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课程」高三 第39讲 对实用类文本的特色作深度思考、判断

问题39:怎样对实用类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

一、问题描述

实用类文本的特色有哪些?怎样对实用类文本的特色做出深入的思考和判断?

二、复习范围

如何理解对实用类文本某特色做出深度思考与判断

1.所谓的“某种特色”就是不确定的特色,没有对“特色”作范围和数量的界定。

在传记中,它可以是选材与剪裁、谋篇布局、语言特色、表现手法都可以构成一定的特色;在新闻中,它可以是语言或者采访视角的特色;在访谈中,它可以是采访者提问的技巧等等;而这些特色都是基于文本本身,任何脱离文本以外的特色均是毫无意义的。

“新课标”要求“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能分辨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从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对不同作品的优劣高下作出评判。”

这一考点要求考生一方面能思考文本在思想内容上有什么样的特色,另一方面也能思考文本在表达形式上有什么样的特色,并能对他们作出准确的判断。

2.这里所谈的“深度”是思考的关键,“思考”与“判断”不是两分的。所谓“深度”就是要深入的非一般性的分析,对某种特色既要肯定其积极的一面,也要准确地看到它的不足的一面。考生要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明为什么要运用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从效果角度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与不足,最好是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三、方法指引

(一)思路总览

⑴选定目标,确认特色

在通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判断的对象。它可能是材料的选择、主题的提炼、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技巧的表达等等,确定了目标之后,就须结合文本对你所确定的特色进行必要的分析阐述,让人信服,并能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

⑵结合主题,深度思考

所谓“深度”思考的形成,可以从这样的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般情况而言,某种特色是围绕主旨而设定的,分析特色不能离开对主旨的思考。文本的某种特色往往与同类文本的比较中得出,指出这种特色后,联系文本主旨说一说为什么要运用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

另外就是学会借助于一些文艺学、哲学、社会学或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帮助自己进行思考。如若能在看到其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能看到它可能存在的不足。这样就可以说是有“一定深度”了。

⑶作出判断,合理表达

根据多方深度思考,形成判断以恰当的文字形式合理表达。在思路上,要先提出观点,然后提取文本要点,简明扼要,不可拖泥带水,更不需要描写、抒情等。

(二)具体设题角度:

题型一:对传记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解题要领“五思考”

1.从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等方面考虑。这是最重要的思考方向,“特色“就是要为传主服务。

2.从文本真实性、文本主旨和有利于突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思考。

3.从选材和组材角度思考。

4.从读者角度思考。

5.从作者的经历、所处时代、作品的影响等方面思考。这一点需要从文本中寻找暗示作者生平经历的语句,在关注文后注释(若有注释)。同时,还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现实,做进一步的深化理解。

常见提问

1. 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是视角独特,从侠客的角度刻画叶笃正这位气象科学家,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2.结合全文,赏析评价作者这样处理的妙处。

3.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4.文中反复写XXX,这样写的用意(目的)是什么?

典型题例

《叶笃正:呼风唤雨,气象之侠》这篇传记中,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是视角独特,从侠客的角度刻画叶笃正这位气象科学家,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1)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是视角独特,从侠客的角度刻画叶笃正这位气象科学家。(或比喻,把气象科学家比为侠客。)

(2)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

①拉近读者与科学家的距离,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写叶笃正喜欢武侠小说,多方面刻画人物,从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有真实性。

③引导读者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学习叶笃正笃行忠正的新时代侠客智慧和胸襟。

【解析】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题中已经明确了“写作特色”,并且题干已经明确了思维的方向是“视角独特”,“意图”二字其实就是思考这样写的好处。所以至此判断该题考查“对传记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思考和判断”。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本题可以从“对传主形象刻画的角度”、“主旨的角度”、“读者的角度”三方面考虑作答。

题型二:分析新闻导语的作用

解题要领:分析导语“3角度”

1.内容角度:写出了什么事实,为全文奠定了什么基调。

2.结构角度:新闻的导语往往概括了新闻事实,是总写,引出下文对事实的展开或是为下文做铺垫。

3.社会、读者角度:突出了新闻价值、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或是留有深刻印象等等。

