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李善長爲什麼敢造反?

高程馬甲


胡惟庸不過朱元璋扶植起來弱化劉伯溫棋子,作用達到自然該去死。

李善長不過某事不周看客,最後時刻選擇失誤丟掉自己性命。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朱元璋殺胡李,意在廢除丞相制度

以上就是我對這二個人最終結局總結,他們二人造反與否,不再他們做過什麼,而在朱元璋想做什麼,朱元璋最終目的不是胡惟庸,不是李善長,而是丞相制度,是加強自己權力,進一步中央集權,僅此而已。


這件事要從劉伯溫胡惟庸丞相之爭說起

這場爭鬥,最終勝利者是誰,胡惟庸。那麼胡惟庸比劉伯溫強嗎,在我看來絕對不可能,那麼胡惟庸怎麼勝利的?這就是胡惟庸沒弄明白的地方,也是他丟性命的關鍵。

胡惟庸並不明白自己為何勝利。其實根本原因不過是,胡惟庸在爭鬥之中站在朱元璋這一邊而已。作為上位者的朱元璋,對手下兩大集團鬥爭是很清楚的,而他之所以沒出來調解,無非是因為,坐山觀虎鬥是最符合他利益。無論誰輸誰贏,他都是勝利者。

無論胡惟庸勝利還是劉伯溫勝利,只要保證朱元璋地位就行。

因為胡惟庸,和劉伯溫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有一群利益集團在後面,劉伯溫代表的是傳統士大夫階層和地主知識分子階層,胡惟庸代表的是朱元璋起家的將領利益(淮西集團)

朱元璋之所以選擇胡惟庸,並不是因為他很強,相反,正是因為胡惟庸對朱元璋的威脅更小,而劉伯溫背後勢力力量更大而已。

也正因此,朱元璋才讓胡惟庸成勝利者,而愚蠢或者說小聰明的胡惟庸並不瞭解這一點。

他在徹底打垮最大對手劉伯溫之後,變得越發猖狂,不僅貪汙受賄,還排除異己,甚至敢挑戰朱元璋,幹出截留奏章,任命官員升降,處決犯人,等不該他做決定的事情。


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裡,我們肯定會想,朱元璋為何如此,在我看來,朱元璋是故意放縱他如此的。

朱元璋何許人也,一個權力慾極強的人,一個在血火中奮戰出來的人,一個當時最傑出的人才。

他所有的隱忍和放縱都在完成一個陰謀。

陰謀是什麼,在不同事件中會有不同解釋,在這次胡惟庸事件中,我覺得用“欲擒故縱”,“捧殺”比較合適,俗話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不讓他徹底瘋狂,如何才能徹底毀滅。他越瘋狂,越證明朱元璋做的選擇越對。

那麼他的陰謀到底針對誰,需要如此委屈自己,不過因為這個對手很強大,這個對手,他不是一群人,不是一個利益集團,而是丞相制度。

自朱元璋當皇帝后,就看丞相制度很不爽,天下是我打下了的,你憑什麼過來分權,豈有此理! 可是貿然廢除,又不可取,民意不可取,官意也不可取,無論大臣百姓都認為丞相必不可少。要廢除,必須有充分理由,而胡惟庸這樣無德之人,擔任丞相,任意妄為正好可以為他提供一個藉口。

於是他就無所作為,只是用陰暗的眼睛👀,注視胡惟庸,等待時機。

胡惟庸不聰明,但也不蠢,他是小人,可是不笨,隨自己行為越來越出格,他也越來越害怕,因為他深知自己主子,朱元璋是個要麼不做,要麼做絕,從不妥協的強人。

於是他開動腦經,在長時間思考後,想出一個妙計,那就是拉人下水,營造勢力,古話有云,法不責眾嗎,我弄幾萬人在我身後,全部是國家精英,你總不能一網打盡吧?

