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姐说:彩礼钱能多拿就别少拿

1

农历新年期间,总免不了参加许多结婚的喜宴,新年加上新婚可谓是两全其美。

能走到婚礼这一步,男方和女方自然已经谈妥了礼金和嫁妆的分配,但也时常出现天价礼金让旁人咋舌。

江西某县出现高达60余万元的天价礼金,五六十万就可以取一个18岁的姑娘,着实又让天价彩礼成了“焦点访谈”。

60余万元可以直接在许多中小城市买一套房,还是全款一次性付清,根本不用劳驾银行发贷款。

这笔钱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是一个巨款,对男方而言要拿出这么多钱,变卖家产都不一定能凑齐。

对女方而言,这笔钱似乎成了发家致富的最快捷径,俗语有言:生个女娃,长大就是“招商银行”

表姐说:彩礼钱能多拿就别少拿

2

现实中也的确有这样的存在,嫁入豪门走向人生巅峰。

邻居家是本地一个商场的总经理,收入自然在这里属于上层人群,可能他们家的儿子感情一直不怎么顺利,直到29岁才谈了一个可以结婚的女朋友。

女生没什么固定工作,一直过着很普通的生活,但是依然主动追求这个大男生。

女生比这个大男生小七岁,缠上了这个富家大男生把他迷住后,人生轨迹开始直线上升。

以前她买不起的包包,现在买了N个,用不起的化妆品买了一大堆,算一下也足够用好几年了。

当然很快怀孕了,这样他们也就结婚了,尽管家里人不喜欢,但也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毕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

结婚少不了礼金,男方家里买了两套房子,一套给新婚小夫妻,一套给了女方父母养老。

3

以前很多人批评“门当户对”这个观念,但是在高价礼金面前,如果不是对等的,那么结婚的礼金极易让另一方陷入被动。

就算拼命满足了彩礼钱,结婚后的经济基础差异仍然会时不时发挥作用,吵架只是小事,连离婚也成了正常事。

有一个阿姨,结婚时候条件不好,虽然没要多少礼金,但结婚后就没工作了,当了全职主妇 。

她的老公在外面都有情人了,她也假装不知道,因为一旦离婚后,她什么都没有了,因为生活在这种状态下的人已经脱离了社会分工。

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有的人就喜欢一步登天,然后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只是如果一结婚就成了“富翁”这个新家庭也难以长久维持。

有人喜欢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这样可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有钱的可以强势,没钱一方就得屈从。

4

回到原题上,关于高价礼金的现象已经不是头一回出现了,几年前央视对甘肃农村的结婚礼金也曾做过专题报道。

但问题依然是问题,结婚不要礼金,有人会说这是贬低女性;礼金太高,有人会说这是金钱婚姻,人口买卖。

高价礼金的原因,无外乎性别比例失衡,导致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数量,女性成了主导的一方。

自由恋爱、婚姻自由,到头来也变成了“双边贸易”,然后就共同关心的其他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追溯历史,西周时确立并为历朝所沿袭的“六礼”婚姻制度,是“彩礼”习俗的来源。

可以说,我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

都好面子,彩礼越高越有面子,攀比出来的面子问题需要一摞摞钞票来支撑。

表姐说:彩礼钱能多拿就别少拿

5

为什么高价礼金总是出现在经济欠发达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 ?

并不是因为城里人都有钱,城里也有穷人,也有吃不起肉的市民,但是绝大多数城市居民都不愁养老问题。

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养老是很脆弱的一环,他们的养老还得靠子女。如果只有一个女儿,那么要嫁出去的话,男方必须给足够多的礼金。

因为某些地方依然认为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如果不对要些礼金,以后怎么养老。

一个表姐出嫁的时候,她家要了20万的彩礼,这20万她都给了自己的父母。

她说:要彩礼是应该的,而且这钱必须得要,这钱要给我父母养老!

“彩礼钱能多拿就尽量多拿” 表姐以一个过来人的口吻说出了这句话,虽然不赞同但也有存在的道理。

原来,彩礼钱在某些地方是刚性需求。

刹住攀比之风、讲究排场的风气只是表象,还得把高价礼金的刚性需求解决好才行,然后进行强力的移风易俗。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