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日本能以世界第62的國土面積創造出世界第3的經濟總量呢?

財經小車


在中國GDP未超過日本之前,日本曾經多年都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7年日本經濟總量為48721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日本國土面積僅37.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27億,那麼日本為什麼能創造出世界第三的經濟總量?

首先,在筆者看來,日本這個體量確實不能與我國相提並論,但是放眼全球,這個體量也是中上水平了。陸地面積越大並不等同於GDP就越高。比如俄羅斯,俄羅斯是世界上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但是它的經濟總量僅1.5萬億美元左右,位居世界第12。陸地面積比日本還要小的韓國,都發展成為世界第11大經濟體。我們可以發現,世界前10大經濟體中,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的國土面積都不算大,但它們都算得上是經濟大國。

在發達國家中,尤其是像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這些國家,它們的經濟發展水平高,人均GDP相差不算大,那麼,決定它們經濟總量高低,人口就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在這些國家中,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這些國家在發達國家行列裡GDP排名與其人口排名幾乎是一致的。

當然日本能發展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有很多因素。比如美國的扶持、兩場戰爭促進作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等等,但也離不開日本自身的努力。戰後日本進行了廣泛的社會改革,制定適合本國的發展戰略,積極參加國際競爭,重視科學教育等等。而且日本擁有其獨特的文化,勤奮、好學、隱忍等,日本的學習能力非常的強,日本學習和借鑑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先進工藝、科技和管理經驗,並且對外國技術、工藝進行消化吸收。有數據顯示,日本從1950-1975年共引進了25000多項技術,並用不到30年時間、花了僅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學到手。這些都是日本的長處之一,其它方面就不分析了。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日本經濟開始緩慢增長。早在1994年日本的經濟總量就超過500萬億日元,然而到了2017年日本經濟總量為545.7萬億日元,二十多年間增長不足10%,因此有“失去的二十年”一說。直到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之前,日本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已經保持了數十年。2017年中國經濟總量為122503億美元,約是日本2.5倍。


錦繡中源


日本的經濟總量能夠名列世界第三,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無非是兩方面原因,一是國民性,二是體制,二是政策。

第一,就國民性而言,諾貝爾獎提名獎獲得者森島通夫寫過一本書,叫《日本為什麼成功?》將日本的成功概括為一個公式:東方思想道德 + 西方科學技術。我這裡舉兩個例子。663年,中國和日本進行了第一次戰爭:白江之戰(又稱白江村之戰)。當時的日本,顯然不堪一擊。經過,日本在這場戰爭後派出的遣唐使的規模等,和以往明顯有了改變。日本遣唐使總共有18批,成行的15批,真正抱著虛心學習態度的是第7到第10批。中國的漢字、儒教、佛教、律令制對日本產生深刻的影響,即使日本取得成功的“東方思想道德”,主要學自中國。為什麼後來不派了呢?就是因為“安史之亂”後,唐朝日趨衰落,日本認為不值得學了。1863年,日本薩摩藩(鹿兒島縣)和英國人幹了一仗,結果薩摩藩被英國的堅船利炮炸得到處是坑。但是,日本人開始仿效英國,建西式反射爐製造英式大炮和炮彈。因為,他們發現英國的炮彈有引信,是觸物爆炸,比他們的炮彈厲害多了。同時派出了9個留學生赴英國學習。這9個人中,後來產生了外務大臣寺島宗則和文部大臣森有禮。鹿兒島市車站前廣場,就有他們的雕像。

日本人始終具有“憂患意識”,強調“居安思危”。日本人自己拍攝的《日本沉沒》,就是一例。

第二,就體制而言,美國著名的“日本通”傅高義寫了一本書,叫《日本第一》。他寫道,“我說‘日本第一’,是指日本的社會模式在許多方面都十分成功,所以日本堪稱‘第一’”。尤其是“日本獨特的組織能力、措施和精心計劃”。

我們知道,企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細胞。日本有著非常具有生命力的經濟細胞。根據日本帝國數據銀行統計,日本“百年老店”共有25321家,佔世界“百年老店”80%;另據韓國中央銀行出版的《日本企業長壽的秘密及啟示》,全世界創業200年以上的企業共5586家,其中日本有3929家,約佔60%。因此,宮本憲一在《現代資本主義與國家》一書中提出,“美國是軍事國家,英國是福利國家,日本是企業國家”。日本人對企業的忠誠,稍瞭解日本的人都會感慨。

第三,就政策而言,日本在戰後經過反覆研討,確立了“貿易立國”路線,並將汽車、家用電器、精密儀器(包括相機)作為主攻產品,一度使全世界的店鋪都是日本製造的家用電器。90年代後又從追趕型“科技立國”轉向“原創性科技立國”,成功實現了產業結構轉型。日本人或許不擅長原創,但是日本很善於再創造和商業化利用。例如,大家熟悉的“智能馬桶”原本是美國人發明的,但進行工業化生產賺得盆滿缽滿的,是日本人。總之,無論國家政策還是企業政策,日本總體上還是能夠“與時俱進”的。