他不僅想,也是如此做(知行合一)

手段很簡單,不停找合適的對象,大家一起吃吃喝喝,然後封官許願。不停的做感情投資,培養兄弟之情,於是他和自己合作者們,都成了好兄弟,然後當然就是結盟發誓,所謂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嗎。這胡惟庸搖身一變,就成了淮西將領的領袖人物。

被他拉下水的有吉安侯陸仲亨,御史大夫陳寧,都督毛驤等等一批重臣。

於是一時之間,朝中都是胡惟庸眼線。

可是胡惟庸還是害怕啊,他覺得這些人分量都不夠,老朱要殺他們不會下不了手,不行不行,必須找個重量級保護傘。於是他就盯上了李善長。

李善長是誰,說他是開明第一功臣也許算不上,但是功勞前三一定有他,再加上德高望重,還有那傳說中朱元璋賜予的免死鐵券,和他混一起絕不會錯,能保命。

可免死鐵券,不過看著牛逼,該殺還不是殺,原因簡單,皇帝給的解釋權歸皇帝,就像現在很多小廣告,都會備註一條(最終解釋權歸本司所有)

我們是很難想象皇帝下決心殺掉某人,會為自己開出的口頭支票而改變主意,那他就不是皇帝。就算他認賬,不殺你,也可以把你關起來,先打你個半死,然後在監獄弄點事情,你說你是死還是活?

在我看來,胡惟庸李善長看重這廢鐵,無非證明他們極端幼稚。

胡惟庸不斷接近李善長,不斷討好李善長,並進一步暴露自己企圖,李善長可沒有理睬他,不是因為他很聰明,而是因為他很害怕。作為跟隨朱元璋最早一批人,李善長可是

親眼看過朱元璋手段,無數人敗在他手下,讓他瞭解朱元璋的可怕,和朱元璋作對這是不自量力。

再加上他也看不上胡惟庸,當然堅定的拒絕胡惟庸要求。

可是胡惟庸也不是輕易放棄的人,他發現李善長不吃,套交情,吃吃喝喝那套,就開始換思路,親戚路線是他下一招,李善長弟弟李存義是胡惟庸兒女親家,於是胡惟庸先吧李存義拉下水,成自己人,在不斷對李存義洗腦,讓他勸說李善長。李善長在堅守原則,話聽多了也會改變態度,於是說出這樣一句話。

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 我已經老了,等我死後,你們自己看著辦吧。

如此態度,算是默認吧?組團成功,胡惟庸終於放心了。

他在心裡對朱元璋默唸,朱八八啊朱八八,現場滿朝文武都是我的人,你能把我怎麼樣,自以為性命無憂之後的他開始野心膨脹。

小樣,你一個和尚可以做皇帝,為啥我不能!

於是他的所作所為,越發的肆無忌憚起來。

可朱元璋不是一般人,他是皇帝,還是千古以來數得上號,最有決斷力皇帝。

看著肆無忌憚的胡惟庸,看著密探報號的胡惟庸反常舉動,還有各個官員反常舉動,只說了一句話就將所有威脅一併解除。

“黨羽甚多,那就都殺掉吧”

朱元璋要麼不做,要麼做絕的特質在這件事上發揮的淋漓盡致。

他冷眼旁觀胡惟庸一舉一動,不過是看他能玩什麼花樣,他看著胡惟庸積極應對自己,培植勢力,不過也是要將反對派一網打盡而已。隱忍還有決絕才是他的標籤。

決戰日子來臨,起因不過一小事。

一次出遊,胡惟庸兒子墜馬,死於路過車輪下,跋扈慣了的胡惟庸,不經審判就殺了馬車伕。這事傳到朱元璋那,正是好機會,於是他就命令胡惟庸解釋情況,胡惟庸一見朱元璋,忙不迭訴苦,說自己可憐,白髮人送黑髮人。

朱元璋態度奇怪,什麼也不說,就看著他,最後來一句,“殺人償命”

