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爲什麼會關注E3

我們為什麼會關注E3

再有一個禮拜,E3 2018就要開幕了。對全球的玩家來說,E3展會召開的那幾日總是盛大的節日。那麼多遊戲廠家要在短短的三天裡先後登臺亮相,向世界展示他們即將上市的新品,發佈即將面世的新硬件,場面自然十分熱鬧。實際上,遠在開展前一兩個月,各家廠商就會開始各種炒作。那些小道流言、神秘兮兮的推文,總是能吊足看客的胃口。而各路遊戲媒體,則承擔起了分析資訊,推測他們E3新動向的重任。

但很多時候,我們被E3絢爛的表象迷了眼,反而忘記了更加根本的問題。比如E3對遊戲業而言,到底有多重要?它存在的目的是什麼?能不能在E3上得到展示,對那些遊戲來說,到底有多少影響?

我們為什麼會關注E3

今年E3參展的幾款索系大作

E3這名字,由三個E開頭的英文單詞縮寫而來,全名Electronic Entertainment Exposition,看上去很長,不過翻成中文以後短得很,叫做電子娛樂展。顧名思義,它就是個各種電子娛樂產品——無論軟硬件——的展示會。從1995年至今,E3展已經有了20多年的歷史,在電子遊戲這種新興的產業裡,也算得上長壽。它能取得今天的成功,當然和檯面上的展出不可分割,畢竟大家都想知道新《戰神》之後,聖莫妮卡工作室有什麼計劃,或者微軟為了挽回Xbox系主機目前的頹勢,又有什麼新手筆。當然,即使拋開這些不談,每年E3上放出的各種預告片,也足夠賞心悅目的了。比如我爹並不是個玩遊戲的人,但我把E3視頻發給他,他總會津津有味地看完,然後發表一番評論。對非玩家來說尚且如此,玩家在看到那些展示和預告時,肯定更加興奮。

不過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E3的意義遠不止於檯面上那些的斑斕色彩。上個月北京開了個亞太科幻大會,我作為前業內人士溜過去玩了一趟。說句老實話,大會對公眾開放的部分乏善可陳,但在好些容納不了多少人,也因此不為人所知的小房間裡,倒是有許多值得一聽的有趣對談。E3也是一樣的道理,當我們在家裡看著各大廠商的精彩展會直播時,他們的負責人正忙著召開閉門會議呢。

那些會議上,開發商會向發行商推薦遊戲,而發行商得和零售商談判,安排遊戲的銷售檔期,以及到底該在商城主頁上放《戰地V》還是《最後生還者:第二章》的廣告。來自世界各地的開發者們,也會借這個機會聚在一起,討論RPG在做開放世界的同時,如何讓劇情更加連貫緊湊。這些事情的意義,比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宣佈明年推出《最終幻想VII》重製版還要大(我胡謅的,就那麼一說,以我個人觀點,這大餅還能畫上個三五年),只是很難吸引到媒體的目光罷了。

我們為什麼會關注E3

2007年,《小小大星球》第一次出現在世人眼前。

如果上面說的那個部分是裡·E3,那展會的公開部分,當然就是表·E3了。坦誠來說,表·E3只是炒作營銷的場所,發佈會就不提了,你所見到的各種“E3走漏消息”,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其實是廠商故意放出來的。但你要是因此低估了展會的這個部分,那肯定是個傻瓜。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遊戲展會,E3天然是絕佳的廣告平臺,所以各大廠商才會想方設法去吸引觀眾和媒體的注意。另外對一些小型製作組來說,能不能在E3上得到曝光,可能會決定他們的命運。拿今年要在E3上發佈新作《夢境》預告的英國遊戲開發組Media Molecule舉例,假如他們沒能在2007的展會上得到展示《小小大星球》的機會,引起玩家的注意,進而獲得口碑和盈利,可能就會像其他不少出過優秀小遊戲的製作組一樣,沒過兩年,就被玩家從記憶中抹去了。

然而換個角度,作為把遊戲廠商聚一起發佈新聞平臺的那個E3,重要性正在一點點消失。索尼也好,微軟也好,都有他們自己的宣發渠道,即使離了E3,狀況也不會差到哪兒去。中國玩家耳熟能詳的遊戲開發商暴雪,好多年沒去E3參展了。美國藝電(EA)更加過分,他們從2016年起開始辦自家的獨立展會,還往往安排在跟E3相同的檔期,很有分庭抗禮的意思。換言之,假如世界上沒了E3(或者其他那些同性質的展會,比如科隆遊戲展和東京電玩展),《輻射76》該出還是出,《刺客信條》也照樣一年一作,也許有部分遊戲的境遇會不一樣,但太陽總是照常升起。

我們為什麼會關注E3

令人疑竇叢生的《輻射:76》

我想E3也清楚這一點,他們正在轉換自己的形象。往年的E3逼格滿滿,如果不是遊戲從業者和媒體記者,你連洛杉磯展會中心的門都邁不進去,但從去年開始,普通玩家也能買票入場,而不是守在電腦前眼巴巴地看這遊戲屆的春晚了。E3正在自降身段,往嘉年華而不是產業會議的方向發展。我想他們這麼做,算是走在了一條明路上。畢竟不論時代怎麼變,只要電子遊戲依舊是世界各地人們主要的消遣方式之一,類似的節日就始終有市場。而且我這樣可憐巴巴的媒體寫手,還得靠他們多搞搞活動,才能瞎編點東西出來混飯吃,不是嘛。(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