常见提问

1.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文体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2.试结合文体特征和文章内容回答,本文开头一段有何作用。

3.请简要分析这则描述式新闻导语的作用。

…… ……

典型题例

《“长江女神”芳踪已逝?》一文中,文章首段属于新闻文体构成中的哪个部分?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简要分析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属于导语部分。采用了议论、记叙和说明三种表达方式。主要作用是:1.概括了本篇新闻的要点——多国科学家拯救白鳍豚;2.介绍了“长江女神”白鳍豚,呼应题目;3.开篇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以及阅读下文的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新闻导语的作用。文章首段共三句话,首句议论,提出新闻聚焦的问题,引起读者阅读关注以及阅读兴趣;第二句记叙,交代了新闻的主要事件;末句说明,介绍考察队的蛀牙探寻对象,呼应标题。

题型三:科普文章的标题

科普类文章因其目的在于科普知识,故而文章整体的风格多半是严谨、准确的;有时为了能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起受众的关注,也会采用一些使文字生动形象的手法或是手段。对其标题进行艺术化的处理或是赋予丰富内涵,就是部分科普文为自己增添趣味性的一个主要手段。

科普文标题“三关注”

1.关注标题关键词,它往往揭示了文章的核心内容或思想,分析时一定要把它与文章结合起来。

2.关注标题本身的表达技巧。

3.关注读者的接受性,如好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常见提问

1.本文以XX为题,有何好处?

2.请结合文章探究XXX标题的意蕴。

3.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理由,并结合文章分析。

…………

典型题例

《古怪的重水》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理由,并结合文章分析。(6分)

【答案】合适。(1)“古怪”一词形象生动,能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2)“古怪”准确的表现了重水稀奇少见的特点。(3)正文重点写重水与普通水在特性、功用方面的巨大差异,文题一致;(4)重水有多重用途,它既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也可以用于制武器,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答出两条即可)

不合适。(1)虽写了重水与普通水不同的一些特性,但最终目的是写重水的用途,题文不符。(2)科技说明文应讲究客观性,而“古怪”一词带有主观情感色彩。(3)重水是大自然的一种物质,具有它自身的特性,无所依“古怪”。(4)重水与水相似,却比水重,所以称为“重水”不足为怪。(答出两条即可)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从文章的社会背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等方面考虑。解答本题时,我们可以从标题是否文章主要内容相符、标题使用的表现手法是否与文章表达的内容与中心相和谐、标题的使用对读者是否具有心吸引力等角度去考虑。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作答时只要合理即可。

题型四:赏析访谈某方面技巧

访谈文本最显著特点就是一问一答,由这些问答形成文本。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这种问答互动的形式不是固定的;这其中要由采访者以及受访者根据不同的情况随机应变,相互配合来完成。这就涉及到访谈技巧,包含提问技巧以及回答问题时所采用的表达技巧等,这些技巧并不固定,因此需要我们在阅读这类文本时要“因文制宜”,适当分析。

赏析访谈技巧“两步走”

尽管不同的访谈,文本中所呈现的技巧的不尽相同,但是我们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首先,根据所掌握的提问方法及其作用,结合具体文本界定访谈提问的技巧。

其次,利用常用答题模板:明技巧+阐运用(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种技巧的使用)+析效果(技巧对访谈主旨表达的作用、对读者的影响、对受访者形象塑造的作用等)。

常见提问

1.这篇访谈,记者在提问时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分析这篇访谈提问上的技巧。

3.记者发文方式有何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

4.根据张曼菱的回答,请推测横线处记者的提问时什么?结合文中记者的提问,概括其特点并简析作用。

…………

典型题例

1.《传承联大精神,找寻回归之路》一文中,根据张曼菱的回答,请推测横线处记者的提问时什么?结合文中记者的提问,概括其特点并简析作用。

(前文略)

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种成长。求同总是发现异,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种孤独,你可以掩饰,但是不能拒绝。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你如何解决这种距离感?就是回报。回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报,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我是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那何处是归宿呢?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这也是熊秉明先生给我的启示,他说过: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亲。

次之,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做这件事,影响着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取舍。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情缘,不能让他们失望。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越多,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

再者,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我在中科院给学生们讲课,一个博士生说也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过后他专门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中国的年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没有人教他们。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予他们,把大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

【答案】(1)关注西南联大多年,你个人的主要收获是什么?