這句話讓胡惟庸驚呆了,他拼命壓抑自己的恐懼,可是無濟於事,他拼命想著誰可以救他,可是無濟於事,這一刻他才突然明白,其實他什麼都不是,什麼都不算。

他也才明白,為什麼李善長不願意和朱元璋為敵,不是他沒有野心,而是因為畏懼。

從這刻開始胡惟庸明白,他快死了。

這件事之後發生的事情就有史料記載啦

胡惟庸準備謀反,被揭發,揭發著是誰,我認為是假意投靠胡惟庸的朱元璋暗線,揭發了總要查,於是朱元璋開始自己動手解決胡惟庸。

這一解決就牽扯極廣。

胡惟庸為自保,找那麼多人給自己站臺,刀已經架在胡惟庸

脖子上,何時砍下只是時間問題 ,他並沒有等太久,有個叫塗節的胡惟庸死黨,眼見胡惟庸不行了,便把胡惟庸陰謀上報皇帝,並將一大串人一起告發了。

朱元璋等的就是這刻,決然處死胡惟庸,並批捕陳寧和胡黨中所有重要成員,這還不算完,他還殺胡惟庸三族。並且下令深入調查此事,有牽連的查證屬實,一律處死!

於是胡惟庸案拉開序幕。

本著查證太麻煩原則,在殺一個不多殺一群也不多辦事思路指導下,刑訊逼供開始,喝茶那是沒有的,喝酒別想,先來頓鞭子再說,有些與被審官員有仇的傢伙,還會趁亂上去過過手癮,反正也是辦公事,順便報報私仇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後就詢問同黨,讀書人精貴,又不講義氣,仗義每多屠狗累,負心皆是讀書人,是有道理的,他們可謂是一打就招,還喜歡瞎說。

於是為了免打,就開始東扯西拉供出很多所謂同黨,自己認識的,一面之緣的,借過錢的,做過情人的,搶過老婆的,反正只要是個人就說。

眼看戰果不斷擴大,審案子也興奮,人越多功勞越大,就越發幹勁十足。

於是案件越來越大,從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起,連查好幾年,被殺者近3萬人。

胡惟庸精心籌劃多年團隊就這麼被摧毀,還拉上李善長墊背,事實證明,上位者朱元璋要消滅他十分容易,就如捏死螞蟻。 胡惟庸不過跳樑小醜,最大成就就是,近3萬多人給他陪葬。

胡惟庸死了,並且牽連如此之廣,事件反應如此惡劣,在加上他在任丞相之時惡行,讓朱元璋找到理由廢除他真正的眼中釘丞相制度。

這個結果才是朱元璋真正需要的,龍椅上的他,看著下面大臣們,看著他們心中的恐懼。滿意的笑了,皇權再一次集中並且沒有任何分散。

標註:參考當年明月綜合考慮而成


阿斗不傻


《明史》記載,自劉伯溫不明不白死去後,胡惟庸變得肆無忌憚起來,他大權獨攬,朝中生殺陟黜之事,他不待上奏,就自行決斷。對於各地送來的奏章,他都敢先行拆閱,凡有不利於自己的奏報,他就將之藏匿起來不往上呈。朝中的勢利之徒,紛紛趨附於他的門下,一時間,胡府裡珍寶金帛,堆積如山。

耿直的魏國公徐達看胡惟庸不順眼,就到朱元璋那兒秘密參了他一本,說胡惟庸乃奸佞之輩,肆意貪贓枉法,應該加以革除。朱元璋不信徐達的話,反而將此事故意透露給胡惟庸,胡由此深恨徐達。一次,胡惟庸偷偷買通徐達府裡的守門人,讓他誣告徐達圖謀不軌,不料弄巧成拙,陰計外洩,被徐達知道了, 胡反遭朱元璋的猜疑,於是他每日上朝都提心吊膽,害怕遭遇不測之禍。過了幾天,啥事也沒發生,他才逐漸放下心來。

