显,已初具同城化的空间雏形。曾月娥从人口、经济等角度出发,认为厦漳泉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出集聚与扩散并存的现象,同时同城化特征显现。本文的结果与其较为一致。

(二)市域之间空间发展的异向性

从标准差椭圆看,2010 ~ 2014 年三市各自的标准差椭圆范围逐年缩小,其中泉州的缩小程度最为明显,表明三市的社会经济活动均趋于集中,且泉州的集聚效应最强烈。

从重心的空间分布及其迁移路径看,厦门市POI重心主要分布在厦门岛的西北部(图4),说明厦门岛仍是厦门市的主要发展区域。尽管厦门市POI重心在2009~2014年的移动轨迹上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整体上POI重心仍往岛内方向移动了1725.82m。尽管厦门市政府已经提出“跳出本岛,连接岛外、建设大厦门”的发展战略,但厦门岛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仍明显高于岛外组团。

基于 POI 数据的厦漳泉同城化进展评估

漳州市 POI 重心与行政中心相距较远,主要分布在龙海市西南部。2010~ 2011 年 POI 重心往南偏西移动,在2011 ~ 2014 年 3 年内,POI 重心总体上向东北移动,空间发展方向不是往本市区靠拢,而是逐渐接近厦门市。这与《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的“推进漳厦全面对接,实现同城发展”“中心东移”的发展定位是相吻合的。

泉州市POI重心主要分布在南安市及鲤城区。2010~2013年POI重心东南偏移明显,2013 ~ 2014 年略微向西偏南移动175.81m,说明泉州市沿海的鲤城区、丰泽区、晋江市与石狮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大大领先于同市其他区域,这契合了《泉州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环湾发展”的战略布局。

空间上的集聚融合是同城化最重要、最明显的外在表征。如果3个市的POI重心在空间尺度上不断靠近,则可以反映出三市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开始逐渐融合,存在同城化的趋势。但是,综合3个市的POI重心转移路径看,厦门、漳州、泉州三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轴存在明显的异向性。漳州对于同城化建设的角色融入最为积极。漳州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紧紧抓住同城化这一重要机遇,对其今后的发展将尤为关键。厦门市作为同城化的门户城市,厦门岛仍是其发展的重心。不管是在厦漳泉一体化还是厦门市岛内外一体化建设中,厦门市的辐射带动与统筹规划的表现均有所欠缺。泉州市作为厦漳泉经济发展的龙头,拥有雄厚工业基础的晋江市、石狮市仍是其发展重心,对于同城化的参与度并不热衷。三市在利益诉求上的差异直观地表现为各自POI重心移动轨迹的异向性。在现行行政区划及考核机制的约束下,三市各自站位,利益诉求差异明显,在重大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例如,《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总体规划》从 2012 年开始编制,却迟迟不见公布;党政联席会议只开过两次,第三次因分歧过大而无法开展。厦漳泉同城化发展面临权威不足、协商不足、担当不足的尴尬,都普遍忙于自身发展。

综上所述,厦漳泉虽初具同城化轮廓,但实质进展仍较为缓慢,三市的异向性发展明显。不同利益主体的对话与博弈将贯穿着同城化的整个过程,其实现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前,厦门市自身尚未实现完全的“岛内外一体化”,岛外的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等各区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与岛内的湖里区和思明区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由此看来厦漳泉同城化还有一个长时间融合过程。

基于 POI 数据的厦漳泉同城化进展评估

规划建议

(一)突出“大都市核心区”的地位

在集聚度上,厦漳泉区域空间结构不断集聚,“核心—边缘”的空间结构特征明显,初具同城化的雏形。对于厦漳泉区域来说,积极引导资源要素向核心区集聚才能适应同城化发展的要求。核心区包含了三市的中心城区及中间连接县域,是厦漳泉经济实力最发达、综合竞争力最强、聚集和辐射功能最强的区域。为实现空间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三市必须因地制宜地在核心区找准自身的功能定位。例如,核心区中部的厦门市应该加快促进金融、旅游等服务功能集聚,提升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培育成为大都市区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带动核;东部的泉州市以民营经济见长,其主要定位为先进制造业基地;西部的漳州市要从区域的战略高度来寻求定位,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文化创意、金融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做精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深化区域合作

长期以来,厦门和泉州依靠本身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类型。因此,二者之间的竞争与摩擦并不显著,但之前厦门和泉州都专注于差异化发展,导致两市之间同城化的离心力显著。而漳州由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即使同城化意愿明显,也难以得到回应。这点从三市POI重心的迁移路径可见。本文提出推进产业分工合作和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破行政性垄断,构建区域共同市场,以及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三)推行跨界增长区

行政壁垒一直是同城化的最突出问题,针对此问题的解决方法众说纷纭。厦门、漳州和泉州三地的向心力发展趋势不明显,甚至存在发展轴线异向性倾向。如何通过相应的政策来规范和调控区域发展,以协调发展取代狭隘的地方本位意识,是厦漳泉同城化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从地理学空间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跨界组团是解决行政隔离的必要空间手段。原因在于跨界组团的发展易于淡化不同行政主体间的行政界限的概念,跨界组团可以形成区域之间的向心力。同时,跨界组团的发展也是资源组合的最佳方式。因此,未来厦漳泉同城化的规划重点在于海沧—龙海和翔安—晋江两个跨界组团的发展。例如,厦门海沧区与漳州龙海市都拥有良好的海港资源和山水资源优势,可以组团打造东南航运物流中心、大都市区对台产业合作新高地和生态宜居新港城,促进两市在此组团形成合力;厦门翔安区与泉州晋江等地区的组团发展需要加快区域空间整合和产业重组,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共享

加强厦漳泉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串联各城市中心区和主要城区,服务区域一体化,促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近期建设城际轨道交通1号线,串联厦漳泉发展核心区,主要服务厦门、泉州和漳州中心城区,以及晋江、石狮、翔安、角美等主要城区。远期建设城际轨道交通2号线,串联厦漳沿海新兴发展带。促进漳州开发区、龙海新城、漳浦、古雷等空间与厦门北站、厦门岛的轨道衔接。在高速公路路网体系基础上形成两条厦漳泉大都市区快速路:①厦漳同城大道—海翔大道—泉州晋江快速路;②厦漳同城大道—马青路—仙岳路—翔安南路—泉州石狮快速路。

结语

本文以能够刻画并测度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演变的 POI 为数据源,采用重心模型、标准椭圆差和核密度估计等空间分析方法,从空间角度分析厦漳泉同城化的实际进展程度,探讨了厦漳泉区域的空间特征及存在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变不仅是同城化最明显的外在形态,更内含了区域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城化包括经济、社会、体制与空间一体化等多维度。本文只从空间的角度回答了厦漳泉同城化的实际进程,并依此提出规划发展建议,虽然不够全面,但可以为同城化提供一种可参考的验证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