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只有一河之隔的兩個人,一個是山西王,一個是新中國元帥

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歷史悠久的山西誕生了無數有深遠影響的名人。如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耳;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稱帝的女皇帝武則天;唐朝名相狄仁傑;漢朝雙壁、天才軍事家衛青和霍去病;著名詩人、文學家王勃、王維、王昌齡、柳宗元等等。這些出身山西的名人,如星辰一般閃耀在中國歷史的天空。

家鄉只有一河之隔的兩個人,一個是山西王,一個是新中國元帥

山西

而我要說的山西曆史名人,則是隻有一河之隔的“山西王”閻錫山和新中國十大元帥之一徐向前。

在山西五臺縣,蜿蜒的滹沱河在中游將兩個村分隔開來。位於河兩岸的兩個村,分別叫河邊村和永安村。就是這兩個普普通通的山西村莊,孕育了兩個響徹中國的歷史名人。河邊村誕生了大名鼎鼎的“山西王”閻錫山,而永安村則是徐向前元帥的家鄉,兩個人年紀相差也僅有18歲。

家鄉只有一河之隔的兩個人,一個是山西王,一個是新中國元帥

閻錫山

只有一河之隔的兩個人,卻因為理想和追求的不同,最終選擇了截然相反的道路。1883年出生的閻錫山早在辛亥革命時期,就夥同同盟會員發動了太原起義。起義成功後,閻錫山被公推為山西都督,從此開始了他對山西長達38年的統治。剛當上山西都督的閻錫山年僅28歲,完全稱得上少年得志。

家鄉只有一河之隔的兩個人,一個是山西王,一個是新中國元帥

閻錫山

成為山西王后的閻錫山,他的全部努力和所有想法,都是變成了以穩固山西統治為目標。因此,為了穩固他對山西統治,閻錫山開始在山西大力圍剿土匪,發展工業,建立兵工廠,修築鐵路,興辦教育。也開始禁錮進步思想,鎮壓學生運動和農民運動。

對於“山西王”閻錫山而言,他所做的一切無所謂進步與否,只要能夠穩固統治,一切手段都可實行。正是在閻錫山1919年創辦的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正在上學的徐向前第一次接觸到了進步思想,也開始初步萌發了救國的理想。

家鄉只有一河之隔的兩個人,一個是山西王,一個是新中國元帥

徐向前

我們都知道,閻錫山對於自己的老鄉極為看重,也視為穩固統治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閻錫山的部隊中流傳著“會說山西話,才把洋刀掛”的說法。作為比山西同鄉關係更進一步的臨村老鄉,徐向前在認清閻錫山的真面目後,並沒有選擇投靠閻錫山這個很容易飛黃騰達的捷徑。反而離開山西,考入黃埔軍校,追求救國的理想。

家鄉只有一河之隔的兩個人,一個是山西王,一個是新中國元帥

徐向前

黃埔軍校一期畢業後,徐向前輾轉多地,並最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憑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優秀的軍事才華,擔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的徐向前,指揮紅軍多次擊敗圍剿的國民黨軍隊,成為名震中國的名將之一。此時,剛剛在中原大戰中下野的閻錫山,也第一次聽說了他這個同鄉。

家鄉只有一河之隔的兩個人,一個是山西王,一個是新中國元帥

徐向前

在抗戰期間,閻錫山和徐向前這一對老鄉才真正第一次見面。抗日戰爭期間,尤其是抗戰初期,積極抗日的閻錫山和八路軍配合默契。雙方先後與日寇進行了忻口會戰、太原保衛戰等戰役,沉重打擊了日寇。

如果說抗戰期間,徐向前和閻錫山為了共同抗日,關係尚算融洽的話,在解放戰爭期間,頑固反動的閻錫山,則徹底站在了人民的對立面。也正是在徐向前的指揮下,解放軍以6萬人的弱勢兵力最終攻克太原,消滅了閻錫山的十餘萬大軍,徹底結束了閻錫山對太原的統治。

家鄉只有一河之隔的兩個人,一個是山西王,一個是新中國元帥

解放太原

失去山西老巢的閻錫山,最終1960年在臺灣病逝,終年77歲。而徐向前則在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被授銜為元帥,並先後擔任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會委員長、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國防部長等職。1990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