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又可恨的张掖人

城市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城市的发展与城市人息息相关。每个城市都有其鲜明的城市性格,没有特色的城市就没有光明的前途。而这个性格只能由这个城市的人来体现,城市没有特色,更多的原因在城市人身上。所以分析人的性格,可以窥见城市的前途和命运。

在这方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

可爱又可恨的张掖人

可爱又可恨的张掖人

可爱又可恨的张掖人

可爱又可恨的张掖人

先说说张掖人的性格优势。

历史上的张掖是军事要塞,所以有豪雄之气或强悍之风,仗打多了,便难免多了点粗犷,少了些文雅。史载张掖“风土壮猛,便习兵事”(《晋载记》);“性坚刚慷慨”(《寰宇记》);“勤力畎亩,好学尚礼”(《张掖志》)。“士不习文,人惟尚武”(朱梦臣《仙堤赋》)。从这些史料描述中,可见今天张掖人性格已大不同于古人,有其历史性和渐进性。由于历来多兵事,且人民来源多为中原移居的贫民、屯田的军兵、流放的犯人,(“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报怨过当,或以悖逆亡道”),因而汉唐时期的张掖人性格豪爽刚强,民风彪悍,逞勇好斗,是典型的军人作风。到了宋以后,曾经并不为人所看好的张掖人中出了一大批“衣冠大族,名臣良将,策画之士,艺能之人,累出其地”,“酒礼之会,上下相通;政事宽厚,吏民相亲;风雨时节,谷籴常贱;盗贼稀少,和气之应,贤于内郡”(以上均据明正德年间南阳文人王鸿儒《都察院题名记》)。随着历史的延续,形势的变化,市民构成的基本定型,移民与原住民逐渐沟通融合,张掖人的性格中多了一份儒雅,少了一份冲动,多了一些平和,少了一些刁野。最终形成了今天张掖人勤劳苦干、甘于奉献、豪爽大气的优秀品格。

-----------------------------

勤劳苦干的张掖人。

勤劳善良、吃苦耐劳是中国农民共有的品性,从民乐东灰山遗址出土的小麦炭化颗粒显示,距今4000年前,张掖农民就掌握了多种作物的种植技术。传统的农耕文明史,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苦干、实干的人民,他们在与大自然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创造并传播了大量的实用农业种植技术,千百年来持之以恒地平田整地、修渠垒坝,打牢了稳固的农业生产基础,创建出河西走廊最好的一片绿洲,使张掖成为了河西农业生产的中心。史料载,唐朝天宝年间,河西道常平仓所储粮食占全国各道总储量的36.1%,与河北道并列全国之冠。《民乐县志》有“耕者不见草而除草,读者不待教而力学”的话,非常贴切地提炼了张掖人的勤劳本色,无论是种田的还是读书的,都以勤字当头,勤劳成为张掖人最鲜明的性格特征。改革开放初期,张掖是全国十大商品粮基地、十二大蔬菜瓜果基地之一。临泽县曾获得全国一熟制地区粮食单产冠军县称号。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掖仍用占全省5%的耕地生产出35%的商品粮。如果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不可想象的!

甘于奉献的张掖人。

张掖是典型的绿洲农业灌溉区,种粮吃饭靠的是千百年从家门口流过的黑河水。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黑河下游生态持续恶化,引起了中央的关注,确定了黑河分水方案,张掖人积极响应中央的决策,矢志建设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城市,大力建设黑河节水工程,向节水要效益。即使是2001年,在遭遇六十年不遇特大干旱的情况下,张掖实施“全线闭口,集中下泄”,广大沿河百姓勒紧裤腰带,含泪看着如油似金的河水从自己的田头流过。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张掖连续十年向下游调水100亿立方米,圆满完成下泄任务,成功调水到达内蒙古东、西居延海,实现东居延海全年不干涸,创造了内陆河人工调水的奇迹,为西北内陆河管理探索了一条新路。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批示:这是一曲绿色的颂歌,值得大书特书。试想,炎炎烈日下,望着清澈的河水顺流而下,自己焦渴的农田不能得到浇灌,沿河百姓心中是何等的酸楚?张掖人民艰苦奋斗建设绿洲、顾全大局为流域的生态和谐甘于付出的精神令人钦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张掖人的奉献,就没有额济纳的生态恢复,就没有居延海的波光粼粼!