胡惟庸收斂了一陣子,之後又覺得必須找個靠得住的後臺,於是就瞄上了李善長。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武將功勳最著者,當屬徐達、常遇春,文臣論功一、二當推李善長、劉伯溫。李善長雖然已經不當丞相了,但朱元璋仍很器重他,經常請他出入宮廷,向他討教問策。胡惟庸和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是姻親。他藉此關係逐漸和太師李善長交厚,有了李善長這一靠山,他又開始弄權貪賄,無所顧忌起來。

恰在此時,傳聞胡家定遠祖屋的井中忽然長出幾支竹筍,鑽出水面數尺;他家的祖墳上,一到夜間就有紅光照耀天際,數里外都能看見。一班趨炎附勢之輩都爭誇祥瑞,胡惟庸聽後覺得是吉兆,於是愈發得意,野心勃發,不可一世。

不久,德慶侯廖永忠、平遙訓導葉伯巨、安吉候陸仲亨、平涼侯費聚等人相繼被朱元璋貶斥或誅殺。汪廣洋第二次被罷相後,遭流放雲南,不久便被賜死。朝廷文武官員動輒得咎,使得廟堂上人人自危,其心惶惶,深怕禍及自己。尤其是汪廣洋被賜死,更使胡惟庸感到震怖,他覺得朱元璋遲早要懲治自己,於是漸生反叛之心。繼而,朱元璋又追究起劉伯溫的真正死因來。胡惟庸頓感不妙,預感到自己奸謀行將敗露,即將大禍臨頭。他暗自思忖:“皇上對功臣勳戚都隨意處置,更何況對我,恐怕很難逃過此劫。與其束手就擒,不如先發制人,或許可以僥倖成功。否則,就只能坐以待斃了”。於是便緊鑼密鼓地準備起策劃謀反之事。

首先,他把一批遭到朱元璋懲治而心懷不滿的官員爭取過來,結成黨羽。然後又託親家李存義到其兄李善長那兒去探聽口風。李善長知道這是牽連九族的凶事,起初堅決不應允,經李存義再三聲明厲害關係,加之他又親眼目睹了朱元璋替子孫“削棘”時的血腥手段,最後還是默許了。

見李善長改變態度,胡惟庸有了底氣,加緊了舉兵前的各項準備工作。他暗中召集了許多亡命之徒,又偷偷招募了一批勇士結為心腹,並把明朝在各地的兵力部署瞭解的清清楚楚,再派錦衣衛指揮使林賢赴東南沿海招納倭軍(日本海寇),引為外援,還結交了一批掌握兵權的將領,約好一旦事發,就起兵響應。同時,他還秘密結好日本國派來的使節,準備一旦事敗後就攜帶金銀細軟退往島國。

洪武十三年( 1380年)正月初六,胡惟庸感覺一切佈置妥當,於是謊稱在其府中的水井中突然湧出甜酒,奏請太祖御駕臨幸品賞。元璋不疑有詐,欣然決定前往。當車駕剛出西華門,一位叫雲奇的內使突然衝出來擋駕,但因氣喘吁吁竟一時詞不達意。元璋以為不敬,勃然大怒,令衛士予以重擊。雲奇被打的兩臂折斷,氣息奄奄,卻仍強忍痛楚,以手指胡府方向。

元璋終於猛省,急忙登上城樓眺望,果然見胡府內人頭攢動,隱隱有刀兵之氣,端的是殺氣騰騰。太祖大驚,一面向雲奇道歉,許諾重加褒獎,一面令人攙扶他去治傷;然後他急調御林軍團團圍住胡府,將胡惟庸以及埋伏在帷幕、夾牆後的甲兵、死士全部捉拿歸案,遂一舉平叛。

因人贓俱獲,胡惟庸無法抵賴,只得承認謀反。胡惟庸被凌遲處死,並被誅滅三族。其黨羽陳寧、塗節、林賢等皆被處死,均禍及親族。朱元璋並未善罷甘休,他派出官吏,順藤摸瓜,四處株連,把胡惟庸案的新賬老賬一次算清,由擅權枉法到私通日本、蒙古,再到串通李善長、陸仲亨等人陰欲謀反,由此牽連到胡惟庸的親族、老鄉、門生、故舊、同僚以及其他關係的人均被連坐誅殺,先後有多達3萬人因胡案而遇害 。就連被他譽為“勳臣第一”的韓國公、年已76歲的李善長也被處死,並禍滅滿門。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這個問題分析起來還是有點複雜的,牽扯到的東西太多,爭議也比較大。

