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潮汕這種四時皆備的小吃的來源?

春餅是潮州名聞遐邇的傳統點心小食。餅之名春,自然與春天的到來有一定的關係。

你可知道潮汕這種四時皆備的小吃的來源?

春風吹度,萬物爭榮,它給自然界帶來了蓬勃的生機,也預示著農事活動的開始。因此,在立春日中,我國的多數地區都用各種各樣的活動來迎接春天的到來,比如“行春”、“拜春”、“打春牛”、“咬春”等都是,藉以表達祈求豐收康樂,吉祥幸福的心願,這些習俗,自然也會在飲食方面體現出來。

較早的“迎春食譜”當推“五辛盤”。周處《風土記》載:“元旦,楚人上五辛盤。”南朝·梁大詩人庾信的《歲盡應令詩》中也有“聊開柏葉酒,試奠五辛盤”之句,辛和新同音,五辛即為五新,把五種應時又帶辛味的青菜蔥、蒜、韭、蓼萵、芥(道家和佛家有關五辛的組成略有不同,但大同小異)裝成一盤,取迎新之意,吃之也有發五臟氣之功,即莊子所謂“春月飲酒茹蔥,以通五臟也”的意思。《本草綱目》也載:“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萵、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但因為是一味辛辣,也不適口,所以,唐宋時“五辛盤”在迎春餐桌上的地位便逐漸為“春盤”所取代。《四時寶鏡》載:“立春日,唐人作春餅生菜,號春盤”;宋代周密的《武林舊事》也說:“春前一日,後苑造辦春盤,翠縷紅絲,備極精巧”。從單調的辛辣變為備極精巧的翠縷紅絲,色、香、味提高了一步,因此,“春盤”自然博得人們的喜愛,而吃春盤也發展為男女老幼必做的一項饒有興味的春日活動了。宋代范成大的《石湖居士詩集》中就有一首專門描寫這種活動的題目叫做《立春大雪招親友共春盤座上作》的詩,詩中有句:“……東風乃多事,仍將六花飛,兒女曉翻餅,呵手把一杯。菘甲剪翠羽,韭黃截金釵……”。可以想得出,春日邀來親朋,賞瑞雪、話豐年,飲燒酒、吃春盤,老少同歡,其樂何如!而春盤中的大白菜(菘甲)和韭黃經過加工剪切後,看上去很像翠綠的羽毛和金燦燦的簪釵,可見唐宋時的春盤確已“備極精巧”了。

你可知道潮汕這種四時皆備的小吃的來源?

不過,人們對於任何事物都不會滿足於停留在一個固定的水平上,所以,宋代以後,特別是清代“春盤”的製作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根據鄧拓同志的考證,春盤中的生菜由芹、韭、筍組成,表示勤勞、長久、蓬勃的意思,這比單純的迎新有了更積極的涵義,而黃、綠、白三種色彩的配合也更為清新悅目。至於春餅的做法及品味,清代詩人蔣耀宗和範來宗的《詠春餅》聯句中有一段精彩生動的描寫:“……勻平霜雪白,熨貼火爐紅。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紛藏絲縷縷,才嚼味融融……”。在平底的熱鍋上,烙出一張張平整、雪白、又圓又柔的餅皮,捲上絲狀肉餡,最後油炸而成。現在,潮州春餅的製作正如詩中所述。

你可知道潮汕這種四時皆備的小吃的來源?

這樣爽口脆香,“下筷輒能空”的食品,三餐必備固然不必,不過,要是一年中只有立春日才能嚐到,也是件頗為難耐的事。因為人們在愜意地品嚐這一美味時,似乎已淡忘去那立春日吃春餅謂之“咬春”的古訓。所以,隨著時代的推移,春餅最後終於跳出了“春盤”之外,成為一種四時皆備的點心小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