豪爽大气的张掖人。

张掖人“俗勤俭,有古晋魏风,讲信义,重廉耻”,有守望相助的品格。据《高台县志》载,东汉高台烈女庞娥亲,家父被恶人所杀,在兄弟三人先后遭瘟疫死后,立志为父报仇,以女流之身手刃仇家,并慷慨赴法,“海内闻之者,莫不改容赞善,高大其义”。汉朝梁宽、晋代皇甫谧均感其义,为其作传。其果敢坚韧之举惊世骇俗,感天动地,其事迹堪比孟姜女、窦娥。史载,民乐人马禄林,慷慨好义,有侠士风,曾拾得汇票千金,张贴广告寻找失主,有直隶商人因失财而命在旦夕,该马还之失物并不受酬谢,一时传为佳话。《创修民乐县志》说民乐“一家有事,百家助之;一人遇难,众人救之;亲爱互助,精诚团结;义高俗美,至宝至贵,百世行之而不变,不亦宜乎!”信哉斯言!雍正年间高台人阎如岳,为争取黑河下游分水,为民请命,备受官府凌虐,其意志坚贞不屈、百折不回,终经年羹尧确查后制定黑河均水制,使高台以下农民受益至今。同治年间,天下不安,匪患猖獗,为保一方平安,张掖各地民众奋起抵抗,不惜杀身成仁,涌现出了无数保家卫国的忠烈之士。到了近代,张掖老百姓在营救西路军将士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豪迈之气更是让人肃然起敬。

说说张掖各县人

(一)自然而单纯的肃南人。

裕固族是全国独有的少数民族,千百年来,他们栉风沐雨从遥远的西至哈至走来,在新中国的阳光雨露中自由地成长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枝清新秀丽的花朵。得益于国家优越的民族政策,肃南历来受到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人的深切关注,进入新世纪,肃南因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一跃而成为全市经济强县,特别是自实施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以来,全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牧民定居率逐年提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收入等各项指标位列全市首位,成为全市人均经济实力最强的县区,这也使肃南人倍感自豪。大部分肃南人特别是少数民族同胞,自古逐水草而居,“民性彪悍,男好田猎,女耐劳苦”,心胸豁达,活泼率真,“朋友来了有好酒”,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与肃南人交往,人皆能回归自然,显露天性,有轻松而愉悦的感觉。因为自然,所以有时显得很单纯。只因为说单纯,并不是说其简单,只是在与外界的交往中显得更直接一些,没有市场条件下惯常的精明,反而让人觉得不足了而已。有人说肃南是张掖幸福感最强的地方,我深以为然。

实诚而固执的民乐人.

民乐的老书记韩正卿说“民乐的干部群众忠厚诚实,吃苦耐劳,德品优良,豁达通情”。三堡通讯员的系列故事就很能代表其实诚的一面(据说这些故事已传到了全国)。民乐人的待客之道是自己先醉。由于地处青藏边缘,气候苦寒,南来的北往的都不愿在民乐停留,因而,民乐人特别的好客,没什么好吃的,就是一锅手抓羊肉,没什么好喝的,就是贵得要命的“九粮液”,哪怕明天揭不开锅了,也要让尊贵的客人一醉方休。今天的民乐人固守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是张掖最守旧的县份,如果你在春节期间看到打躬作揖的,那八成就是民乐人。而民乐人又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所以民乐的孩子们有一种苦学苦钻的精神,创造了贫困地区升学率连年居高的教育奇迹,也正是这种劲头,使得民乐的老百姓上访不断,只要有纠纷一定要讨一个说法,不管有理没理,真是闹你没商量,在当今建设法制国家,重建道德社会的大环境下,民乐迫切呼唤诚信的回归,重塑质朴敦厚的民乐新形象。

大气而有些许傲慢的甘州人。

甘州作为张掖市府所在地,历来是本区域的中心,不论是作为北凉国都,还是作为甘肃省府、甘州府城,一直以来,甘州都是河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首善之区,人口占全市总量近四成,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的近一半,文化、教育、卫生等资源相对其他各县都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更容易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因而,从古至今,甘州都有相对较多的外来人口,其性格更多地呈现出多样性,其主流是更具开放性、更大气、更雅致一点。街市之上,俊男靓女也更多一点,举动更张扬一点,广场上人们玩的花样也更时尚一点,因而,人们常自豪地说“北京、上海、张掖市”,言下之意,张掖是市民心目中的大城市,甘州人是大城市里的大市民,于是,甘州人有着与大地方人相似的性格,言谈中会不时露出一点傲慢,自认是城里人,看不起外县人。可是,就目前的城市发展态势来看,更多地具有一种调侃的味道。有自信固然好,如果真就把自己看作第三城,以大城市自居,则会贻笑大方。