如果說一場不平凡的爭論,註定要由一個天才出面擺平的話,那麼元末那個亂成麻團的社會,就必須由朱元璋把它理順。閒言少敘,我們書歸正傳。


第1 反駁朱元璋性格缺陷論

網上流傳著很多關於朱元璋性格缺陷的帖子,說其自卑,弒殺,多疑之類的。

那麼,敢問你們,一個自卑之人如何能從亂世之中的最底層爬到萬萬人之上的?

如果說劉邦好歹還算的上是基層幹部出身的話,那麼朱元璋就完全稱得上是真正的布衣天子了。

在刀口舔血的環境之下,你認為一個出身低微,又自卑,多疑之人能夠服眾麼?

我認為我們的朱皇帝非但沒有什麼所謂的性格缺陷,而且還是一個智力爆表,勇敢果斷之人,尤其是他的大局觀可謂前無古人。看看我們朱皇帝取天下的戰略方針,那是一部堪稱教科書般的存在。

第2 關鍵詞“大局觀”。

如果你通透明史的話你就會發現我們的朱皇帝大局觀之強,強如一個博弈的高手一樣,不落子則已,落子必看七步。

其實關於明朝發展的戰略方針早在朱皇帝屁股坐上龍椅的那一刻起,就瞭然於心中了。

總結起來十五個字:

相互制衡,穩定過度。

鐵血手腕,集君權。

從這個戰略方針在朱皇帝心中定下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劉伯溫,藍玉,徐達,胡惟庸,李善長…………等等一票人的悲劇命運。



第3 反駁藍玉,胡惟庸洗白論

如果說朱元璋殺其他人是為了集君權的話,那麼殺胡,藍這兩位大兄弟就屬於公仇私憤一起報了。“胡藍之案”受牽連者達4.5萬之多,如果說僅僅是為了集權,根本沒必要牽連如此之廣。

那麼這倆大兄弟被朱皇帝恨得咬牙切齒就只有兩種可能:(1)胡藍確有謀反之實(2)胡藍可能無謀反之實,但確實有謀之意

反證法: 胡惟庸,李善長此等精明之人會不瞭解朱元璋麼?畢竟前面那麼多血淋淋的教訓,傻子都看的出來朱皇帝想要幹什麼。

那麼此二人如確實無其他想法的話,就必定夾緊尾巴,又怎麼敢公然拉幫結派挑戰朱皇帝的權威?

所以說李,胡二人確有反心是無疑的,而他倆沒有的是他們朱領導的遠見和雷霆手段。

且不論李善長,胡惟庸之輩。縱觀朱元璋的一生,倒下他腳下的能人猛士數不勝數,這絕不是偶然,更不是什麼性格缺陷。

無有大才,安能治國平天下?


Arsenic醉人


說胡惟庸、李善長造反我認為有些抬舉他倆了,至少在朱元璋面前他們任何一個都不是老朱的對手就是把他倆綁一塊也不行。

胡惟庸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丞相,案發後朱元璋就廢除丞相併立下規矩:“議立丞相者,斬!”這或許就是朱元璋讓胡惟庸在自己眼皮底下蹦噠這麼長時間的最終原因。胡以為他的所做所為朱元璋不知情,殊不知朱元璋正在陰影裡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好像在看一出大戲,而這出戏什麼時候謝幕取決於朱元璋而不是胡惟庸。

說朱元璋對胡惟庸的放縱是故意為之有以下幾點說明:

一、朱元璋對權利有近乎瘋狂的掌控欲,他的眼睛裡容不得別人干涉他一丁點權利任誰也不行。例如劉基因為太聰明被朱元璋視為威脅,其實劉基對朱元璋有個毛線威脅,全是老朱自己意淫的結果,但是沒辦法老大說月亮是四方形的小弟也不能說是圓的。