(2)综观全文,本文记者的提问采取追问(层进)的方式,首先问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接着问应该怎样研究,再问研究什么,最后问得到什么收获——层层递进,将谈话不断引向深入,同时增加了访谈的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对于访谈提问技巧的分析。第一问是要求大家根据后文写记者提问,那么很明显,我们必须要明确后文的主要内容。从后文的三段张曼菱的回答的来看,最关键的是要先提取到“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这句话,这句话之后的“其次”“再次”都是紧承这句话而来的,语意上存在递进关系,因此可以判定记者问的是“收获”方面的问题,再结合全文即可得到答案。

第二问你考查提问的作用,考到“作用”类题目我们就从其对“主旨内容的表达”“对人物塑造”以及“对读者的影响”和“对文章布局谋篇的影响”几个角度切入思考即可。

四、例题阐释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2014·广东卷试题)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

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是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1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念念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年龄做这样的事?

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候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地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的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

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

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

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很难爬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点摔下去没命了。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昌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可以引用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的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

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

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课时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

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

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叫它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

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

(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

1.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逐层分析。

【答案】1.学习古建筑包括师承的基本情况,写他的历史机遇和个人兴趣,并突出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对长城的研究,表现他对事业的痴迷执着,以及求实和现身精神。(3)对“大师”称号的推辞,表现出一种谦逊的品质。(4)对古建筑保护和建筑的看法,表现出他独特的见解。(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文是一篇访谈,从中把握人物形象,应立足人物对话。本篇访谈,通过罗哲文所做的事,做事的态度和观点等,分析人物的形象。

五、拓展练习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马尔克斯走了。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他留下了什么?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

在《百年孤独》发表之前,马尔克斯在拉丁美洲文坛并不广为人知,日子过得非常困顿。尽管23岁就写了第一部小说,但他花了整整七年时间才找到第一个出版商。

1954年,做记者的马尔克斯被派驻巴黎,其后长时间住在国外。

1965年10月的一个周末,幸运女神真正眷顾了马尔克斯。那天是晴日,他和妻子梅塞德斯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驱车从喧闹的墨西哥城到风景如画的阿卡布尔科过周末。行至半途,马尔克斯突然产生了灵感。他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对梅塞德斯说:“请给我10个月的时间,我的小说着床了。”说罢,他掉转车头,匆匆赶回墨西哥城,把自己关进了狭小的书房——他的“魔巢”,开始了他每天“仅与六包香烟为伴”的创作。

“当年,面对空白稿纸,我还不知道读者会在何方。”“我压根儿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这句话从哪儿来,将到哪儿去。”若干年后,马尔克斯回忆这一段“孤独的旅程”如是说。

待他抱着一叠厚厚的书稿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18个月。稿子是打印出来的,一式两份。他把两份稿子全都交给了梅塞德斯说:“给你。”

他明显瘦了,而且胡子拉碴,像漂流回来的鲁滨逊。梅塞德斯接过书稿后开了一句玩笑:“是难产。”除此之外,他们就再也说不出别的话来了。其时,梅塞德斯变卖了所能变卖的一切,而且已经债台高筑。为了不影响丈夫写作,她卖掉了汽车和一切值钱的家当,末了东赊西借,咬牙坚持了漫长的18个月。