馮瑋


近代以來,經濟規模和國土面和人口數量等硬實力出現了背離。這個背離不僅體現在國家上面,個人上面也體現了出來。

比如在古代農業社會,一般來說越是身強體壯的勞動力,勞動收入就會越高。假如姚明和馬雲生活在農業社會,那麼姚明的勞動產出將會高於馬雲。因為在那個時代,身體的強壯與否是決定勞動產出的主要因素。

但是到了近代,智慧和技術成為了決定產出的主要因素,身體強壯與否的因素倍弱化了。因此,我們看到了在現代社會,一個人擁有財富的數量和他身高、體重並沒有了很大的關係。

在古代,一個國家面積越廣闊,人口數量越大,它的經濟規模就越高。在那個時代,人均生產效率差別不大,誰的資源豐富、勞動力多,誰的GDP就高。但是到了近代社會,由於先進生產技術的採用,各國的生產效率出現了巨大分化。採用了先進技術(鐵路、輪船、蒸汽機、電報)的國家,生產效率幾倍幾十倍的上升,而依然採用傳統農業社會技術的國家,生產效率沒有明顯改善。

我們都知道,經濟規模=人均生產效率*勞動力數量。在勞動力難以大幅擴大的情況下,提高生產效率就是唯一的辦法。英國、日本、德國、法國等國家就是憑藉這個方法,是的經濟總量超過了人口龐大的中國和印度。

要提高生產效率,就必須採用更先進的技術,建設完善的基礎設施,培養高水平的產業工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等。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就在經濟、教育、風俗、法律等各個方面全面脫亞入歐,學習引進歐美的新制度和新技術。

應該說,中國的洋務運動並不晚於明治維新,但中國只引進技術而沒有引進現代教育、法律、習俗、產權等制度。因此,經過甲午一戰,中國被“蕞爾小國”日本擊敗了。

即使到今天,日本在生產效率上也是高於中國的,日本的汽車、電子、醫療器械等方面還是領先於全球的。在代表生產效率的人均GDP上,日本明顯領先於中國。2017年日本人覺GDP3.8萬美元,中國只有8000多沒有,相差甚遠。


紅谷新視界


中國有句古話,謙虛使人進步,哪怕是敵人,也應該正視別人的強大,要虛心向別人學習,而不是一味的貶低別人,說厲害了我的國,掩耳盜鈴的事幹久了,只能說明自己真的是聾子;別裝了我的國,我們落後日本太多了,該向別人學習了,不管是人文素質還是自然科學,幾乎是全方位落後。有些國人一說到日本就咬牙切齒,有本事你比他厲害,而不是在那裡瞎噴。每個人自己百度下日本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品牌企業,多少專利,有多少是實體制造業,又有多少是控制著世界的核心技術。一句話做人做事都要客觀公正的評價。


安爾碘


這個主要是因為自然的分工,日本參與的是全球的產業鏈,按照日本自己的優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到了那個位置上,自然就會有它那個位置上應得的收益。日本人在亞洲來說,有一股狠勁和軸勁,在世界上像他們這麼軸的也不多,所以他們能把很多事情做到極致,確實有股工匠的氣質,整體讓人非常的放心!這個也是美國在戰後一直扶持日本的重要原因,因為日本這個國家確實爭氣,而且非常忠誠,民族性格太軸了,大有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氣勢,任何世界的霸主都喜歡這樣的忠實又有能力的跟班。二戰對於整個亞洲地區的實質損失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讓大家看到另一面,日本估計會在某個時間被它的主人徹底喚醒,讓人明白歷史的法則最終會發揮自己地位作用!


帝國曆史觀察者


這個問題我感覺就像拿211、清華北大的學生和一般大學學生做比較。學校的數量少學校佔地面積都差不多,為什麼別人讀書出來就那麼受歡迎待遇就那麼好。有那麼幾個不好的又佔多少百分比……日本二戰前就謙虛學習西方工業革命一百多年二戰到現在又是幾十年了兩百多年的堅持有這樣的成果我覺得應該的!中國只要靜下心來實實在在做事堅持下去。我覺得中國比日本就會像太陽和月亮比。


天子串串


西方世界人口第二多而已。今天所有發達國家都是老牌殖民帝國強盜出身的,就連所謂後擠進去的唯一的韓國臺灣的例子,你別忘了韓國臺灣屬於大日本帝國長達五十年,和日本一樣屬於一個殖民帝國強盜分成的三部分,他們能發展起來的邏輯也和那些發達國家出身歷史一樣。

只有中國發展起來是不同的邏輯。別被他們佔據話語權給你傳遞的謊言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