所以說潛在的危險朱元璋都不放過,就胡惟庸這明目張膽的折騰好幾年朱元璋就是一點脾氣也沒有說明什麼?四個字:欲擒故縱。


二、朱元璋一手創建了錦衣衛,錦衣衛在當時就是政府的特殊部門,擁有獨立自主的行政權利,後來也因此被朱元璋廢除了。錦衣衛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情報工作。他們監視一切皇帝關心的事情,上到大臣下到平民百姓無孔不入。

所以胡惟庸的所做所為朱元璋肯定早就從錦衣衛處得到消息只是他依然當觀眾,這也能說明朱元璋另有所圖。

三、我們將胡惟庸案、郭恆案、空印案以及藍玉案聯繫起來看就會發現這完全就是以辦案之名行屠殺之實。殺誰?殺權臣和功臣。這四大案辦完以後丞相沒了,權臣也沒了。朱元璋為“子孫計”徹底掃除了一切障礙。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歡迎各位看官討論。


一門土炮


胡惟庸與李善長是明朝初期重要的政治人物,其中李善長更是朱元璋起兵的得力謀臣,可謂是功勳卓著,為朱元璋從最初的一個起義軍的小頭目成為建立大明帝國的皇帝起到了重要的輔助和智囊作用,可以說是大明的建國元老!而胡惟庸是在朱元璋勢力已經成行的時候,才藉著淮西老鄉的身份走上了大明的權利中樞!



可以說李善長與胡惟庸代表的是一類人的利益,那就是跟隨朱元璋起兵的淮西勳貴,又被劉伯溫稱之為驕兵悍將,相對而言李善長與胡惟庸又有著明顯的區別,即李善長雖然仍然在維護淮西勳貴的利益所得,這也源於他們一起創業的情分,同時他還極力的維繫朱元璋的皇權,仍然存著一定的公心,這也是李善長最後能被朱元璋留下血脈的原因!而胡惟庸則完全是以維護和取悅淮西勳貴的利益,讓自己成為淮西勳貴的利益代表,雖然能夠在朝廷中拉攏眾多親信和黨羽,然而最終還是走上了對抗朝廷和皇權的地步!



實際上胡惟庸和李善長都沒有造反,甚至連買個驕奢淫逸而又戰功呵呵的藍玉也不曾造反,他們最終能被送上斷頭臺完全是因為他們這個團體已經威脅到大明帝國的健康發展和後世之君的權威!



隨著朱元璋的衰老,後世之君培養也是迫在眉睫的,太子朱彪生性柔弱,這些老謀深算和功勳卓著的驕兵悍將豈能是他若能駕馭的,不趁早除之再給太子培養幾個可用之人還等什麼!



尤其是太子朱彪的早逝,讓朱元璋更是下定了決心,從這一點來看劉伯溫始終是保持一個公心在對待朱元璋,雖然劉伯溫在朝廷內部不受待見,官職也不是太高,但卻始終是為大明的長治久安在思考問題,這一點就讓朱元璋比較喜歡!



所以劉伯溫即使告老還鄉都一直是朱元璋比較依賴的智囊,而胡惟庸毒殺劉伯溫才是他最終讓朱元璋殺他的根本原因!所以他的死法有點帶走羞辱性的!


嘟嘟超


胡惟庸是明初政治當中繞不開的一個人。一方面,他的政治能力出眾,使他能夠得到朱元璋的賞識,這是其他庸碌的官員所無法比擬的。

另一方面,胡惟庸這個人富有心計,他看到了前任紛紛被貶黜乃至於處決的悲慘境地,因此處處逢迎朱元璋,可朱元璋也不是傻子,他對胡反而倍加警惕。



更讓朱感到不滿的是,胡惟庸還與前任宰相李善長有姻親關係。在古代政治當中,大臣之間交結姻親是帝王最敏感的,因此朱對二人勢力的擴張十分憂慮。

當胡察覺到朱的這種疑心後,胡也有些沉不住氣了。於是,他選擇借邀請朱元璋來府內做客時機,埋伏刀斧手進行下克上的行動。



可是,朱的太監發現了府內的精兵,然後上氣不接下氣地告訴了朱元璋,朱本來就疑心重,得到這個消息後當即派兵誅戮胡惟庸全家,並在之後又以相互勾結為名殺死了李善長和他的家屬,朱因此不再設丞相,明代政治也開啟了一個皇權高度集中的時期。