《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后,马尔克斯和梅塞德斯手拉手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当他们行至某个街角,忽然听到有人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自己,那天,马尔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二天清晨,马尔克斯夫妇在一家咖啡馆用早餐。坐在临街的位置上,马尔克斯不经意地朝外面张望,突然,他看到一位家庭妇女的菜篮里居然明晃晃地摆着一本《百年孤独》。他不知如何是好。他指着那人的篮子,半天说不出话来。梅塞德斯顺着他的手指,一眼就看到了那本《百年孤独》。顿时,夫妻俩热泪盈眶。他们明白,《百年孤独》是一本单纯的文学作品,它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视为生命。

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从此往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关注之下,他将不得安宁。他每天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和出版商,甚至还有好心的读者。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有人甚至寄给他求爱信,弄得他哭笑不得。

这样的情况在他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一次达到高潮。面对各色不速之客,马尔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1983年初至1985年中,他离群索居,在卡塔赫纳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8点到下午3点。如果因为某一难以推诿的事由而被迫中断当天的工作或者由于某种意想不到的原因而“卡了壳”,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

马尔克斯从文60余年,屈指算来,大约有十几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和各色脚本、随笔、评论及新闻稿若干。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进入中国,不仅风靡一时,而且落地生根。这不谓不魔幻。但这是有历史原因的。首先,上世纪80年代,冷战尚未结束,东西方两大阵营和全世界对以对马尔克斯为代表的拉美作家的评价都非常高,甚至超乎寻常地高度一致。这客观上对他进入中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其次,拉美作家的成功对中国作家无疑既是鼓励,也是鞭策。再次,他的作品确实不同凡响。中国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其中尤以“寻根派”为甚。莫言获得诺奖前不久说,终于读完了《百年孤独》,“当初生怕读完了它,自己就不会写小说了”。

20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理解得那么深,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直到9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3.6-2014.4.17),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

作者说马尔克斯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同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两者是否矛盾,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不矛盾。《百年孤独》上市后,马尔克斯功成名就,各色人物各种荣誉蜂拥而来,马尔克斯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成为“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但是,那些关心他的人都是各怀目的,并不是真正关心马尔克斯内心的需求与孤独,他们需要的是马尔克斯头上的光环;马尔克斯的一切都被暴露在公众之下,作为平凡人的幸福一去不复返,所以他又是“最孤独的人之一”。

【解析】作答本题时,既要阐明为什么是“最不孤独”,又要阐述为什么是“最孤独”的原因,二者缺一不可。马尔克斯“最不孤独”因为成名后各色人等的追捧,看上去不孤独;但是这种“热捧”背后的是各色人等对马尔克斯名利的消费,他们不关心马尔克斯本人内心的真实感受,所以说马尔克斯又是“最孤独”的。

2.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2010·山东卷试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汇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包括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

做。“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理查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等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有权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里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里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早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里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里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里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度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这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里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作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惦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勃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里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择《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1.这篇报道以顺序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①以顺叙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清晰显现出援救进展;②突出时间,表明小女孩生命危急,时间紧迫,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强调了救援效率之高,援救行动之快,体现人们的仁慈的爱心,给读者以时间紧迫的阅读感受。

【解析】本题从文体特征以及表现手法的角度切入考查学生对文本特色的判断与思考。新闻消息类文本在叙述顺序上一般采用顺叙,这样有助于读者对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文本在秉承了这一基本特色的基础之上,特别突出了时间,鉴赏这一特色的好处我们需要从新闻主题的表达、文本结构的设置、氛围的营造以及读者的感受等角度切入:顺叙的方式条理清晰;突出时间可以营造紧张氛围,也可以突出救援之快,也让读者产生救援紧张急迫的“窒息感”。

2.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答案】画线部分运用“仁慈”“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明显的倾向性。将青霉素称为“仁慈的东西”,应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将车称为“仁慈之车”因为它快速运来了药物,体现了作者对小女孩即将得救的喜悦,对人们的爱心的赞颂。

【解析】本题从语言的表达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新闻某种特色的把握。新闻的语言一般是真实客观,而本文因其选材的特殊性,作者在语言上做了艺术化的处理,赏析语言我们要从“手法——对主旨的表达——人物的塑造——氛围的营造”这一条作答路线图来考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