稳健而张扬的山丹人。

山丹地处张掖的东端,历来干旱少雨,地瘠民贫,因而走西口、闯世界的人很多。山丹境内的焉支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见证地,隋炀帝曾在此召开过“万国博览会”。因此山丹人是见过大世面的,有与外界交流和闯世界的传统,有着强烈的商业意识。加之山丹是近代张掖与西方交流的窗口,1943年路易﹒艾黎将工合培黎学校从陕西双石铺迁往山丹,培校在山丹创业9年,为山丹乃至甘肃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也使山丹人较早树立了开放的胸怀和广阔的视野。山丹人不满足现状,不小富即安,故头脑灵活,精于算计,有经商才能,他们中的许多人背井离乡,凭着一股不服输、不退缩的韧劲和狠劲在外打拼奋斗,实现了自己的财富梦想,也造就了张掖最多的富人群体。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人致富不忘桑梓,为家乡修桥铺路、兴学敬老,富而仁是山丹老板的禀性。当然,山丹人也有一点夸夸其谈的毛病。

平实而温和的临泽人。

临泽位于张掖绿洲中心,地势平坦,气候温和,物产富集,人民生产生活水平较高,人则有着典型的平原特征,历史上就有“士风诚朴,耕读兼资。农服勤劳,不事侈靡,俗不好讼,不平始控”,“敦族洽邻,好善乐施”(《创修临泽县志》)的良好传统。时至今日,仍然保持了祖辈与人为善的作风,与临泽人打交道,人人脸上都挂着和蔼的笑容,说话轻声细语,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而且他们轻言辞、尚实干,创出了全国北方粮食单产冠军县的优异成绩,建设出了芦湾村那样实实在在的新农村示范点。能在短短的时间内,把一个曾经的烂河滩治理得可圈可点,而且不是那么张扬的只有临泽人。应该说,临泽人的性格更接近张掖人的本真,可以代表张掖人的普遍性格。

精明而圆通的高台人。

高台是一个在西北地区与众不同的地方,这里有大片的水面,大片的湿地,高贵的白天鹅也常常光顾。因为有着江南一样多情的水乡,高台人的性格与典型的西北人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果说张掖是男性化的城市,那么高台则更女性化一点。由于气候更炎热,女人们穿得也就更花哨一点,显得更妩媚一点,男人们则显得更风流倜傥一点。高台人说话漂亮,做事有主见,精明干练,善于表现,所以高台人中做官的很多,而且往往能够做的风生水起。相比之下,高台人的性格更为细腻,凡事想得多,说的多,干起来又多了几分圆通,和高台人打交道,那是要费一番心思的。

可爱的张掖人说完了,接下来说说张掖人的可恨之处!

要知道,再好的人也有其性格的两面性,何况是一个地方的人。我们说张掖人这好那好,如果看不到其缺陷,就不是一种正确的态度,如果我们只强调好的一面,而认识不到坏的一面,就可能使我们蒙在鼓里、自以为是,对市民性格的重塑和改进是不利的。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检讨市民性格中的、行为举止中的不足之处,让大家都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然后自觉地去加以纠正,才能使整个社会更加向上,更加清明。所以,当我把某些问题亮出来加以评论时,大家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想一想,我们有没有这些问题,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冕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城市就有希望了!

我认为,张掖人有以下性格缺陷:

1、典型的盆地性格。由于地处盆地,加上相对优越的地理物产,衣食皆能自给,因而本地人习惯于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居家过日子,很少外出闯荡,性格中具有封闭狭隘、眼界小、气量小的特点,我们姑且称之为盆地性格。一般的盆地都相对封闭,因而盆地人普遍存在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畏首畏尾的毛病。自丝绸之路衰落以后,大西北从此封闭落后,远离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张掖成为西北内陆被人遗忘的城市。长期以来,靠自给自足过日子,外人不愿来,考出去的大学生不愿回来,本地培养的专业人才纷纷向外流失,带来的结果是,外来思想水泼不进,思想上墨守成规,行动上慢条斯理,没有外地效率即生命的危机感,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就万事大吉,不思进取。大多数人眼光狭窄、思想保守,容易满足现状,或者是得过且过,不能大刀阔斧地改革,做什么事总是比别人慢一拍。把生活节奏慢说成是“淡定”,看不起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疲于奔命,孰不知,就是在这样一种自得其乐的心态下,我们任机遇一次次滑门而过。因为地处河西,所以有潜在的优越感和满足感,分明是很落后依然很满足,看不到自己的差距,看不到存在的问题。即使看到了,也存在主观上不努力克服,客观上寻找不思进取的理由的现象。