該文論述漏洞甚多,如有感興趣者,可繼續閱讀吳晗先生的兩部著作《朱元璋傳》與《胡惟庸黨案考》。


寒江閣一道人


胡惟庸和李善長究竟有沒有造反真的不好說,不過知識分子與農民階層起家的朱元璋著眼點明顯是不同的:一個是由宋代流傳下來的立言立行思想,對君權明顯沒有那麼重視,還停留在宋代重文輕武、禮重士大夫的層面;一個是飽經剝削,對統治階層明顯抱有強烈不信任的態度,雖然朱元璋自己站在統治的頂端,但我覺得他明顯還是沒有完全適應這個角色,不明白或者說不想明白宋代為何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緣故(可能是因為宋代擁有那麼多的文臣死忠可依然亡了的緣故,導致朱元璋對文臣明顯沒有太多好感)。所以朱元璋對於武將功臣相對寬鬆-水平高的殺了,水平一般的尚可一用;而對於文臣就嚴苛多了,一有事就株連,大事大株連,小事小株連。明代初期的思想哲學幾乎空白,這種情形直到明中葉朱明皇室適應了皇帝的角色才有所改觀,然而成長於深宮婦人之手、受教於明經碩儒之輩的大明皇帝們可能是骨子裡的傳承,雖然承認了士人階層的重要性,但明顯不配合的態度卻貫穿始終。所謂物極必反,宋對士人的優待在多年之後發生截然相反的結局。各行各業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在某一時期內的政治優待可能在歷史長河中來說並不一定是好事🤗🤗🤗🤗


東濱之鳥


對於胡惟庸是否真的像造反,還是朱元璋給他安了一個造反的罪名。這一點還存在疑慮。要我說,無論胡惟庸是否真的想要造反,以他在歷史上的所作所為都逃不過最後一刀。

胡惟庸之所以被朱元璋猜忌,主要在於:

一、胡惟庸官居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國家許多事情完全可以一言以決。也就是說許多事不需要通過朱元璋,胡惟庸以宰相的身份做決策,下命令就行。這對於控制慾很強的老朱來說,相當於讓他退居二線啊,他怎麼會高興的。

二、胡惟庸為了讓自己說的話有人聽,大肆提拔淮西人士,四處拉攏朝廷官員,組成了一個以他自己為中心的鬆散的政治聯盟。這個聯盟的能量足以動搖皇帝的統治。試想,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會忍受身邊有這麼一個政治聯盟的存在。所以,老朱要對胡惟庸及其背後的聯盟動手。


巖上無心雲相逐


這件事盡信明史不如不信。當然,此事按明史所說已經演繹出諸多惟妙惟肖的版本,有的扣人心絃,有的絲絲入扣,讓人很難懷疑他是不真實的,哪怕是一點不真實。

在大多數對此事的敘述中,胡惟庸被描述成一個玩弄權術的勢利小人,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丑。但是你們應該明白,一個沒有丞相之能的人是不會走上丞相之位的,何況還是在一代明君朱元璋當皇帝的時代,怎麼可能讓一個小丑折騰這麼久呢?有人說這是朱元璋設的計,朱元璋以剛猛治國,何事需要陰謀詭計?皇帝都要玩陰謀,這是在褒揚朱元璋還是在損他?



