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薇:新时代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论纲

吕薇:新时代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论纲

 核心摘要:

创新位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贯穿和服务于新发展理念。以创新推进新发展理念落地,要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应对要素成本提高和竞争力下降,依靠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二是回应人民的需求和呼唤,以创新促进共享发展。三是应对环境和能源容量压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绿色发展。四是针对产业、城乡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优化创新要素布局,促进领域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五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开放创新,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高创新的效率和质量,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地位。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要转变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和治理模式。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科技体制改革尚处于攻坚期,存在一些不适应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 抑制了创新活力和动力,创新体系的整体效率不高,创新能力难以满足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消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健全促进要素高效配置的新体制,调动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进政府支持创新的方式,增强创新政策的稳定性和透明度,建立公开透明、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形成可预期的投资回报,鼓励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进行长期创新投入。要加强研究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对伦理、法律和社会的影响,探索制定和调整相应政策和法律,以促进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强政府各部门、各级政府之间的政策沟通和协同,减少因条块分割、职能差异导致的政策冲突或政策缺失,形成创新政策的组合拳。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侵权成本,降低维权成本,维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进一步完善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充分发挥标准促进技术进步和推广新技术的作用。改进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引人和用人机制。整合各类人才引进计划,改进人才评价机制,改变政府定标准、出钱引人才的做法,增加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上的话语权。发挥市场和用人单位在评价和引进人才中的作用,不仅要注重引进人才,还要完善用人机制,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要根据新时代赋予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探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路径,构建更加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是合理确定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分工定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大学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科研院所主要从事共性技术和应用集成研究,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企业主导创新过程,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产业化中发挥主体作用。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中多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作用。二是构建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建设一批支撑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合作平台,完善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技术转移机制。三是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生力军作用,以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利用。

围绕解决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展创新。一是针对生产率低,开展效率驱动型创新,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和生产力。二是针对有效供给不足,开展面向消费者的创新,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三是针对转型升级的需要,以绿色技术和信息技术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针对关键技术制约,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高整体竞争力。鼓励和引导行业优势企业自主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提高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吸收企业参与国家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指南编制。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区域创新中心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创新型国家均拥有数量不等的科技创新中心。培育区域创新中心的关键是营造有竞争力的创新环境。一是建设开放的创新体系,有效利用国内外的创新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要素集聚能力。二是加强区域内的协调,打破城市间的行政壁垒,消除创新要素流动的障碍,加强创新中心城市群的协作和共享。三是在自主创新综合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加强区域创新环境建设,实现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特别要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形成全球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和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

新时代,要从建设军民结合的创新体系转向建设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坚持以科技强军为目标,以国防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军民科技资源共享、互动合作的协调机制,实现人才、技术、资本、信息、标准等创新要素的军民融合,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军民用技术双向转化应用,保障国防和部队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地发展。分类推进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军民融合。根据创新链各环节特点,分阶段推进军民融合。科学研究阶段的军民共享性强,科研计划应向社会开放,发挥全社会的作用。

文章摘自:《改革》,2018年第2期。

摘编:高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