2、好酒的张掖人。前些年,有人把河西走廊戏称为“河西酒廊”,足见河西人善饮、好饮,而尤以张掖人为甚。清康熙年间张掖举人陈史有一首《忆乡风》诗,写道“记逐南郊归射马,满街无数醉神仙”。时至今日,张掖人待客仍是“无酒不成席”,前几年每年喝倒一个牌子,因而张掖的工业企业中以酒厂为最多(全市现有白酒生产企业34户,葡萄酒生产企业2户),什么白的、红的、啤的,轮着番的换牌子,打广告,演绎着新瓶装旧酒的怪圈。从官场到普通老百姓,明知道酒不是什么好东西,仍执着地花大把钱为酒厂做贡献,甘愿为那喝着难受,伤肝又伤胃的东西大掏腰包。好饮因而有北方人贯有的豪爽、大气,不斤斤计较,也有着北方城市的开阔方正。但喝多了实在是有害无益,君不见那满街东摇西晃的醉鬼,或三五成群,勾肩搭背,招摇过市;或扶墙扶树而呕,其痛苦之状,污染城市之剧,实不忍目睹。酒乃调节情趣之物,适度的饮酒,可以活跃气氛,增进了解,“握上十次手,不如喝上一回酒”,三杯下肚,呼朋引类,不亦乐乎!但不醉不归,喝不倒不罢休却是一大陋习。待客之道贵乎诚,以诚相待,随意而为,才是尊重人,爱护人,令人心情愉悦,乐与之交的前提。孰不知,在外人眼中,喝得烂醉,给人不稳重、不节俭、不通人情的不良印象,何苦来着?在张掖官场还有一个笑话,说上级考核干部,问基层群众,此人工作怎样?答曰:“喝得个好酒,划得个好拳,工作没说的。”这是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啊?如果我们真如此评价我们的公仆,岂不是很糟?

3、保守的张掖人。生活方式决定文化性格。在生活方式中,最能反映人性格的是饮食习惯。张掖人固守传统的饮食习惯,有粗放之风,喜食大鱼大肉,嗜面食,好酸咸口,几天不吃面则抓耳挠腮,食不甘味。即使出差在外,也是醋不离口,蒜不离手,临了还得要喝一碗面汤,才算是原汤化了原食,否则,再丰盛的佳肴美味,没吃面那就是没吃饭啊,那还得了?

张掖人早餐讲究要吃得饱,吃得好,跟兰州人喜好牛肉面一样,特别喜欢吃臊面,每天早上城内大小面馆,人头攒动,人人端着一只大号瓷碗,或坐或站,埋首吃面,吸溜声响成一片,似哨子吹响,蔚为大观。张掖人好吃,所以酒楼茶肆遍布大街小巷,即使到了天下美食流行全国的今天,几百年前的口味却不怎么变,无论京、鲁、川、粤、淮等八大菜系,到了张掖都得变味,成了不咸不淡、不麻不辣、平淡无奇之味。饮食如此,反映在性格上,就是保守,不愿尝试新鲜事物,从骨子里认为自己所爱好的、所欣赏的就是最好的东西,其他外来的事物你说得再好,你说海鲜好,川菜爽,我就是不认同,岂不白搭? 如今,改革开放三十年,谁都不愿承认自己保守,嘴上很开放,行动很保守的比比皆是。即使是做出一些看似开放的举动来,骨子里却还是保守的,只不过是多了一件“开放”的外衣。其实,我们需要开放,但绝不是否定一切的开放,无论是政府的决策还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开放都有一个度的问题。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4、张掖人偏执。所谓偏执,就是坚持自己的地方文化习惯,对外来文化抱有一种天然的抵触心理。单说地方语言,不要说普通百姓,就是政府公务人员、广大教师,大多操一口本地方言,外人听不懂,自己人听着别扭,什么“也不里巷”、“跌倒巷”之类,谁能听得懂?国家提倡了多年普通话,却收效甚微,极不利于对外交流。就统一全国语音,解放前偏僻小县民乐的有识之士就已有了清醒的认识,《创修民乐县志》中说“吾人在文化竞争之今日,不求语言统一,乌能求文化之进步哉?”,并认为,倘若能“统一全国语言,进而统一全国文字,则各民族之文化团结、政治团结以及精神物质之团结,均不难实现于二十一世纪之世界也”。真远见卓识也!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要加强与外界交流,语言首当其冲,要塑造一个开放的环境,在全社会推广普通话是第一任务。其次,就是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哎,怎么又说到开放了?不说也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