還有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就是胡惟庸詐稱自己府裡出了祥瑞,邀朱元璋前去觀賞,朱元璋竟然毫無防備的就去了!這怎麼可能?朱元璋當時設立的錦衣衛遍佈朝野,胡惟庸要殺朱元璋,在府內要安排刀斧手,這麼大動靜,錦衣衛不知道還是隱瞞不報?如果這麼大動靜都能瞞過錦衣衛,那簡直是對錦衣衛的侮辱不是?


有人說胡惟庸不知道收斂,為相期間,串聯結交淮西勳貴,貪贓枉法,甚至草菅人命,早就讓朱元璋不滿了,所以借謀反之罪殺之,以正綱紀。那麼我告訴你,誰在胡惟庸那個位置上,都不會比他做的更好,權力這種東西是有它自身的特點的,就別說一國宰相,就是一個不入流的,只管兩三人的小隊長,都能跟打了雞血一樣,絞盡腦汁盤剝手下,盡顯淫威。

歷史江山如畫,蕩氣迴腸的,自然有他的寫法,但事實是怎麼一回事,我們也說不清,只能按照留下來這些史料,自我分析一下而已。

朱元璋原是一個為餬口而出家的小沙彌,幾十年內迅速崛起,當了皇帝,並一統天下,實是古代罕有。以朱元璋的經驗和認識,對於他來說,只有兩件事是重要的,已是將這來之不易的皇位永久的傳下去,二是照顧好百姓的生活,其他的都可以為之犧牲。

說白了,其實這兩件事就是一件事。百姓穩,則皇朝安,其餘造成皇位危機的人或事都好對付。收回相權就是其中之一,胡惟庸絕對有宰相之能,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以朱元璋的威望,胡惟庸是不敢也不能造反的,但是朱元璋要為大明千秋萬代計,就不能不殺他,因為相權的權力朱元璋看在眼裡,痛在心裡,他絕不允許自己死後,自己一手創立的這個王朝因為這個原因易手在他人手上,絕不!



朱元璋奉行做事要麼不做,要做做絕的理念,他終於拗不過心裡的廢相想法,手上舉起了屠刀,胡惟庸,連著他勾結的淮西勳貴,朝廷大臣,一起吧,全殺掉!歷史怎麼寫?歷史永遠是勝利者來寫,自古以來就是這樣,所以胡惟庸肯定謀反了,至於故事嘛,肯定選寫個大家都看得過去的不就行了。


至於李善長,這個朱元璋的第一謀臣,有很多人覺得他冤枉,我看一點都不冤枉,不是說胡惟庸得到李善長的默許後才膽肥的嗎?無論有沒有這回事,至少你可以看出李善長的威望,在政治上的分量,就這,滅了他族都不虧他!

有人問,為啥要殺那麼多功臣,不能像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那樣嗎?你們別忘了,朱元璋是啥出身,他由不得貴族依靠特權盤剝百姓,他心裡一頭是皇權,一頭是百姓,對於官僚,從來都不會手軟。



所以,要說胡惟庸,李善長謀反,我看他們沒那膽量,要說此二人死的冤枉,倒也不冤枉,誰讓他們趕上朱元璋這麼個主子呢?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史書上冬眠的蛇


中國古代歷來都有皇權與相權爭奪權力的問題。明朝嘉靖初的“大禮議”就是典型,雖然最後是嘉靖皇帝的皇權贏了;張居正卻也曾經將相權凌駕於皇權之上,萬曆皇帝一輩子都被相權壓著,文官集體太牛,所以也就懶得上朝了。個人猜想,老朱內心最根本的想法其實是將相權收回來,他也確實這麼做了,殺宰相,廢相位,將皇權、相權二合一,集中到皇帝手裡來,想想這樣做世子孫就可免除掉一大內部敵人,自此以後可以高枕無憂。可惜天不遂人願,顯然沒達到他想要的效果,大明亡於東林黨爭,也就是變相亡於相權強勢。說實話,胡惟庸到底有沒有造反真的很難說,感覺和劉瑾造反一樣,殺了後隨便栽贓無所謂,反正死人又不會辯解,史書又是自己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